和孩子一起读《论语》——课前准备

在读《论语》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市)人。

首先说到了孔子的出生和死亡时间,我们以后看到对于一个人的介绍,人名后面跟着(**年—**年),就是说明这个人出生以及死亡的年份。

公元,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公历(我们也叫阳历),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纪年方法。它以西方基督教耶稣出生的那一年作为开始,也就是公元1年,这之前的年份就以公元前**年来表示,那么我们用现在的年份加上551年,可以算出来孔子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超过2500年了。

2500年前的人在很多方面和我们现在不同,比如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姓名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的,但在孔子的时代,会有姓、氏、名、字四个不同方面。

姓代表是大家族的标志,说明大家在自同一个祖先,是有血缘关系的;氏是姓的分支,比如两个兄弟是一个姓,但是他们各自延续了很多代人,有了儿子孙子重孙子等等很多人,各有了自己的小家族,为了区分,就有了各家的氏族的族号。再到后来,氏逐渐取代了姓,姓氏成了一个意思,大家就用各自的氏作为姓了。

但在孔子的时代是周代,姓和氏还是不同的,孔子姓子,这代表了他的祖先来自比周代更古老的商代,是商代王室贵族的后人,孔是从子姓分出来的孔氏的族号。

孔子的名叫丘,字是仲尼。

在古代,人的名和字是分开使用的。孩子在出生3个月后被抱到厅堂由爸爸起名,然后再告诉亲戚朋友和长官,登记户籍。命名仪式是很郑重的大事。现在这种习俗虽然没有了,但是过百岁(孩子出生100天)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而男人到20岁,女人到15岁,再分别举行成人的仪式,那时候再起一个字代表已经是成年了。

孔子是人们对他尊敬的称呼,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孔先生或者孔老师。

然后,是孔子出生的时代和地点。

在了解孔子的时代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那之前的历史。

历史,最基本的意思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我们曾经听过一些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有一些说不清年代,而且内容都非常神奇,比如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三皇五帝,最初记载根据的是当时人们的口头传说,我们没办法区分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是人们创作的。

有些历史学家把历史划分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和“没有确切纪年的历史”。所谓不确切,就是说没有可信的史料记载有可信的纪年,也就是虽然有一些记载,但是不能确定是哪一年。

我们现在比较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确切纪年的开始,是西周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也就是说,孔子所处的周代,跨越了确信和传说两个阶段,在周代之前(更早的还有商代、夏代和三皇五帝时期),更是以传说为主。

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时代就是周代初期由周公建立的礼乐社会,他一生都在为推行周礼而努力。

那么让我们再了解一点周代初期的历史情况。

我们要知道,中国在成为统一的帝国是从秦朝开始的,在此之前,他是由大大小小的邦国组成。

在周代之前,商王朝已经统治中原600多年,是当时众多邦国的盟主,是一个有实力的大国,可以用自身强大的力量镇压住不服从的小邦国。而周是一个边远的小国,在借助时机取代商国之后,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让各国都服从,甚至商王的后人还组织起兵造反。

怎么让大家都听周王的话呢,他们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就说周王是天的儿子(天子),取代商国是上天的意思。那时候各个邦国各有各的信仰,有拜雷神的,有拜雨神的,还有拜龙神的……可是这些都不如天神厉害啊,而周王是天子,也算半个神了,大家都应该是听周王的命令。从此,不仅是周代,中国后来的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自称是天子。

为了能够巩固统治,周公(孔子一辈子的偶像)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而这些制度就是中华民族统一和传统文化形成的根基,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和礼乐制度。

我们经常说中国古代是封建社会,其实并不确切,真正创立并实行了封建制度的,只有周代。

封建,就是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建立国家。周在和商的战争中,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就把这些土地划分成小块的区域,分别让兄弟、亲戚、朋友、有功劳的大臣和拥护周王的氏族们去治理,按照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这些被分封的小国被称为诸侯国。每一个诸侯国又在自己的土地范围内再次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封给武士。武士是最低等级的贵族,他们手里的土地交给农民或者奴隶耕种。

周公想,天下都是周王的亲戚朋友和关系好的人来治理的,所以大家就可以联手对付敌人,还可以帮助周王来进行统治。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后面再说。

宗法制度就比较复杂,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那个时候的男人是可以娶好几个老婆的,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妻子,其他的都是妾。嫡长子就是妻子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不管是天子诸侯还是其他贵族们,他们的家业(大宗),都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们都要分封到别的地方,另立为小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各分封的诸侯国就是小宗;诸侯国自己是大宗,再分封的就是小宗;其他被分封的贵族们也是这样。小宗要服从大宗,大宗要服从宗室(诸侯所在大宗),宗室要服从周王室。这就是后来中国宗族制度和家族观念的根源。

