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罗兰
今年阿里发布了2018年中国人读书报告,2018年中国人均读书只有5.5本,这还只是个平均数,可能有的人一年连一本书都读不下去。
我接触到的很多想读书但又屡屡放弃的人,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喜欢读书,想读的书很多,可是根本没有时间”“因工作的关系,需要阅读很多书,可是我的阅读速度,实在太慢”……
在我看来,很多人之所以不想读书、读不进去书,阅读速度慢,并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在心里过不了自己那一关——也就是说读书的观念有误。
好多所谓的爱书之人,可是一翻开书,就会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缺陷,简直不堪其忧。
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慢读书的“魔咒”呢?日本作家印南敦史在《快速阅读术》这本书里,分享了能够克服自身缺陷、实现快速阅读的有效方法。
印南敦史是一名作家、书评家和自由撰稿人,同时为多家网站撰稿,每个月为近60本书撰写书评。为了撰写书评,作者从一页书读5分钟的“慢读者”变身为每年阅读700本的“快读者”,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明确四个错误的阅读观念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心理盲点,是指我们视而不见、考虑不周的东西,这些盲点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错误的认知和行为。事实上,对于读书这件事,阅读速度缓慢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存在关于读书的心理盲点,也就是对读书的认识欠妥。只有坦诚的去察觉、了解自己,真理才会掌握到自己手中。
1.读书必须“一字一句,仔细阅读”。
“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是我们从小就被长辈们和学校教导的阅读方法,以至于当我们拿到一本书,习惯性地就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所以很多人对于“怎样算看完一本书”这个问题的回答多数是“从第一页详细地看到最后一页”。
当你拥有大量空闲的时间可以去阅读,你就可以这样读。不过,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每天能够看书的时间最多2个小时,其他的时间还要忙工作、为生活。
好不容易打开书,5分钟后就开始打瞌睡,或者因为没时间不得不放下先。等下次再拿起书本,已经忘了上次看到什么内容了,又得从头看起。
终于,你好不容易看完了这本书,好像不太能说出这本书讲了什么,要怎么用呢?竟然连看书的时间都浪费了。
读书越慢,会更加觉得读书是件辛苦劳神之事,所以放弃读书的念头更强烈。
2.读书就是要记住所有的内容。
许多人认为,读书就是把书的全部内容装进脑子里,读书时总是想着将书100%的复制下来。如果读书的目的仅仅是记住那本书的内容,那么读书就变成一件最没意义的事情。
读书不是为了记忆,不是为了存储,不是为了百分之百复制。
多年前,我们就已经开始质疑中国的应试教育,我们大肆批判中国的教育者们,要求学生背诵很多知识,一切都是为了考高分。
而国外的教育则是教会学生去思考,去主动搜索,找到自己的需要。
但是放在自己身上,我们为什么就忘了读书的初衷了呢?
3.对“一次阅读”的效果期待过高。
许多人之所以做不到快速阅读,就是没有摒弃“存储式”阅读心态和传统阅读模式。
从小由于传统的阅读思维给我们留下了局限,让我们用一种做阅读理解的方法去看书,执着于书中的字与句。认为看懂一本书,就是彻底理解书中的每一句话。总怕浪费一字一句,想啃光全书,舍不得快速往下读,就是拖累我们阅读速度的原因。
抱着这种压力山大的读书心态,一个月也看不完一本,买的书一摞一摞的,堆在书架上。
4.读书只输入不输出。
阅读不是为了在脑子里拥有这本书,而是为了去使用这本书。
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呼吸。输入就是吸气,输出则是呼气,读书就是输入的一种。
如果一味吸气,不呼气,肯定会憋死。就像读了很多很多书,不去整理归纳,自己会陷入越来越深的知识焦虑中。
有输入就一定要输出,读了书就要配合写作。写评论、写读后感的过程就是一次信息重组和消化吸收的过程。就算看得再仔细,没有与实践结合,一个月后也忘得差不多了。
二、利用快速阅读术,享受畅快的读书体验
改变我们对于阅读行为的认识,调整阅读的方法,就可以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最重要的是,改变理念之后,读书会变得轻松愉快,让读书的状态持续下去。
1. “流水式阅读”
本书中,作者提出了“流水式阅读”理念,也就是先从“仔细阅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用在意是否把书里的内容全部理解或记住,就像水过留痕,相信只要读过,便会有所收获。
根据二八原则,一本书里最重要的内容其实只在20%的篇幅里,最精华的内容不过也只占全书的8%而已。
我们也有同样的感受,现在很多书籍为了凑字数,讲了大量的案例,而且也会有许多大而全的空洞的废话。看到这样的段落,一定要勇敢的跳过去,不跳读而形成的大量的时间成本才是最贵的。而且太过于冗杂的文字让我们抓不住书籍的逻辑和重点。
读书的意义在于“邂逅1%”的收获。试想一下,我们花一周时间仔细阅读一本书,一个月之后,仅能记住1%的内容。那么,同样花一周的时间,我们快速阅读10本书,一年之后,就能记住全部内容的10%。后者岂不更理想?
