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认识几百个字开始读书,累年读书下来,文字对于我有近乎天然的亲近感,总是吸引着我去靠近它们。书是我此生最忠贞的朋友,也是我最智慧的老师。无论在生活、工作和个人成长上,读书对都我产生过强大的影响力。
因为喜欢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读书方法。
这是我读书时的一些切身感受,第一次捋了出来。并不是江湖上人喜欢吆喝的什么秘籍。
下面的内容不包括消遣类读书。消遣读书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不追求效率和效果。
有效读书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有目的的读书,并能产生一定的效果。读书也要讲求效率,如果一本书读很久读不完,效率就低,效果自然也不可能好。这里我着重讲的是有效果地读书。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读书亦如此。
泛泛地读书、 碎片化读书,读完大部分内容很快就忘记了,不能留下什么太深的痕迹。这一点我深有感受。以前漫无目的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休闲,只是为了享受阅读带来的快感,看到哪算哪,收获甚微。那时似乎总觉得,反正时间多得是,效果不效果的很少放心上。
后来有段时间我开始有目的地读书,发现收获很大。读了一段时间后,我有被拔灯芯(以前人用油灯,要经常拔灯芯,才能让灯更亮些)的感觉,人整个状态明朗起来。我受到启发,读书时带着目标专注地去读,比起泛泛读书,短期内学到的东西多了好多,个人进步成长的速度也更快。有目标读书后,再回头想想自己过去的读书方式,我才发觉收获少、又浪费了好多时间,觉得非常可惜。
现在,我每次正儿八经(不是读闲书)读书前,大致要明晰以下几条(虽然我每次不写下来,但脑子里大致有这个脉络):
①这次读书希望得到什么
②如何达成这次读书目标
③怎么评估这次读书效果
一、首先明确读书目标
目标的分类~
1.从大的方向看,读书目标不外乎两方面:
①关于我的:了解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方面
②关于我之外的外部世界的:认识世界、改善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方面
2.然后细分:
①个人成长、专业技能…(我的)
②了解他人、人际关系、育儿知识、心理学、教育学…(我的外部世界的)
3.再细分:
①个人成长:性格、情绪、意识、潜意识、认知…
②专业技能:写作、财会、金融、理财、计算机、编程…
③人际关系:原生家庭、亲子互动、夫妻关系、朋友关系、职场关系…
……
目标分类非常多。从哪里开始呢?
最好从小处入手,越具体越好。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选择。
这个具体选择,要落实到一个明确的关注点。这个点一定是自己目前最关注的、最感兴趣、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部分。
比如:我曾对孩子教育方面产生了困惑,我就围绕“教育"这个点展开阅读。
孩子教育牵涉到方方面面。我发现孩子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常常反映出养育者即父母的问题:父母自身的修养、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模式…,还有孩子与外部环境的连结等等。需要我去阅读的面非常广。但所有阅读的起点都是从教育开始的…
教育方面的内容很多,通过阅读学习,我了解到养育者自身改变是重中之重,我将阅读重点放在自身提高这块…
自身提高内容也很多。我发现自己不够自信,我去阅读找原因,这时原生家庭这部分又浮现出来了…
原生家庭这一部分充分了解过后,再去读亲子关系这部分…
你看:从教育→自身提高→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关注点从孩子身上→自己身上→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上→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上…,就这样一路读下来。所读内容前后都有一定关联,但每一段时间都有个阅读重点。根据自己的目标,调整阅读重点。
这些目标,都是自己当时、当下的关切点,读的时候不由自主就会将内容联系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就很容易读进去,也愿意深入读下去,读着读着渐渐脑洞就开了。弄懂的东西,在实际运用中效果会很明显。
