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是一本怎样的书?

这篇文章可能会颠覆你对这本书的认知,属于不看后悔系列!

如果一个人一生中只能读一本书,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你读The Kite Runner.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情感博弈的复杂世界。理解了这本书,你也就理解了人性。


策划 | 撰写 | 定稿 | 排版 | ©杨志斌

©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全文约 4500 字,用时 16 小时 23 分钟,预计阅读时间 12 分钟。原创不易,坚持原创更不易,觉得不错请将此文分享给你身边的小伙伴~



▌ 前言

如果一个人一生中只能读一本书,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你读The Kite Runner。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情感博弈的复杂世界。理解了这本书,你也就理解了人性。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地介绍书中的情节,那样还不如直接让大家问度娘来得实在。我更想做的,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大家更深入地洞悉人性,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所以对于这本书的情节概括,请戳https://baike.so.com/doc/3451506-3632081.html(或者点击页面左下角的阅读原文也可,总之读这篇文章前请务必看完),这里鉴于篇幅不再展示。我们今天主要结合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人性,前方高能预警:



▌ 深度剖析


贯穿The Kite Runner这本书始终的,是一个关于人性的问题:为什么哈桑会毫无底线地讨好阿米尔?这种付出的背后,究竟是所谓的高尚之举,还是一种非理性的执念?


你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可能会在豆瓣上看过这本书的书评,其中不少人都在大力称赞哈桑的忠诚、无私、纯良、正直。


个人认为,这种喊口号式的书评纯粹是对人们的误导,是对人性的错误解读。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心理学概念:后情感合理化。

这一概念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专家Leon Festinger在一次心理学实验后首次提出,它是指一个人下意识或者违心地做了一件事后,会因为潜意识里的自我肯定而发生认知失调,认为这件事是正确的(无论客观上是否正确),并会努力替自己找各种理由辩护。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情况都暗含了这一理论。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曾经帮过你的人很可能会再次帮你。

用后情感合理化理论来解释就是——这个人在帮过你后,大脑中控制逻辑的部分就会分析:“既然我帮过你,那说明你是个值得信任的人,否则我也不会帮你嘛。”

这其实是一个逆向合理化的过程,由结果反推原因,即由“我帮过你”反推出“你值得信任”,继而得出“既然你值得信任,那我再帮你一次也无妨”的结论。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身上付出了很多,包括时间精力以及金钱,那么这个男人就会变得更离不开女人,即使他并不是真的爱她。

原因很简单,男人在女人身上投入了那么多成本后,大脑便会进行逻辑分析:“我为什么要对你投入这么多?肯定是因为我喜欢你、我离不开你,否则我也不会傻乎乎地花那么多钱给你买东西,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出去玩。”

而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欺骗,因为男人并不是爱女人本身,而是舍不得花在她身上的时间、精力、金钱,舍不得那些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而这种“舍不得”的背后,是一种付出未果的不甘心,是一种非理性的执念。

由此,男人便会产生爱上女人的错觉,进而加大对女人的成本投入。

这便是后情感合理化的威力——它可以让一个人毫无底线的付出,甚至并不知道自己受了“后情感合理化”的影响。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哈桑。

没错,哈桑之所以一味地、无底线地讨好阿米尔,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后情感合理化”的影响——

还记得这本书第二章末尾的片段吗?

Hassan(哈桑) and I(阿米尔) fed from the same breasts. We took our first steps on the same lawn in the same yard. And, under the same roof, we spoke our first words.

Mine was Baba.

His was Amir. My name.

Looking back on it now, I think the foundation for what happened in the winter of 1975 – and all that followed –was already laid in those first words.


看出来没有?哈桑出生后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居然是“阿米尔”。


从心理学角度讲,哈桑已经将阿米尔认作了“心理妈妈”。更为直观的理解就是,哈桑将阿米尔视作自己最亲近的人。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比如阿米尔,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爸爸的爱。而哈桑也不例外,他毫无底线地为阿米尔做出让步,其实就是为了讨好他,希望获得阿米尔更多的爱。而这一系列的讨好行为非但没有让阿米尔更爱哈桑,反而使得阿米尔疏远了自己。


这个时候,按理说哈桑应该及时止损,但人的天性就不擅长否定自己——哈桑不仅没有否定过去的做法从而及时止损,反而替自己之前的讨好行为作辩护(既然我之前都是心甘情愿讨好他的,那说明他值得我这么做),并一直延续之前的做法(无论正确与否),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后情感合理化。



所以,我们从表面上看,哈桑对阿米尔是高尚的,是无私的,但实际上,哈桑后面的一系列讨好行为只是被“后情感合理化”操控了而已。


结果就是,他的讨好行为并没有换来阿米尔的爱,反而使他疏远了自己。如果这个时候停止讨好,那么他会心有不甘——我前面的心血都白费了,这是我无法接受的事实。所以他只能继续讨好下去,继续受“后情感合理化”影响,直到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止。


可见,哈桑在后期一系列的讨好行为,本质上讲是一种付出未果的不甘心,是受后情感合理化操控的非理智行为。


而现在,第二个问题又来了——哈桑竭力讨好阿米尔,后者非但没有感激之心,反而贬低、疏远哈桑,这背后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人性?