关于井田制度,由于历史资料很少,争议比较多,具体就不在说了。在分封制度里我们提到过,土地最后分到了武士手里,武士把田地交给平民(庶人)耕种,收获的粮食按照一定比例再逐层上交给上一级的贵族,这就是最初的土地税收制度。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控制在贵族手里,我们按照当时的社会情况推测,由于交通不方便,离贵族所在城市比较远的地方,土地应该就是由平民们自己开垦和耕种了。

传说周代的周公旦创制了礼乐制度,也就是怎么使用礼仪和音乐的制度。

礼乐制度可以不是教你讲礼貌,碰到别人说对不起,借人东西说谢谢,也不是教你怎么欣赏音乐。而是一整套很繁琐的仪式和相配的乐曲,规定了很多很多,怎么行礼,怎么穿衣服,怎么吃饭,怎么洒水扫地,该听什么样的乐曲,该跳什么样的舞蹈等等都有规定。

这里说一个吃瓜的的规定就很有意思,给天子吃瓜,要先削去瓜皮,先竖着切成四瓣,再横着一刀切成八瓣,用细的葛布盖起来,然后端给天子吃;给诸侯国君就要去皮后先竖着切成两瓣,再横切一刀变成四瓣,用粗葛布盖着端给诸侯吃,给大夫切瓜和给诸侯一样,不同的是不用任何布盖着,直接端了给大夫吃;然后给士人的瓜就是削了皮,其从中间横向切成两半来吃;给庶人的瓜就是不削皮也不用切,直接端过去啃着吃。这个被称为削瓜之礼。

还有比如在祭祀的时候跳的舞蹈,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一佾指一列八个人,八佾就是八列六十四人)舞,诸侯用六佾(少两列,就是四十八人)舞,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周王朝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专门教贵族们怎么运用礼乐。讲究是很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规定了方方面面。我们现在婚礼和丧礼的内容还有一些那时候的影子。

这些规定现在看起来好像很麻烦,但是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秩序,他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君主要尊重大臣,大臣要对君主忠诚;父亲要对儿子慈爱,儿子要孝敬父母;哥哥要爱护弟弟,弟弟要听哥哥的话;夫妻之间有恩义;朋友之间讲信用。

孔子就是在礼乐制度之中找到了核心的道德信条,才不遗余力的推广着周礼。

凭借这些信条,在周代初期的时候各诸侯国关系都还很好,大家都是亲戚朋友,也互相协作,共同抵御敌人的入侵,互相支援和帮助。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诸侯之间的都已经子子孙孙传了超过十几代了,各国之间的友好感情也逐渐没有了。又因为铁器和牛耕这些农业技术的发展,开垦新的田地比给贵族种田要收获多很多,平民们就从贵族的井田逃跑,去自己开垦远处的土地。贵族们为了拉拢平民,提高收入,就向平民保证他们对于新开田地的所有权,平民则向他们交税。平民们开始有了土地,不再完全依附贵族。同时,一些贵族因为没有足够分封的土地而成为没有收入的人,他们只能依附有实力的诸候和大臣给他们服务。随着竹简的推广,这些贵族有人开始教授知识,而平民也有机会进行学习,一些平民也开始有了地位,并且也想享有更多的权利,他们通过贵族提升地位,也帮助贵族发动政变或者战争。

大国不仅利用平民占有更多的土地,而且通过战争吞并小的国家,周天子也没有办法,他虽然号称是天的儿子,但是却没有力量去处罚有实力的诸侯国。据说周代初年,曾分封了一千二百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期的时候,还有一百六十多个,到了孔子所在的春秋(因为孔子根据鲁国历史编订了《春秋》这本书,这个时期就是被叫做春秋时期)晚期,只剩了十几个国家,而大家看到周天子完全没有实力去约束别人,甚至还得向诸侯国借粮食借东西才能维持下去,所以干脆不把他放在眼里。

孔子就出生在这样的时代,他所在的鲁国是是周公旦最初被分封的地方,都城就是曲阜,由周公的儿子进行治理,所以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礼乐制度。孔子学习了这些制度,看到各国之间纷纷战争,社会秩序混乱,贵族失去了高贵的品质,人们为了权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就怀念周代初期和谐稳定的环境,纯朴的民风,他认为需要恢复古代制度才能够改变当时的混乱。而周代早期的制度有很多没有记录,有些制度也已经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所以孔子要恢复的“周礼"其实是经过他自己改造过的理想的社会制度。

孔子能做到吗?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推崇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我们在读《论语》的过程中再来慢慢解答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孩子一起读《论语》——课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