因此,在阅读前自己一定要明确——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一定要好好评估——这本书对自己当下最迫切的需求有什么价值。
目标确定好了,才有读下去的内在动力。读书是需要劳神费力的,动力不足很容易半途而废。另外,目标明确也利于防御读书过程中的各种干扰。目标不明确,再遇阻力或受干扰,阅读方向就容易走偏,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没效果。 所以认准自己的关注点,才能选对书。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人去丛林探秘,一路可能有很多美景,也可能乏味单调,要走艰苦危险的路。如果内心一直有期待,就容易坚持下来,最后抵达目标。为了自己想要的,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没有目标就容易半途而弃。
二、读书有方法
读书方法很多,网上搜搜成百上千种。我说说我的一些有效方法。
1. 从自己感兴趣的书入手。
常看到网上有人发书单。别人开的书单最好先评估下是否适合自己情况。通常我会拿来参考。有的我看过的,有的不感兴趣,有的正是我想找的。
有的人读书爱跟风,看别人看啥,自己也看啥。有的明明不喜欢,读不下去,还硬着头皮费劲看。再好的书不喜欢就是不适合自己。还有些书是这一阵不喜欢,过一程又想读了,那这一阵就不要勉强自己,到想读时再读,顺其自然最好。
是否要选择读一本书,可以在网上先搜索一下,看一些相关书评,然后自己再进行试读。读了喜欢,还想读下去,再来花时间认真读下去。
找到自己喜欢的,才有可能持续深入看下去。从喜欢开始是阅读的良好开端。
2. 读一本书前,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时代背景等。
这对读懂一本书很有好处。作者写的书里,常有其个人经历和思想价值观的呈现。了解写书者的各种背景,能有效快速地帮助自己理解书的内容。
一般书里都有作者的情况介绍,如果介绍简单或没有介绍,可借助网络查阅,很方便。每读一本书前,先去了解一下作者很有必要。
3. 一次读一本书——精读
有个说法,读书要从厚变薄,再由薄变厚。
意思是说,一本书读完了,自己从中可以获得一些提纲要领的东西(好书这部分通常很明确),它们好似一片树叶的主要脉络,这是作者写书的时候预埋在书里面的。当你把它们找出来时,这本书似乎就变薄了。
在你获得这些脉络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输出一些新的内容,与原书内容结合到一起,这样这本书好像又变厚了。
举例:我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我get到其中一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一个人很重要,而关系和谐非合作莫属。合作就是我收获到的关键词。(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得到的接收点可能会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收获到的也可能不一样。)读完书后,得到这个收获点。这就是一本书从厚变薄了。
通过思考现实情况,我发现当下社会的婚恋关系、亲子关系、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多都与不懂得合作有相当大的关系。社会充斥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私的精英,人人却又渴望个人的幸福,这两者是矛盾的。我深深感受到,现代社会非常需要合作精神,而我们的教育中对合作的部分却常常是忽略的,很多人缺乏合作意识。我根据书中合作的理念,结合现实进行剖析,输出了9000多字的文《不合作,不幸福》。这样,这本书似乎由薄变厚了。
其实这本书的内涵很丰富,还有其它方面的收获,比如婚姻、母道、教育等等,精读的话,可以一条线一条线去捋。只是当时读的时候,合作是最先、最强烈触动到我的点。
一次读一本书,是把一本书精读,读透了。同时也启发了我——读书结合实际,才能真的读懂,人的长进也会更大,读书效果会更好。
4. 按类别,同时读几本书
一段时间内,读同类不同作者的书,或读一个作者写的不同的书。
这是我很喜欢的读书方式。因为这样读的时候,思路是打开的,延展面较大,思维前后左右跳跃,可又要集中到自己的那个关注点。很考验大脑的整合能力。脑筋开开合合,运动量很大,大脑常常是兴奋的。