先给大家一点提示:要想弄懂一个人,就要把自己想成这个人,并考虑这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下所面临的处境。


对了,如果你想提高深度思考能力,请务必在看下面的分析前先自己思考30秒,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对照下文综合分析。当然,如果你读这篇文章只是为了娱乐,可以立刻往下读。


可怜而单纯的哈桑,终其一生想要获得阿米尔的爱,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种种讨好行为只会像大山一般把阿米尔压得喘不过气来。


阿米尔本身因为嫉妒,担心哈桑夺己父爱,总是找借口不让父亲见到哈桑,哈桑却不顾前嫌,继续无底线地讨好他。渐渐地,阿米尔发现,除非他给予哈桑同等分量或者更重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亏欠感。


而恰恰是这种亏欠感,让阿米尔选择了贬低与逃避他所亏欠的人,也就是哈桑。



当哈桑被阿塞夫等人凌辱时,阿米尔为了保住蓝风筝来换取父亲(阿米尔的心理妈妈)对自己的爱,选择了逃避。为了宽慰自己对哈桑的亏欠感,他一时间成了种族歧视者,认为哈桑只是个哈扎拉人(阿米尔是普什图族,很多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人有歧视),值得为自己牺牲。


这样,通过贬低奉献者的价值,接受奉献者的亏欠感就降低了。


其实,这种贬低心理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们很少会得到接受他们帮助的人的尊敬。典型的例子便是“舔狗”,为什么舔狗付出那么多,却依然得不到爱情?——太重的亏欠感会让“被舔者”不得不通过贬低舔狗的价值来降低这种愧疚感。


后来,阿米尔又选择了逃避。他觉得自己欠哈桑太多了,实在无法面对哈桑,便请求父亲辞掉阿里和哈桑,另换仆人。这一要求当然遭到了父亲的严辞拒绝——阿米尔不知道,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万般无奈的阿米尔只好设局诬告哈桑偷了自己的东西,这才逼走哈桑。


其实,阿米尔的父亲也经历过这样的亏欠感。他曾经与仆人阿里的妻子偷情,才有了私生子哈桑,但他作为当地有名望的人,没有开口公开这件事,所以他很愧疚。为了弥补这种亏欠感,他的做法是慷慨解囊,帮助那些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这当然是少数人处理亏欠感的方法,尽管称不上是最好的办法,却也是勇者的道路。


而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会选择阿米尔的做法——贬低或者逃避自己亏欠的人(不然也就没有舔狗这个梗了)。



可惜,阿米尔即使再逃避,这种亏欠感依然会存在于他的内心深处。而且他越是逃避,亏欠感就越重。当这种亏欠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演变为罪恶感。


这种罪恶感必须要找到一个发泄口,来减轻阿米尔良心上的不安。


他知道自己是个罪人,渴望被惩罚。可惜哈桑只知道讨好,不知道愤怒,而且最后为了保护阿米尔的老家连性命都没了,所以这种罪恶感就没有了发泄的途径。


二十多年后,他终于在阿塞夫(后来的塔利班头目)这里得到了他渴望已久的惩罚。于是,当肋骨被不锈钢拳套一根根打断,当嘴唇被重击碎成像哈桑一样的兔唇,他的内心却痛快至极,并感慨:“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


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风筝》,这篇文章虽然是为了抨击旧社会长幼尊卑的残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何尝不是亏欠感无处排遣后的产物呢?然而文章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像阿米尔这么幸运,终其一生,也没有消除掉内心的愧疚,最后陷入了无尽的自责。


《风筝》节



 最后的话


最后讲一句题外话,The Kite Runner是一本写人性的书,里面涉及到非常多的心理学知识。这篇文章限于篇幅,仅仅讲解了两个点——后情感合理化、亏欠感对人的影响——因为这两点最能概括全书情节(说实话我本来打算写一篇书评的,不过发现这本书简直是宝藏,一篇文章难以覆盖)。书中当然还有其他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比如利用幽默化解尴尬的思维模式等等,以后我会专门抽时间打磨这一系列文章的。


另外,这本书堪称英文描写的典范,书中对画面的描写极为形象,这一点我曾在秒杀英文写作系列——第一弹:阅读与模仿中提到过,而且这本书语言难度不算高,有四六级词汇基本就可以应付。所以就算单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考虑,这本书也值得大家一读!

正好京东有这本书的购买链接,不贵:

另外,公众号英语逆袭君后台回复“风筝”,即可获得这本书的英文原版电子版。(不过还是推荐收藏一本实体书,像这样的好书值得代代传承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风筝的人》是一本怎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