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故宫,特意去石鼓陈列馆看了这十具石鼓,透过石鼓表面的斑驳痕迹,仿佛看到了故宫文物南迁的那段艰苦岁月。
石鼓上面的文字记述了秦始皇统一之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随着岁月的流逝,石鼓上的文字大多已经磨损,余下的文字可谓“一字千金”,异常珍贵,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故宫文物开始酝酿向南的大迁徙。名单中,石鼓赫然在列。
为了防止石皮上的文字脱落,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把包装石鼓的艰巨任务交给了时任古物馆的科长庄严。
面对这一个棘手难题,庄严冥思苦想了好几天,始终不得要领,后来经过故宫人的反复思索,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购买了一些"高丽纸",先用水浸湿,然后覆在石鼓面上,用棉花按捺,使纸张接近了石身。这种高丽纸的棉性很牢固,按进字口,不会断裂,湿的时候按进去,干了后就固定在那里,等于是把石上的字,贴紧在石身上了。
然后把每个石鼓,包上两层棉被。棉被外面,再用麻打成辫子,围绕在棉被下面,缠得紧紧的。做些个厚木板的大箱,把石鼓放在里面,四面再用稻草塞得紧紧的。箱外包上铁皮条。
1933年4月19日,石鼓被包装成十个大木箱装上了车,开启了漫漫的迁徙之旅。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此次旅途竟如此漫长,如此艰辛!
几天之后,石鼓先被运至上海,三年后,石鼓迁往南京,安置在南京朝天宫的文物库房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岌岌可危,故宫人又将石鼓等文物运离南京,经徐州抵达陕西宝鸡。
听说石鼓运到了宝鸡,宝鸡人民激动万分。原来,石鼓的出土地点,就是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凤翔县。所以,宝鸡百姓希望能亲眼目睹石鼓的风采,在得到了允许之后,故宫人就在当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展览,让石鼓故乡的百姓们大饱眼福。
在宝鸡没存放多久,故宫人又换乘汽车将石鼓运到了汉中,不久,汉中机场被炸,石鼓等文物又被迫向成都转移,最后,石鼓在四川峨眉的临时库房中,度过了7年的抗战岁月。
时任故宫峨眉办事处主任的那志良,回忆说:石鼓自南京运到宝鸡,就由我保管。后来运到峨眉在武庙库房西配房中存储了它们,我就在这配房中辟一小室居住,整天看着石鼓,临写石鼓文,搜集石鼓资料,后来,那志良还撰写了一本专著,叫:《石鼓通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石鼓终于可以回家了,那志良押运着石鼓等文物,经重庆运往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决定将遗存于南京的大量文物迁回北京,石鼓被列入第一批回迁文物中。
亲手包装过这十具石鼓的庄严先生抵达台湾后,一直牵挂着这些石鼓,每每想起,便寝食难安。在魏奕雄编著的《故宫国宝南迁纪事》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当他晚年从辗转到了台湾的大陆出版物中得知石鼓在北京开箱时,经过详细检查,居然一切完好如初,如释重负,狂喜不已,觉得四十多年来对于这批国宝的运迁与维护,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交代。1980年春,他弥留之际,还喃喃念叨:"北平,北平。"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石鼓走过了颠沛流离的迁徙之路,穿越了大半个中国而毫发无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今天,它们被静静地安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似乎在诉说着故宫人典守文物、尽职尽责的担当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