比如:由于我喜欢熬夜,还有拖延症,一直想改变自己。我先读了《自控力》系列、又读了《精力管理》《深度工作》《行为设计学》。每位作者对人的行为模式各有不同的解析,我通过并列阅读、比较阅读,我发现有些观点是重叠的,有的独树一帜特别新颖,很有启发性。我对几本书中的重点和触动我的点,进行汇总、提炼,记下笔记,印象很深刻。因为有收获,心情就非常愉悦,这也有助于提高阅读效果。这样同时读几本书后,我似乎恍然大悟,多方面理解了自己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还学到了好多有用的方法。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大大超越了单本书的收获。
又比如:我喜欢杨降先生的文风,一段时间我就读她写的一系列书。
读她的小说是种享受,她的文笔清新优美,描写细腻真切,在平实又不失活泼的语言中,对人物、人性的刻画常常入木三分。
读她的散文,常常被她的真情流露所感动。在她文章中读到她的一些经历和原生家庭情况。
杨降的才华不下于钱钟书,却甘于成全支持钱钟书。她性格和善,为人谦和宽厚,但不是没有个性。相反她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不显棱角却善恶分明。她外表柔弱却极有韧性。她与钱钟书的美满婚姻令世人称道。
我试着从原生家庭中去寻找杨降身上这些品质的源头。
杨降父母之间很恩爱。都很爱学习上进。母亲是家庭妇女,一直不辞辛劳为家庭倾心付出,性格温婉,爱惜子女,闲暇时还很爱读书。这些在杨降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她身上有很多她母亲的影子。她父亲是大法官,大律师,才华横溢,为人正直又仗义。面对不公平对待宁可辞官过清平生活也不低头。人生大起大落,却丝毫不改一贯为人准则。作为父亲又很爱护子女。
而杨降本人,无论在抗战时期生活艰难,在历史上的政治运动时期受到凌辱,还是后来爱女钱瑷和钱钟书前后离世遭遇巨大痛苦,仍坚持翻译写作,笔耕不辍,外表柔弱的杨降表现的不是一般的坚强。这里面我又看到她父亲的影子。
在她小说和散文的字里行间里,我常读到她写字、做人、经事时的一些态度和原则,其性情让人喜欢,品格又令人钦佩。这些都深深印刻着其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
这是读杨降先生一系列书得到的一些东西,若只读她的一本书,就很难有这些收获。
5. 难啃的书,去读与之相关的解读类的书。
我举例说明。
比如:《被讨厌的勇气》是本关于自我成长的书。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等人,用对话体的方式,对心理学家阿德勒的思想进行的解读。因为用的是对话体,语言通俗易懂,读来有趣,不枯燥,还配了插图。深刻的道理,不知不觉中就让人入了心。我先前读过阿德勒的书,看了这本书后,又得到了些新的启发。
又比如:心学大师王阳明,很多人说他的书难懂,又是文言文。对我来说人和思想都很遥远。但他的思想光芒历代受人推崇且惠及者众,甚至远扬海外。我自然也想读。另外,我的行动力不够,一直令我烦恼。为此我先读了国外作家的一些书籍。但我也想了解,我们的先贤对知行合一到底咋说的,期待对自己行动力有更多的指导。
我就先找了几本书:《传奇王阳明》《解读王阳明》《梁启超讲读王阳明心学》,还有从网上去了解王学的相关内容。这几本书的各个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去解析王阳明及他的理论。从了解了王阳明的成长经历和朝代背景开始,王阳明的形象慢慢与我拉近:好学、善学、从小以圣人为榜样,性格特征似乎跃然于眼前:思想独立、坚韧、执着,他的高贵品质让我景仰:关心百姓疾苦、看淡功名利禄、以做圣人为人生最高追求。又了解了他的心学理论的建立过程。
有了这些了解做铺垫,读他的心学,似乎觉得没有别人说得那么深涩了,反而觉得他的道理很实在、很落地,很多理论运用于当今社会完全没有问题。我也能理解一些,甚至遇事也会尝试用这些知识来学着领悟。
通过这件事还给我一个启发,凡事应亲历,不要道听途说,听人说难就往后退,可能是自己的损失。
难懂的东西,慢慢啃,每收获一点,越觉得珍贵,也更珍惜。所谓珍惜,就是老喜欢去琢磨。像玩古玩的人,总爱把玩自己的心头好。
读书时知难而上,还产生了另一个好处——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一个人的自信。
6. 做笔记和输出。
读书时做笔记,能帮助抓住书中重点,加深印象。我看书时,习惯性带着一支笔。我常用铅笔和几色记号笔辅助写字和做记号。这样重点一目了然,及便于复读。
读书后输出,是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之前笔头懒,就在脑子里想想,很快就忘了,自己改变不大。后来,读后写点东西才感受到——输出后对书中内容的印象有多深刻。
因为要输出,就要反复看,只有真正看懂了,理解了,才能结合实际去思考,然后再花时间、动脑筋推敲之后输出出来。经历了这些过程就很难忘记。印象深刻了,用的时候,自然就用上了。书读过了,什么都不记得了,该用的时候哪有东西用呢?
