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知识极简教程 | 三段话读懂钱、储蓄和通货膨胀

文 by luthor

ONE 什么是钱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要有工作,有了工作就有工资,有了钱,有钱就可以养活自己:支付日用品,水电,住房,交通工具等一系列费用。

但钱从哪里来的?怎么才能增加自己拥有的钱?

有人会说是国家发行的,那么国家为什么不多发行一些,让我的工资提高呢?有人会说那样物价也会上涨。可是本国的物价上涨,我可以去国外买东西呀。又有人说,那样汇率也会下跌,可见国家发行货币多少并不是由国家能一方面主管决定的,那么发行量由什么来决定呢,钱又到底是什么呢?

回到我们现在纸币的概念当中: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也就是说纸币是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由国家负责印制,个人不能印,个人要通过工作获得,即你付出劳动,才能获得,我们暂且不讨论劳动的质量与种类,我们做一个这样的理解:你已拥有的钱是你过去劳动的证明,当然这个证明是国家颁发给你的。这里可能有一点不好理解,因为看似你付出了劳动,钱是由雇主发给你的。但实质上,我们追寻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时期就很好理解这个问题,当时没有政府发行货币的时候,人们以各自的劳动果实互相交换(例如你会织布,他会种粮,而布和粮就是你们各自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劳动果实,而你织布的一方有布无粮,肚子饿得呱呱叫,他有粮无布,天天用树叶遮体,后来双方一商量,你用织的布换来他家的粮,之后双方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这种物物交换我们从本质上去分析他到底交换的是什么呢?

很简单,那就是你的物是怎么来的,他是通过你的劳动和社会资源的结合最终变成你的劳动果实已达到交换的目的。后来因为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这里只讨论这种基本现象,而不去讨论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化,人类剩余物品越来越多而后并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等种种使物的种类变多的原因),交换起来就很不方便,才有了政府用其信用和权力来强制发行流通货币,你用织来的布先换成钱,在用钱去买粮。其实,布还是那个布,粮还是那个粮,只是交换方式变了,有了政府这个中介机构,你的到他那里换成钱,再用钱来买粮,这就是最早的文明。

但后来,人们就不太明白这个道理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发展和分工细化以后,你不在从事织布的全过程了,而是只做由棉花变成布的过程中某一个程序的工作。所以你就看不到也摸不到自己的具体的劳动果实了(从棉花到布这里只是一个例子而已,他代表由原料到成品的过程)。这样就应该明白了,其实不论是谁给你的钱,实质都是政府颁发给你过去通过劳动和社会资源的结合所得到劳动果实的一种证明(当然这只是一部分而非全部,这里暂不做具体说明)。

我们用了一大段篇幅来讲解关于钱的本质问题。就是为了让你弄清楚钱即代表劳动和资源的结合。这样你就清楚了政府发行货币量的一个最主要的客观决定因素是由你本国人民劳动与资源相结合最终得到劳动果实的价值来决定的。

讲清楚了钱,大家对理解GDP这个概念也并不困难,GDP就是你一国人民的劳动果实总量。

TWO 要不要存钱

 货币这种工具诞生以后,政府就可以以它来调控人民劳动的强度和方向。那么调控如何实现?

我们大家应该很清楚,政府要用它,那是有必然前提要求的,就是大家都参与到货币交易当中来。再有用的东西,没有人用,那就是废纸一张,众所周知的政府强制措施只是一个方面,其实除了强制措施以外,还有很多隐性手段,因为货币这种东西,你劳动之后政府发给你,但这时候如果你把它存起来了的话,他就会变成废纸,为什么呢?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政府只有三个人民ABC,而且假设这三个人都能自给自足,第一天政府让他们劳动,给他们钱,他们回去存起来了,第二天政府叫他们劳动,给他们钱,他们又存起来了,第三天,政府再叫他们劳动政府还是给钱,就没有人来了,因为他们自给自足,没有什么是可以去花钱的,也就是钱和废纸一样,花不出去就没有用处呀,那第四天,政府就想办法了,除了创造钱,还要让人们能把他花出去,第五天政府通过前两天三人劳动建成的医院开始营业了,并告诉三个人,你到我这里来,可以消除身上的疼痛,但来这里是要用钱的,三人纷纷去花钱,到第六天,政府说我今天只需要一个人劳动,于是三人互相竞价,原本100元一天的活被三人互相压价最终50元被A成交了,另外两个人就回去了。B回到家里一想,这哪天我要有个病痛什么的钱又不够,那不是要等死么,于是偷偷潜入医院学习医术而且学会了一部分。有一次C腰疼的不行,身上只有200块,但医院明码标价250块,C没有办法就回去了,但这时候B找到C,说你这个腰疼我会治,但治好了之后,你要给我200块,果然B治好了C,C也给了B200块,这时候政府找到了B,说可以允许你开小诊所,但你需要交纳25%的个人所得税,于是B上缴了50元。这时候钱的流动性起来了,而且不仅在国营医院体系中流动,还在私人小诊所上流动。也就是流动性增强之后,税收才会增加。

