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9】文慧:教育咨询师培训(3)正确的儿童观来自于哪?

2020.3.18,坚持写文章1年78天(第439篇),为以后开一家有温度的育儿主题书店做准备,影响1万妈妈加入亲子阅读!

我是文慧,专注于亲子阅读5年,希望可以陪伴0-6岁孩子和妈妈一起快乐育儿,助力孩子们拥有可以幸福一生的童年。

今天的内容特别多,脑子有些不够用了,但是还是激动兴奋,大李老师把五个不同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人类精神学家的理论结合到一起,取各家所长,融合成现在的李跃儿教育理念,让我们学习正确儿童观的原理在哪。

我在考教师资格证时学过一些,今天又进一步的深究这些理论对家长和孩子的影响。

大李老师说,如果想帮助别人的孩子,首先自己的孩子不要养出问题。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所以对于自己的两个孩子,我一直边学习一边实践,希望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使他们有健全的人格,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但是这条路走得很艰辛,走过很多弯路,有幸遇到大李老师 。

我希望通过我的学习和实践,找到一条简单的路帮助其他家长快乐的育儿,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去支撑幸福人生。

社会上很多成人出现极端行为、违法乱纪,是因为人们不重视儿童期人格的塑造,不重视儿童发展规律,没有一个正确的儿童观,没有一个大的“道”去显现出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以前很少人去研究人这类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儿童外显的行为与他内在的心理发展以及大脑的发展到底有什么关系?

一个儿童刚出生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大脑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孩子以后一生到底有什么影响。

我们这些人可以去创造一个正确的路,为孩子们寻找一条快乐的成长道路。

虽然今天的课是理论课,但经大李老师的讲述如此的通俗易懂,很欢喜,适合我们这些非儿童心理学专业人学习。

深切的感受到了,教育有无数的方法,可以呈现给大家,故事的形式,身边实例分析,电影的形式等,大李老师用最简单的形式,让我们去理解理论知识,“大道至简”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更是庆幸,我们是跟着这么一位国宝级大神老师学习,很感恩自己的选择。

听了大李老师的解释,我又在网上查了这五个理论的一些资料,重新理解一下,真的很多,值得我们慢慢去理解、消化、实践,才能真正的进入我们的灵魂去帮助家长和孩子们。

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是和成人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发展到成人,还不成熟,是发展的个体。儿童的世界观和对事实的看法与成人不同,儿童的推理能力有限,加上他们的经验不足,常常导致他们得出与成人的逻辑不一致的结论,而这些也容易使儿童陷入困境。

这也是为什么成人对儿童不理解的原因。很多我们成人觉得不可理喻的行为,对于发展中的孩子是必经阶段,我们要去学习了解。

皮亚杰把人类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了很多的小阶段,去了解儿童外显行为和他内在精神建构的关系,儿童发展模式“同化”到“顺应”的发展规律,为儿童观的建立了奠定了基础。

大李老师用一部电影【头脑特工队】给我们讲解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太形象了,该电影是以皮亚杰的基础理论而构建的一部很好的电影。

儿童在母亲的肚子里是水生生物来到这个世界的,婴儿出生到陌生的环境,任何的东西都会刺激他,孩子是脆弱的,需要我们呵护备至,电影中婴儿的精神世界是先从视觉神经元开始的,第一个情绪元素是快乐,快乐是我们大脑中枢神经所接触到的第一个情绪元素,也是说我们人类不可或缺和需要的是快乐的情绪。

儿童随着不断的发展,情绪元素忧伤,恐惧,讨厌,愤怒等不断的发展,也不断地储存在大脑中。电影中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颜色,然后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外界刺激快乐的元素越多,孩子童年的记忆快乐元素就越多就是阳光的黄色,如果父母情绪控制不好,孩子记忆里就是愤怒,长的后也是一个易怒的人,情绪管理很差的人。

越小存入大脑内的东西就越久,对我们的影响越大,也是我们所说的强烈是核心记忆区或潜意识。

潜意识对人的一生影响非常大,而且长大后很难更改。这也是为什么早期教育很重要的原因,6岁之前的潜意识很难更改,以后的性格,生活习惯,做事风格都跟6岁之前神经元收集的元素有关。