输出的好处是,帮助知识深度内化。
7. 复读。
一本书读完了不是就扔一边了。常常想到或遇到相关问题时,我会拿来复读。我的书复读概率很高。所以我的书一般不会束之高阁,更喜欢放在手边,家里哪儿都有可能放书,随读随取。我喜欢到哪也带着本书,就像女人出门总带着化妆包一样,心里觉得踏实。带的书不少是复读。想看了,有空了,就拿出来溜两眼。这早已是习惯。
因为每次阅读收获点都不尽相同,每复读一次,自己提高的重点和层次也不一样。已知的会加深印象,以前没在意的又被发掘出来了,就像在挖过的金矿里又找到了金子。这是复读的好处。
比如读阿德勒的书,我开始一两遍读的是他的一些理论观点。后来再读,注意到他对教育非常重视。他不仅是一个卓越的理论家,更是一个教育方面的积极行动者。他的身上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满满的正能量。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对当今而言,毫不过时,仍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
还举个例子:毛泽东一生最大爱好是读书。他最爱的书《资治通鉴》一生读了17遍,书都翻烂了,每次都留下阅读痕迹。他称《红楼梦》不看三遍不能说读过。伟人的读书方法和我们有共同之处,但其功力深厚却绝非我们常人能比。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
三.读书效果评估——运用
书读完了之后,有的人喜欢清点自己读了多少本书,读了哪些书。这些也是检查阅读成果的一种方法。
而我还有一个做法是,要看看读过的书有没有在我身上起到效果。量很重要,但质更重要。
就像跟师傅学功夫,除了知道学了多少招多少式,哪一招哪一式,还要看能不能在场子里走几趟、露两手,真到用的关键时候能不能一招命中。
因为前面说,读书要先有明确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用各种方法加深印象、内化这些知识,这些都是为了第三步做铺垫——实打实地运用。
①如果读书之后,思想有转变了,行为上慢慢也发生改变了,就说明读书的效果显现了。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毛泽东青年时代立下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宏愿,遍读古今中外的书籍,他把读书学到的东西灵活地运用于政治、军事、战略、外交多个领域,一介书生却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终成一代伟人。正是读书造就了毛泽东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心学大师王阳明从小立志当圣人。遍学儒、释、道,研读朱陆理论,通过实践和反复思考,摸索出有继承又有独创的心学理论。其一生内心光明,用其所学的东西,一心为国家辛劳,政绩卓著,一名儒士在军事上竟没打过败仗,史称奇才。七次升职六次辞任,多次被倾轧,仍不改初心,倾心倾力民众教育,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
他们都是有目的的读书,将读书与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实际结合,非常灵活地运用。有效读书在他们身上体现到了极致。
再说说普通人读书。以我自己读心理学类的书为例。
通过大量阅读,我从多方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行为模式,知道一些行为模式的源头来自我的原生家庭。我学会不再自责,内心冲突减少,对自己宽容,学会转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类推我看懂了他人的行为模式及原因,对他人也变得更宽容。与他人的互动模式也发生改变了。他人看到我的变化也发生了转变。
读书让我改变,进而还影响到他人改变。对普通人来说,这就是有效读书。
②如果思想有所触动,行为上还没动静,说明读书量不够或内化的程度还不够,需要再次明确读书目标或调整读书方法,或者增加阅读量。
像这样:有时读了一些书,忙不迭地拿来做标准指点别人,而自己并没有行动上的改变。这类属于囫囵呑枣类读书,一般出不了效果。这需要重读,多读。
③如果思想、行为都没有改变,说明读书的效果还差得很远。更要继续多读。
结 语
应该在小学的时侯我看到过的,关于读书有人概括过有这些情形:
①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
②活读书、读活书、书读活。
我想,有目的的读书,有方法的读书,有运用的读书,就能把书读活,是活读书,读活书,反之,就会把书读死,是死读书,读死书。
读书的要领,大约应该是——进得去,出得来。
读书是为了教会我们更好地生活。不要为读书而读书,这样是呆读,也达不到指导生活的目的。
书是良师益友,就看自己肯不肯向师友们学习,及自己会不会学习。
书更是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看自己可愿意花力气,会不会有方法地去挖掘这些宝藏了。
总而言之,有效读书,就是找准目标、用对方法、活学活用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