突然,这个地方来了一只大老虎,人都不敢出去种地了,长此以往,就没有吃的了呀,大家就都饿死了呀,怎么办呢,政府就找到身强力壮的C说:你不要种地了,我给你武器,你在AB种地的时候在周边巡逻保护他俩的安全就好了,然后从我的税收里发给你100块一天,你可以从AB那里买吃的,C觉得不错就同意了,这就是国防建设。税收花出去了,那他的来源就要有保障呀,怎么办呢,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增加货币流动性,怎么增加呢,那就要寻找ABC的花钱需求呀,怎么样能让他们不断地把钱花出来才可以呀。

货币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保证税收,税收有保证了,C的工资才能支付,C才能保护AB来种地,大家才有饭吃。如果货币不流动了,政府就没有收入来源,C的工资就发不出来,C就饿死了,C死了,AB畏惧老虎不敢种地,那最终大家一起饿死。

因此,货币流动性决定了政府收入,政府收入决定了国防建设,强有力的国防保证了人民正常生产生活,人民生产生活决定了货币流动性。


THREE 通货膨胀

上一节我们讲了为什么要增强货币流动性,现在我们来讨论怎么增强呢,其中一个手段莫过于让你存起来的钱贬值了,你今天存了100块,能买一袋米,明天又存了100,就是200块,可是这时候米涨到250块一袋,那你怎么办呢,继续存钱,后天又存了100,300块了吧,可是米涨到400块了,这个时候你就崩溃了,早知道应该在第一天的时候就把那100花出去,然后就在你脑袋中形成了,钱到手就要花出去,要不然就贬值了,随之应运而生的就是透支消费,你钱明天到吧,今天我先借你100,你去买吧,明天再还我。这样货币流动性就有了保证。

可能大家看到上面这种现象也觉得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是政府和ABC的故事,假设C没有劳动能力,要靠政府来供养,AB种地,第一天AB共同产出一袋大米,政府发行100货币收购大米,那大米单价自然是100块一袋,然后AB拿到100块之后又用这100块从政府手里把大米买回来吃掉了(这里不讨论大米如何分配的问题)。

第二天随着技能熟练,AB产出了两袋大米,那么问题来了,政府第二天要发行多少货币呢?有人会说是200块?

仔细一想,如果真的发行200块货币了,那AB会怎么做呢,只用其中100块买当天够吃的粮食,然后还有100存起来,这样显然与我们之前所说的保证流动性相违背。

那怎么做呢,少发一点,让大米降价?那更可笑的问题就来了,假设政府只发行了150块,那么一袋大米就变成了75块,也就是第一天大米100块一袋,第二天大米75块一袋,这时候AB会囤积大米么?显然大多数人不是这样选择的,不仅不会囤积大米,而且会购买仅能维持他们生存的更少的大米,为什么呢?

主要是由于信息,知识等的不对称,因为他们无法知道大米的真实价值,也就是大米所包含的劳动量的价值,也就不知道大米的真实价格,只能看到大米价格过去的变动趋势,以此来推论未来趋势,而这个时候钱相对于大米是升值的。

多数人更愿意囤积正在升值的东西,就造成了钱被存起来了,这与我们之前所说的保证货币流动性也是相违背的。那怎么办呢?

我们只有试试第三种选择了,政府发行250块货币,那么大米价格变成了125一袋,昨天100块,今天125块,大米相对于货币来说是升值的,于是大米就被囤积起来了,因为你的钱在贬值,大米却在涨价,那么大米就被囤积,那么就说明钱被花出去了,那这样就符合货币流动性的保障了(这里我们暂不详细讨论价格涨到何时人们就不会再去囤积了)。

这就是最简单的通货膨胀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知识极简教程 | 三段话读懂钱、储蓄和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