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如何做到更懂孩子?

 

了解你的孩子

        看一个人,我们会先看什么?

        我想:首先关注他的外貌,然后是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表现出的情绪。

        行为是内在需求的一种表现,要了解在不同阶段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对待孩子的需求方面往往会形成自己的固定模式。


你教育的固有模式是什么?

      你现在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双手交叉,无论是右拇指向上还是左拇指向上,这就是你固有的模式,当改变一种拇指向上的模式时你会感到很不自然。

        这就是我们众多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

        再做一个试验:

        科学证明唾液是人体分泌的很干净的液体,吞唾液有助于长寿,那么想象一下,用你的一只手拿着无比干净的纸杯,然后想象着不断的往纸杯里吐唾液,当唾液有半杯的时候停止。现在要求你把纸杯里的唾液喝回去,你这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估计你已经恶心死了。

      干净的纸杯,干净的唾液,结果为什么让你恶心呢?

      因为自小长辈给我们传达的唾液就是一个恶心的东西,这已经成为你的认知模式。

      所以我们一直所认为的好的东西也未必正确。

      再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带着孩子到一个陌生的场所,是不是经常有让孩子向陌生人问好的举动。

        “来,向阿姨问好!”

        “宝贝,和老师说再见。”

        总有孩子畏畏缩缩,不愿说话。

        面对陌生的环境,成人和孩子是不同的。就像你到一个新的城市,是不是有个物理空间熟悉的过程,当遇到方向感迷失等困境时,是不是出现焦虑和懵的情绪?

        当你督促孩子问好时,她就遇到了类似这样的情绪。

        所以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必须了解到孩子在陌生环境的感受,与之共情。

      如果你无法体会到这种共情,那就蹲下来做一次孩子,你就能深刻体会在巨人世界里的孩子感受了。

        情绪无对错,行为有对错。

        我们往往把焦点放在出现问题的行为上,而没有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

      解决问题,先关注情绪!

      学会使用“爱、道歉、谢谢”的语言。

        两个孩子玩着玩着就吵起来是经常有的事。

        你会发现承认自己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孩子也一样。

        作为家长和老师在理清关系后,不强迫任何一方。

        道歉不道歉,原谅不原谅,允许他们有选择的权利,但选择之后要承担结果。

        不偏不倚,考虑到他们行为背后的情绪,孩子世界里的争端永远都是暂时的。不管他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结果是他们又快乐的玩在一起了。

      情绪的自然通过有疗愈的作用!

        现在,您知道当面对孩子表现出的你不喜欢的行为时,应该先处理那个环节了吗?对!情绪。

        每个人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呢?

        行为是一个人内在需求的表现。

        马斯诺需求金子塔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阶段是有不同需求的。

        生理与安全,我们中国的父母给与孩子的都是最好的。

        但孩子更需要尊重和肯定!

        再次回到我们的模式,我们经常给孩子认可的三个词:

        听话、懂事、乖。

        再难找到其他夸奖的词了吧?

        认可不是表扬,和鼓励差不多,要看过程和内在。

        生活中的一个案列:

        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碎了。

        你一贯处理的模式是什么呢?(你可以回想一下)

        正确的模式:

        “受伤了吗?”先关注孩子的情况;

        “发生了什么情况?”了解原因:原来是孩子帮妈妈倒水。

        认可孩子的行为。

        “那我们一起收拾一下,这样大家都不会受伤。”处理方式。

        孩子主动去拿扫把。

        了解孩子的行为,顾及孩子的情绪,事情就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孩子最反感家长的行为:

        唠叨!

        家长需要修炼的一个词:

        沉默!

        能少说的尽量少说。

        比如吃饭这样的事,孩子已经进入小学了就不能再张罗太多,这边给她喂饭,那边给她夹菜,生怕他吃不饱,吃不好!

        当你忙前顾后,孩子却说自己吃饱了。

        其实不要那么累,要让孩子知道:

        吃饭是自己的事,够不着的可以叫爸爸妈妈帮忙。

        想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做家长要懂得:

      你越在意,他(她)反而不在意;

        当你不在意时,他(她)就在意了;

        你只需给孩子更多的认可,让孩子的能力不断的得到锻炼。

        表达出对孩子的信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学期,如何做到更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