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古代,商人向来是被压制的群体。因为古代是小农社会,农业才是生存之本。在统治者看来,商人本身不从事生产,他们投机倒把的逐利行为还可能会使得老百姓无法安心务农。古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地位最低的便是商人。有的朝代规定商人不准坐轿子、不准穿丝绸、不许骑马,有的统治者甚至不允许商人的子女参加科举考试。
但就是在经商环境苛刻的封建社会,依然有一批经商奇才脱颖而出,比如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商沈万三。沈万三(本名沈富,1306年-1394年),字仲荣,吴兴南浔(今属浙江湖州)人,元末明初商人、巨富。据明代学者董谷《碧里杂存》解释,明朝初年沿袭元朝的政治制度,将百姓分为奇、畸、郎、官、秀五等,秀为最上等,“秀”中又按照财产再分等次,“富者,谓之万户”。沈富在家中排行老三,又排在“秀”的第三等,因此被称为“万户三秀”,简称沈万三。
沈万三究竟有多富有?他是如何积累起了巨额财富?他又有哪些值得后人学习的经商之道?
躬耕田地起家
据史料记载,沈万三“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沈万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祖上曾迁居江苏长洲,即今日苏州的东蔡村,到他父亲沈祐那一代又迁至湖州南浔镇。元朝至正二年,即公元1342年,南浔镇发生洪灾,沈祐带领家人迁到了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今苏州市昆山周庄东垞)。沈祐看到周庄荒地较多,当时元朝统治者刚好实行“重农商、轻赋税”的政策,于是便带领家人靠垦荒种田。《留青日札》记载:“初居东蔡村时,人以圩菜之地归之,沈佑躬率子弟服劳,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是致富不赀。”全家人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垦殖,终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主,庄田广达一千三百多亩。这为沈万三“创业”奠定了基础。
沈佑死后,四个儿子分了家,其他兄弟陆续迁到外地去了,只有排行老三的沈万三留在了周庄的银子浜。他一方面管理着自家已有的庄田,另一方面则开始通过买卖、盘剥方式,扩充土地,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据明代学者孔迩在《云焦馆记谈》记载,沈万三”有田数十顷”,并且在经营管理田地时十分注重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比如“有田近湖者,沿湖筑成石岸以障田。”明代学者黄省曾在《吴风录》中写到:“自沈万三秀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沿至于今,竟以求富为务。”
总之,通过躬耕田地、发展农业,沈万三“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成为当时的江南第一豪富。清代学者陶煦在《周庄镇志》中写下诗句:“散尽粟千仓,积成雪万顷。荒芜旧东仓,仍幻繁华景。”这说的就是当年沈氏庄园的盛况。
经商贸易之路
靠着耕种田地发家致富之后,沈万三很快开始了真正的经商之路,并展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当然,当时还有一个背景是,当时的营商环境相对宽松,元朝统治者鼓励发展商业,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沈万三抓住政策机遇,在周边的苏州、嘉兴和湖州各地开办粮店、酒楼、当铺、银楼、钱庄等商号,通过各种生意赚取利润。
在海外贸易上,元王朝实行比唐、宋两朝更为宽松的政策,沈万三于是便将目光投到了做海内外贸易上。孙迩在《云蕉馆纪谈》中说,沈万三“尝为海贾,奔走徽、池、宁、太、常、镇富豪间,辗转贸易,致金数百万,因以显富”。《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曾表示:“苏州沈万三一家之所以发财,是由于做海外贸易。”周庄坐落在急水江畔,急水江西连白蚬江,可到苏州,东通吴淞江,直达太仓。周庄的船只可通过急水江到达太仓刘家港,而刘家港是元、明两代最大的漕粮运转基地,也是一个海内外商人聚集的贸易阵地。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路交通,为沈万三的商贸成功奠定了基础。
元末明初的北方急需大批粮食,沈万三再次抓住了商机,到北方开拓市场,把粮食生意从南方做到北方,船只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将储存的稻米卖到包括元大都在内的北方各地。随后,他更是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庞大粮食销售网,成为远近闻名的“售粮大户”。沈万三开展外贸的对象则是高丽、日本和南洋等地。江、浙丝绸、茶叶、陶器、工艺品等特产,经由刘家港到了国外,换回来的是大量的珍珠、玛瑙、象牙,再卖出去赚取巨额差价。通过外贸经商,沈万三真正家大业大,真正到了“富可敌国”的地步。当时的他有多富有呢? 据1979年的修订本《辞源》记载:“沈万三,明吴兴人,巨富,称江南第一家。朱元璋建都南京,召见,令岁献白金千锭,黄金百斤。甲马钱谷,多取资其家。”
从巨富到衰落
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元末明初,时局动荡,朝代更替,像沈万三这样商界叱咤风云的富豪,处境也是危险的。
当时,张士诚举兵起义。沈万三带领江南的富商捐钱捐物,多次为张士诚的官兵发放犒赏,资助他起义。张士诚成为大周国的皇帝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像沈万三这样的富商大贾大为受益。为了保住既得利益,沈万三暗中支持张士诚暗中投靠元朝,每年帮其偷运十多万石粮食到北方元朝的国都。这在后来几乎为沈万三惹来杀身之祸。正是沈万三等江南富豪的支持,张士诚得以据城死守,以至朱元璋早期屡攻不下,这为后来的“秋后算账”埋下了伏笔。
沈万三是个经商奇才,但他对政治却不敏感。他的弟弟曾写下“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也可休。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的诗句,劝他急流勇退,但他没有听从弟弟的建议。
1368年,朱元璋终于灭掉了张士诚等各方割据势力,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称帝后,严厉打击这般江南富豪,在加重税赋之外,还把豪族及富民的田地没收为官田,这当然也包括沈万三的大批田地。沈万三想主动为新朝廷做贡献,以换取想要的太平日子,却终是不可得。朱元璋在修筑南京城时资金严重不足,沈万三上书自请,出资“助筑都城三之一”。为了继续取悦龙颜,沈万三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但军队是皇家的,一个小老百姓哪有资格?这让本就因为资助张士诚对他怀恨在心的朱元璋非常恼火。朱元璋表示非杀沈万三不可,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才赦免了沈万三的死罪,把他全家流放到偏远的云南,他名下的家产也全都充了公。
富与贫,荣与辱,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儿。被流放到云南时,沈万三已是六十多岁了,一个江南人到了边陲地区,难免适应不了,再加上心里悲愤抑郁,没多久便去世了。曾经富可敌国的沈氏家族彻底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