2.像听音乐一样读书
许多人总觉得读书就应该正襟危坐,要花大把大把的时间,所以心理压力很大,于是就更“不敢” 打开书籍了。
作者印南敦史指出,读书也可以像听音乐一样,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自由自在地享受读书的过程。
因为听音乐不必记住每一句歌词,而是让旋律自然流过心间、自然地从耳边流过,不用刻意记忆,或许突然某一段旋律、一个节奏,或许是一句歌词,一不小心就触动了我们的内心,并在那里留下了它的痕迹。
读书的根本价值和音乐一样,在于读过之后,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改变。
3. 掌握读书节奏
我们在做事时,掌握节奏是非常重要的,从“生活节奏、生活规律”的思维方式出发,来思考读书行为,将读书融入日常生活,对一个慢读者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是框定读书时间。任何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都是在每天同一时间做这件事。
最好形成“在每天同一时间阅读”的生活规律,早晨是读书的黄金时间,“晨读10分钟”这个习惯,在培养阅读习惯的初期,更有利于集中精力。
二是确定阅读的地点、场景、情境,让大脑产生“习惯的错觉”。
三是掌握9:1原则,也就是在选择阅读书目的时候,将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占九成,无法快速阅读的书占一成。
在自己的阅读书单中,不能仅有想要慢慢品读的书籍,还要尽量列入能够快速读完的书籍创造一个接连不断阅读各类书籍的氛围,让自己感受到切实的进展。
每天让不同书籍的内容流过自己的脑海、内心,尽可能“一天读完一本书”,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4.呼吸式阅读法
养成多读习惯还需要配合“呼吸式阅读法”,这就像人不可能只吸气不呼气一样,我们不能只读不写。
作者提到的“写”,并不是指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读书笔记或者书评,而是写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
一行采集,摘抄书中最具魅力、最精彩的一行。转记忆为记录,把精彩内容记录下来。当我们不再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而去读书的时候,当我们知道一本书最打动自己的精华已经被摘录下来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有“逼自己”读书的错觉。
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那就在刚刚摘录的精华部分下面,写上你的感悟或者理解,可以从“我们为什么会对这句话产生共鸣”出发,把这句话触动我们的原因写下来。感悟可长可短,可以是事例,可以是任何推荐理由。有了这一行评论,可心让我们回忆起当初阅读时心动的心情。
自我评定。用这种方法读了12本书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阅读效率更高,自己也会到一个新的“小高度” 。每读12本书就进行一次复盘,总结一下哪本书最能得到你的共鸣,哪一类型的主张最能得到你的赞同,哪一类型的书籍你读了还想读。
进行这样的复盘,你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读书喜好,也能亲眼见证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更容易看清自己的阅读偏好,明确后续阅读方向和自己的意向。
读书就好比栽树,参天大树始于毫末。刚开始树是幼苗,主根也很小,后通过不断吸收营养,根系越来越发达,根须吸收的养份也就越来越多,小树苗越来越大,而且越长越快,变成参天大树。读书也是如此。但是要想实现快速阅读,找到书中精髓,找到今后的阅读方向,还需要我们不断在阅读中进行实践。
只要能够改变理念,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一天读完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