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空间敏感期——对着凳子,喜欢爬上又跳下

一、解读孩子的空间敏感期

       空间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有趣的一个敏感期,因为透过时间和空间,我们一下被界定在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在早先还是一个感觉的状态,在其后的发展中,位置就逐渐转换秩序。如果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就不会发展出更为抽象的秩序。

       所有的孩子出生时从子宫摔落到一个大空间中,首先要体验的必须是空间,他要在空间中体验空间,使用自己的身体,然后通过超越自己的身体,探索这个物质世界的空间,才能够把自我跟现有的物质世界完好地结合在一起。

       空间敏感期的发展从0岁开始一直持续到6岁,而最早的空间敏感期是这样的:他首先会发现这一物体和那一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他喜欢把一些东西从高处拨拉到地上,然后寻找,再拿到高处,拨拉下来。这是儿童最早的对空间的感受,这个感受过去之后,儿童就会发现:一个空间,里边的东西能出来,外边的能塞进去。所以儿童见了洞洞就会把一个东西塞进去。这个活动在儿童三岁之前非常频繁。

      紧接着,儿童开始不断垒高、推倒、再全高、再推倒,这是最典型的感知空间发展的一种能力、是对空间感受的过程。这个感受是儿童智能发展的关键所在。接着儿童会对一个狭小的空间非常感兴趣,比如钻到大衣柜里、桌子下面玩要,之后儿童对爬到某个高处开始有兴趣,我们常常看见小朋友反复爬楼梯,实际上,这都是儿童在运用身体对空间把握的一个过程。比说儿童为什么不用腿走着下楼梯,会倒着下,原因是儿童对手的把握要超出脚,所以儿童必须在手上有把握以后,才有决心和有心理能力再使用他的腿,这样结合起来,他才觉得能准确把这个楼梯的过程走下去,这就是身体对空间的探索。这时候的孩子对爬窗台、爬桌子、爬楼梯、爬栏杆都会有巨大的兴趣。

       这个期间过去以后儿童的能力又得到了提升,开始喜欢丛高处往下跳跃,这个过程除了儿童在感受空间的大小外,他还在用他的皮肤、他的肌肉、他身体所有的东西来感知这个空间有多大、多高、多远。他们发现自己从这个高度往下跳的时候,心理已经能够承受了,儿童就会跳下去。儿童透过经验发现对这一空间高度得到把握,如果能够再一次承受,就会探索更高的空间。所以空间的把握,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在心灵上能够承受多大的一个空间的状态,这决定了儿童未来对这个世界的探索能力,同时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空间敏感期对空间的探索是儿童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一个突破极限的过程。所以,家长要给孩子爱和自由,满足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需求。


二、孩子尽情探索空间时,家长不要过多干涉

         在家长眼中,当孩子进入空间敏感期时,他们常常会表现出很多奇怪的行为:

         不停地扔东西;

          对下水道井盖的洞眼特别感兴趣,不断地找东西往里面塞;

          喜欢躲在桌子下、角落里玩耍;

          喜欢爬高跳低……

       很多时候,大多数家长常常会被孩子的这些行为搞得无可奈何又筋疲力尽,于是,他们常常会采用最省力的方法来教育孩子,那就是约束孩子的行为。然而,教育学家及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表明,家长们的这些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在空间敏感期的背后,隐藏着孩子很大的心理需求,如果家长约束孩子的行为,那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就会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以及潜能常常就得不到健康、健全的发展。

       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大多数孩子到了2岁半左右都喜欢爬高跳低。但家长却常常以危险为理由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或帮助孩子完成这一探险过程。实际上,家长的这种行为严重阻碍了孩子心理的发展。

       读到这里,家长可能会产生疑问:我这是在教孩子拥有安全意识呀,怎么会害了他呢?