大李老师太棒了,用一部电影给我们讲解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让我们很快的记住了其规律,儿童早期外显行为和大脑发展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示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建构过程。【以下内容百搜索学习】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Sensorimotor Stage(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6、7岁一1 1、12岁) 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4、形式运算阶段 Formal Operations Stage(1 1、12岁及以后)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一、图式
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个体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在于其具有应付这种刺激的思维或行为图式。图式使个体能对客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信息秩序化和条理化,从而达到对信息的理解。个体的认识水平完全取决于认知图式。
图式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可应用于不同的刺激情境。初生儿仅具有几个简单的遗传图式,如吮吸,当嘴唇触到任何物体都会产生吮吸、反射。学习能产生迁移,是因为在前一学习中形成了某种图式。然后应用到下一学习情境中去。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发展,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增长上,更表现在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上。图式的发展水平是人的认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既是认识发展的产物,又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2]
二、同化
同化指有机体把环境成分整合到自己原有机构中去的过程。皮亚杰借用同化来说明个体把新鲜刺激纳入原有图式中的心理过程,就整个有机体来说,有三种水平的同化:生理水平上,是物质的同化;动作水平上,是行为的同化;智慧水平上,是思想的同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中。因此,同化过程受到个人已有图式的限制。个人拥有的图式越多,同化的事物的范围也就越广泛;反之,同化范围也就相对狭窄。[2]
三、顺应
顺应指个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的过程。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同化的新刺激时,便要对原有的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样将迫使个体改变现有的认知图式,形成某些适合新经验的新图式,引起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
图式的发展和丰富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实现的。皮亚杰认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同化是量变的过程,而顺应是质变的过程。在认知结构的发展中,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就人的认识成长来说,如果只有同化没有顺应,认识就谈不上发展。如果不存在同化也就没有顺应可言,认识永远是外物同化于内部图式。内部图式顺应于外物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2]
四、平衡
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认识的发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平衡从三方面调节着个体的认知过程:

一是调节同化与顺应两种技能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保持平衡;
二是调节个体认知结构中执行不同功能的子系统;
三是在个体知识的分化与整合中保持平衡。

大李老师还讲了皮亚杰关于同化和顺应的关系,用一个木头碗和玻璃碗给我们举例,很好的让我们理解的皮亚杰同化和顺应的概念,还举例孩子入学为什么会哭,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渡过。

二、蒙特梭利

教会我们如何爱孩子,如何正确的帮助孩子,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帮助”这个词,学会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而不是“侵犯”孩子。

蒙台梭利教学法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让生命自由发展,蒙特梭利认为,儿童不需要大人的刻意教育,事实上每个儿童都能够自我教育,他主张给儿童自由活动权,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儿童能够学会自立自强,同时也能学会尊重他人。

蒙特梭利最初把婴幼儿划分为九个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细小事物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后来人们根据蒙特梭利的理论,继续把敏感期细分细化。【以下是百度搜索内容】

蒙台梭利(Montessori)教学法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在蒙氏教室里,有丰富多彩的教具,它们都是根据儿童成长发展敏感期所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玩具”。蒙台梭利教学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内容。

孩子通过自我重复操作蒙氏教具创新建构完善的人格,在自由操作中得到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使人成为人

第一个人是刚刚出生的生物性的人;第二个人是为人,为人就是受过教育,具备了教养、具备了人格的人。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意义,也就是人格形成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自发性的智能
人之所以有学习的欲望,就是受到与生俱来的智能所驱使,也就是孩子内在有一种执著追求知识和求发展的冲动。如果这种内在冲动不通过教育去启动他,将会使幼儿本身存在着的巨大能量迟滞、消磨。
人的创造性
其实,这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对人类而言,创造是自然而生的。蒙台梭利认为手的活动及语言在不断地保持调和,最后才能培养出孩子自己的人格,而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发挥各种创造能力。
协助孩子自我发展
传统的教育则是成人在那里不断地教导儿童怎样怎样去做,儿童就遵命式地去服从。那么,蒙台梭利教育就是让儿童发挥他自身的生命潜能,通过自身的实际的这种活动来发展自己各个方面,这是教育的真谛。
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有生命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使命清楚了解所准备的,这个环境包含儿童成长所需的一切事物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将所有不利于儿童成长的事物加以排除。

但是蒙特梭利对孩子的情感,文学,艺术类的教育有所欠缺。

三、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提出了人格教育,一共八个阶段,为儿童的人格发展奠定了基础。

埃里克森的教育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包含了整个生命过程,并力求解释每个生命阶段的行为模式,尽管儿童个体差异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儿童的情感发展都要经过各个可以预期的阶段,儿童必须在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再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为一生的精神健康奠定基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儿童进入另一个发展阶段后,前一个发展阶段并没有结束,而是像一本合上的书,当孩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成长并不断发展时,他们会回顾和重建以前的所有阶段。

人生的八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奠定了人格与心理发展基础,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在养育儿童的时候就需要为他以后的人生做考虑,以此为基础,进行儿童人格发展,奠定一生幸福。

