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742天。
这本书的文字作者是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她曾经四次获得了凯迪克大奖。她的另一本非常著名的图画书是《逃家小兔》,这两本书的插画作者都是克雷门·赫德。
玛格丽特在1945年写好《晚安月亮》的初稿时,就选定克雷门来做插画师,但是当时正处在二战期间,克雷门正在美国空军服役,到了1945年圣诞节前的一个深夜,克雷门终于回到了纽约,然后他马上就开始了《晚安月亮》的插画工作,并且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完成了插画工作。
谁能想到一个刚从战场回来的战士能够画出这样温馨的作品呢,但是《晚安月亮》刚刚出版以后,没有立即火爆,它是慢慢地成为了畅销经典的。
这本书收获了很多奖,它入选了美国《经典图画书宝库》的12部最伟大的图画书。还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世纪之书”之一,而且还是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它还是是图画书界的畅销三甲,可是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好像也没有蕴含什么深刻的教育道理。但它到底好在哪呢?
这本书文字很少,缺乏一些故事性。花花绿绿的画面好像也不怎么好看,而且还有一些重复,这本书在刚刚问世的时候表现得非常平淡。纽约公共图书馆拒绝把它列入推荐书单,它是在玛格丽特去世八年之后才渐渐地流行起来。原因就是当年第一批小读者长大以后成为爸爸妈妈,他们竟然纷纷地又把这本书找来读给自己的孩子。这是一本孩子真正喜欢的书。
在八九十年前,美国主流的儿童书跟我们小时候看的是一样的,都是童话,神话,民间故事这一类,讲一些大道理。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书,然而以教育实验局的创建者,班克街学校的负责人米歇尔为代表的一派力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叫此时此地。意思就是给孩子们看的童书要与孩子们的生活体验相契合。注重真实的儿童生活诉求和心理情绪,尊重儿童个体的感受和需要。
主张“为孩子们写书”,这个理念现在当然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是在当时还是非常先进的,玛格丽特自1935年进入班克街,深受这个理念的影响,所以《晚安月亮》就是为孩子们创作的。
你看,夜幕降临,一只小兔子在床上辗转反侧,跟房间里的每一样东西一一道晚安,最后入睡,这只小兔子的体验,感受,还有心理情绪,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孩子的真实翻版。所以这样的书孩子能不喜欢吗?
《晚安月亮》被称为睡前神器,我们把它归结为四大魔力。首先是仪式魔力,它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晚安仪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婴幼儿会害怕黑暗、分离、孤单,一旦睡觉就意味着要跟周围熟悉的人还有物,暂时地告别,自然会有一些不安和不舍,如果把这些东西一一都说出来呢,他们就会有一种掌控感和安全感。
在孩子的世界,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样物品和自己都有联接,灯光、电话、梳子、牛奶、空气、声音,这些都让他们感到兴奋和好奇。他们没有我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他们在感知着一切,所以这本书也能够让他们找到一种共鸣。让父母温柔的“晚安”当中睡着。
其次就是语言如诗一般的魔力。曾经有一位学者叫马库斯先生。他偶遇这一本童书,不禁感叹,这不就是一首诗吗?我们试着读一读,打开这本书,会发现它写着很多特别简单的句子,比如晚安房间,晚安月亮,晚安跳过月亮的母牛。
虽然有很多家长可能觉得这里面的字太少了,过于简单,而正是这样的简单和重复形成了一种韵律感。我们都知道三岁以下的孩子是天然的音乐迷,他们非常喜欢有节奏感,韵律感的东西。比如说诗歌,儿歌,有重复性语言的小故事,《晚安月亮》就是如此。
第三,就是神秘的色彩魔力。大家可以看到,这本书用了大量的红色,绿色,蓝色,一点儿过渡的色彩都没有用,好像就是一个画面新手干的事儿,但就是这样的配色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神秘感。读着读着就能给人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而且随着故事的发展,从第一页明亮的绿色的房间逐渐变成了一种昏暗的绿色。
房间里几乎只能看得清壁炉里的火焰和窗外的星光,这样细致的处理,完美地呈现了夜色缓缓变暗的过程,本书的出版人天略童书的总编甄煜炜老师说,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们在印刷厂连夜蹲着看效果图,最后才确定出这样精彩的连续渐变的画面。
而且这本书与《逃家小兔》一样都是彩色和黑白页相间的,而且一页是房间的全景广角,一页是一个物品的特写。这样不同的视角和颜色切换,给读者呈现出非常美妙的心理体验。比如有人说黑白的感觉更直接,更质朴,还有人说黑白的画面就直接把镜头拉近了。还有人说黑白可能是孩子在脑海里的画面。无论如何这一独特的画面呈现方式都为玛格丽特和克雷门的作品赢得了极高的视觉识别度。
第四大魔力,就是画面。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是画中有话,如果我们只是翻一翻书。第一感觉就是太简单了。只有一个小兔子卧室的场景,但当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可能会分不清楚是小兔子还是孩子,道晚安的是小兔子还是老太太,比如说封面,一开始创作团队考虑要不要在画面上放一只小兔子的侧脸呀,但是编剧厄苏拉最后还是决定不放。她希望孩子把自己当做小兔子走进这个故事,而事实上,也真的有很多孩子想进入到这个画面里。
仪式,语言,色彩,画面四大魔力,那我们应该怎么和孩子共读呢?
首先,建议要做好阅读准备,家长在和宝宝共读之前,自己先看上几遍,体会一下上面提到的。语言,色彩,细节以及情感,然后想想宝宝的性格特点,书里有没有他平时喜欢的东西。比如小猫,迷糊,玩具屋等等,如果有的话,那就会成为孩子打开这本书的一把有用的钥匙,然后根据宝宝的不同年龄段和阅读水平,我们推荐两种阅读方法。
第一,把这本书当成一首小诗,给孩子优美地朗读就好。在朗读的时候不要只看文字,可以观察一下图片,找到与文字对应的图形,想象它,感受它,并享受其中。这样就会自然而然的带上感情吧。
松居直先生有一个特别好的比喻,他说绘本就好似由作曲家完成的乐谱,它必须透过大人声音的弹奏才能展现,流泻出其真正的生命。
第二,跟孩子一起去找书里有趣的小细节。耐心地等待孩子们去发现,开始时提到在这样一个绿色的大房间里有着非常多的细节。比如两只时钟的走动,窗外的月亮升起,当然最有意思就是书里的小老鼠。它在每一个彩页都有出现,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在那儿,这让找老鼠游戏成了这本书最大的一个吸引点。
那如何让这本书成为哄睡神奇呢?一是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本睡前读物,让孩子在这本书营造的静谧的气氛里入睡。二是让孩子跟自己卧室里那些喜欢的,熟悉的玩具一一道晚安,并且形成一个小小的仪式。让这个小仪式成为一种睡前的习惯,然后轻轻地为它们关上门,说一声晚安台灯,晚安宝贝。事实上,不只是晚安。有些孩子离开一个他很喜欢的地方,他可能就会跟那里的一草一木告别。
和这只小兔子一样,孩子们和世界的每一物都有着美好的情感连接。我们再引用松居直先生的一句话:不是所有的绘本都能够站在孩子的视角的,而能让孩子更喜欢的一定是这类的作品,对于这类作品大人只有和孩子在一起读绘本才能了解这本书的真正价值。
这样的好书一定要好好的体会,也许能够从中发现什么样的书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