       是的,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这些幼小的孩子是鲁莽的,他们没有丝毫的安全意识。但儿童心理学研究却表明,家长们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每个孩子都很强的安全意识,即使正处在空间敏感期里的孩子也是如此。

       在儿童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试验:

        把将近1周岁的小宝宝放在一个玻璃板上,在玻璃板的下面,他们能看到一个像是悉崖的东西。当小宝宝们爬到“悬崖”的边缘时,他们几乎都停止了爬行,停在那里哭泣,并不停地观看对面妈妈的脸色。直到妈妈给他们一个微笑,鼓励他们爬过去时,他们才会很小心地继续爬行。

        由这个试验,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婴儿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对环境的自卫意识就已经很强烈了。

         所以,当孩子处于空间敏感期时,为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以及潜能最大程度的开发,家长要学着去承受一些压力。我们可以跟在孩子几米以外保护他,而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不要设置那么多的限制,不要在孩子刚有点不平衡的时候就把手支上去扶住。父母需要有承受危险的心理力量,不要把这种危险“说”给孩子。因为你只要把这种危险说出来,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危机感,破坏儿童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从而使孩子丧失探索世界的机会。

        因此,作为家长,当孩子处于敏感期时,你要学会做孩子背后的那个默默欣赏者,不要过多地担心孩子的“卫生”、“安全”等问题,而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尽情地去探索、去体验、去成长。


三、插孔、盖瓶盖:不停地探索“有孔”的空间

         夏天到了,3岁的洁洁突然多了很多玩具,这些玩具不是爸爸妈妈给她买的,而是她自己搜集来的。那么,这些玩具到底是什么呢?是各种各样的饮料盒,还有与之配套的吸管。洁洁最爱这些玩具了,她会不厌其烦地把吸管插到饮料盒的孔里去。

        开始的时候,有些饮料盒的孔非常小,洁洁的小手无论如何也对不准那个小孔。后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妤不容易才把吸管插了进去,还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就好像刚才一直是屏住呼吸似的。现在,她已经很容易就能把吸管插到饮料盒里了。尽管如此,她还是对这件事很感兴趣。

        在探索空间的敏感期,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这表明孩子的手有足够的灵活性。其实,在孩子插孔、盖盖子等这些基本工作的重复中,他在锻炼手的组装能力。

        在蒙台梭利看来,有两样东西与人的智慧密切相关,那就是舌头与手。当孩子能够自由地使用自已的手时,手就成了他展示智慧的工具。

        孩子用手抓东西、扔东西等,那都是他在用手探索。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就会用手去插孔,像插吸管、钥匙、瓶塞等,而且会反反复复。实际上,孩子用手去插孔来探索空间也在提升他的动作能力,锻炼他的手与眼睛的协调能力,同时也锻炼手部的肌肉,构建他的专注力。此时,家长需要从以下几点引导孩子:

1、允许孩子去自由地插孔

         其实,盖盖子也是插孔的一种表现。一位妈妈曾这样分享她的教子经验:当孩子喜次开瓶盖、盖瓶盖的游戏时,我就专门给他找了一个带盖子的小塑料瓶。这样,孩子就可以尽情地玩开瓶盖、盖瓶盖的游戏了。”可以说,这位母亲做得非常好,值得很多父母去学习。只有给孩子自由的探索时间,孩子才能享受这样的敏感期,才能让自己的心智与动作共同发展。

2、孩子不是捣乱,不要呵斥他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无缘无故”地到处乱插孔时,就感觉孩子是在“捣乱”,有时候甚至会严厉地呵斥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只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听话的、循规蹈矩的孩子,于是就想方设法约束孩子的这些“破坏性”的行为。

          但是,父母眼中的“乖宝宝”的感受空间的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智力潜能、动作协调能力都会比较差。所以,父母尽可能地不要去呵斥、约束“捣乱”的孩子。

         在插孔的敏感期,孩子盖瓶盖、插钥匙、插吸管等行为在一些父母眼里,还是能够允许的,但是如果孩子把牙签插到锁孔里,把吸管插到暖瓶里…很多父母可能就容忍不了了,就以为孩子是在“捣乱”。