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以下理论百度搜索】

1、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二、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以上是五个阶段对我们儿童教育咨询有用,后面三个阶段暂时不去理解。

埃里克森尊重各年龄段人的目标和愿望,我们无论在何处都要尊重所有人,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埃里克森缺乏高级训练,在其思维上很容易表现出来。他的理论缺乏特定的逻辑一致性,所以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发现。

四、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为学校提供了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阶段。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五、卡伦霍妮的人类精神症与他们的儿童理论

卡伦霍妮的精神症和儿童心理理论我是第一次接触,前面四个理论以前或多或少的听过,卡伦霍妮是第一次了解,但是越了解越喜欢,她帮你认识自身的核心冲突,并活出真正的自我。

霍妮反对“幼年经验决定一生”的理念,对于当代精神分析中过度强调早年经历的做法持批判态度。她认为,经历本身固然重要,但精神分析更应立足个体当前的精神状况,重视当前问题的解决。

霍妮的观点与社会心理学一致。她同意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冲动决定人的行为的论点,但坚决反对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的冲动理解成是性本能的冲动、用原始性欲发展阶段的进展来解释人格的形成的观念。她认为,人类的精神冲突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密切,从根本上来源于与基本焦虑相关的心理冲突,而与性有关的异常心理只是其表现之一,并非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与性有关。

霍妮对人的本性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发展着自己的独特潜能,但人格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当我们积极成长的内在力量受到外界社会力量的阻碍时,病态的行为就有可能出现。

神经质性格
神经质性格(neurotic character),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人多怀疑、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霍妮认为,神经质性格的形成起因于长期心理压力。在基本焦虑的影响下,个体为自身防御而发展出一些非理性的神经质需求(neurotic need),按性质分为如下三类(这三类不同性格在神经症患者身上经常并存)
依从性格(compliant character):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而在潜意识中却是借依从消除焦虑感。
攻击性格(aggressive character):指个体对人持敌对攻击态度,以此树立自己的优越感,来应对自卑和焦虑。
离群性格(detached character):指个体不与人亲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独善其身,而潜意识中却是对人际感情敏感,借离群以保安全。

对自我的解释,霍妮不采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及超我三层次的人格结构观,而是将自我视为个人在生活经验中所形成自我意象(self-image),即对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她认为,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自我意象:

现实的自我(actual self):指个人某时某地身心特征的综合,即个人的实际面貌。
”真正的“自我(real self):指个人可能成长发展达到的地步,即人格发展的潜力。
理想化的自我(idealized self):指个人脱离现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

霍妮指出,理想化的自我不同于真正的理想。很多神经症患者由于内心的冲突与焦虑,会以否认和逃避的方式面对问题,用理想化的自我来代替对现实自我的认识(比如认为自己胜于他人,或是自己十全十美)。这种态度使人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问题,阻碍人的成长。同时,当一个人完全受限制于理想自我并在他的指引时,他们就总是以“应该是什么”来支配自己的思想。霍妮用“‘应该’的暴虐”来形容他们的自我破坏。他们在太多的“应该”下越来越远离自己。理想化自我与现实自我常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冲突,当神经症患者真正意识到自己远远不及理想化的自我时,会陷入更深的自卑。(有时,人们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些过程;而有时人只会模糊的感觉到。)对这些人进行治疗时,最重要的是帮助患者重新评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放弃不切实际的观点和急于求成的态度,从现实出发改变自己。

教育咨询师的学习路还很长,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用心去感受生命成长的意义,我们可以结合这些历经人类变迁还留存下来的学术理论,结合中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去实践,去总结,就像大李老师一样,为孩子找到好的教育,在学习课程的同时大量的去了解这些专业知识,多看多学多实践。

大李老师讲课中涉及的电影和推荐的书籍,我做了个梳理,发给大家参考: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头脑特工队,动画片电影)

2)蒙特梭利(蒙特梭利1-3岁,纪录片电影)

3)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阳光宝贝,纪录片电影)

4)霍尼的人类精神症与他们的儿童理论(充气娃娃之恋,电影)

大李老师推荐的书籍:

儿童认知发展/发现儿童/恢复蒙特梭利/神智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幸福还给孩子/关键期关键帮助/孩子是脚教育是鞋(1,2)

1、你对哪位儿童心理学大师印象最深?

皮亚杰,埃里克森

2、你记得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内】

有想开育儿主题书店的妈妈

可关注我(v信hx447272613)

一起将梦想与家庭结合

一起快乐悦读,快乐育儿

我是文慧:好好说话、认真做事,成就孩子,成长自己,陪伴妈妈们一起和孩子快乐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439】文慧:教育咨询师培训(3)正确的儿童观来自于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