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未取“真经”枉为“苏门弟子”

秦观,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风格细腻、温婉,悲而不伤。而立之年,受苏轼提携,大半生仕途顺利,与苏轼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先后担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官位虽不高,京城为官已被很多人羡慕。

苏轼,在北宋中后期的新旧党争中,一直处于时进时退、被贬谪又被召回的尴尬处境。

公元1094年,太皇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有意支持新党的皇帝,放逐了苏轼,秦观也随之被踢出了京城。

公元1097年,48岁的秦观被贬到湖南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他写下了这首经典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上阙起笔“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在江南的晚春季节,近处的楼台消失在浓浓的水雾中,远处的渡口也消失在了朦胧的月色中,放眼望去,烟波浩渺,人世间最美好的桃花源也找不到了。

第二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夕阳西下,杜鹃泣血,四周一片春寒料峭,独居客馆的人,又怎么能够忍受这无边的寂寞呢?

下阙,秦观写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远方的亲朋寄来了书信表达关心,可是词人并没有感觉到温暖,反而增添了更多的怨恨、离愁。

下阙的最后,秦观写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郴江啊,你完全可以围绕着郴山去流淌,为什么要流向潇江、湘江呢?

在这里,秦观其实是把自己暗喻成了郴江,把潇江、湘江暗喻成了斗争激烈的政局。自己好端端一个热血青年,本来想着为朝廷做一番事业,建功立业、留名青史,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自己竟然被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中,真是无奈呀!此时此刻的秦观,的确是心如死灰,毫无生机。

秦观虽是苏门弟子,却少有苏轼的霍达、通透,他们是两种性格类型的文人。

苏轼是个乐天派,即便遭遇无数挫折,他也能够自我安慰,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词。

而秦观却是一个极度敏感和细腻的人,很容易陷入无边无际的悲观当中,所以他的词总是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这首词写于48岁那年,已近知天命的年龄,仕途挫折,心中溢满如此悲凉的情绪,说明虽是“苏门弟子”,没有学到苏轼的“真经”。

苏轼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秦观被贬后的消沉,因忧伤身,在51岁被召回时,死在返程的路上。

秦观,一次被贬就交上了自己的性命。而苏轼,既使被贬海南岛,以办教育,开垦了这块蛮夷之地。乐天派的性格,让他以64岁高龄(当时)谢世。

你可能感兴趣的:(秦观,未取“真经”枉为“苏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