         其实,这时候,父母依然要忍耐,因为这也是孩子探索空间的表现。父母只要欣赏孩子游戏就好,但可以适当地引导孩子:可以用钥匙插锁孔,但不能用牙签插锁孔,那样就不能用钥匙打开锁了。遇到这种极少遇到的事情时,父母要善于运用智慧去引导孩子,而不是呵斥他,更不是打骂他。


四、对“捉迷藏”情有独钟: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

       孩子在2~4岁时,会把自己藏在门后面、床下、桌子下、书橱等处。孩子为什么会喜欢藏起来呢?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喜欢玩要,还因为这是他探索空间的一种方式。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增加其动作的协调能力,还会提高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妈妈在客厅看着电视,却发现3岁的旭旭自己玩了好久都没出来。去房间看看他在做什么,妈妈想。

          一开门,妈妈吓了一跳——床上的被子都被他扯到了地上,可是儿子呢?“旭旭,出来!”只见旭旭从被子下面爬了出来。“你在做什么?”妈妈生气地问。

          “我在钻地洞,藏在地洞里。”旭旭说。“地洞?你把被子放在地上当地洞来钻?”妈妈不解地看着儿子。突然,妈妈明白了,原来儿子是在模拟一个地下的空间。

           妈妈不生气了,转而问儿子:“你在地洞里都看到什么了?”“小鼹鼠在地洞里,就是动画片里的小鼹鼠。”旭旭说。原来儿子看了动画片后,十分想知道地下的空间是怎样的,于是就像小鼹鼠一样藏进了“地洞”,妈妈觉得旭旭真可爱。

         不同的空间可以容纳不同的物品,但孩子偶尔会发现某些空间还可以容纳自己的身体。在不同大小的空间里,会有不同的感受,从“大空间”藏进“小空间”,孩子喜欢大小空间交替所带来的乐趣。这时,孩子就会喜欢上“捉迷藏”,常常把自己藏起来,乐此不疲地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空间的神奇。

          其次,在捉迷藏的游戏中孩子还能获得各种方位的概念。等他略长大些,就会喜欢与其他小朋友玩规则更多的捉迷藏游戏了,并且会在游戏中学会寻找更为隐蔽的空间,并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

1、不要责怪“藏”起来的孩子

        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在动作敏感期时喜欢探索空间的行为,就会因为孩子常常“玩失踪”而感到恼火。不明白他为什么总是让自己担心,总是藏起来让自己找不到他。其实,这只是孩子想要和父母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所以,父母不要因此而责怪孩子。

       就像事例中的旭旭一样,当父母发现孩子藏起来时,不要以为他是故意让自己担心的,要知道这只是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正常表现。父母不妨假装寻找一会儿,然后再找到他,这样孩子一定会很高兴。

2、理解“藏”起来的孩子

       当孩子在电视上或图画书中看到某些地方时,这些不同的空间就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他会想象如果自己在那样一个空间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另一种空间是怎样的呢?所以,他会按照自己的想象模仿另一种空间的生活。

       如事例中的孩子在看了关于小鼹鼠的动画片后,就会模仿小鼹鼠钻地洞的样子,把自己藏在被子里。对于他来说,这种隐蔽而奇妙的空间,给他带来了许多的乐趣。这时父母要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以为这是他调皮淘气的表现,其实他只是在玩一种探索空间的游戏。

3、和孩子一起捉迷藏

       在孩子看来捉迷藏十分有趣,但父母可能会觉得找来找去的游戏很无聊。尽管如此,面对喜欢捉迷藏的孩子,父母也应该配合一下。常常和孩子一起捉迷藏,孩子会感到很开心。所以,父母要满足孩子的探索需求,让孩字快乐地度过每一个敏感期。


五、垒高又推倒: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

       孩子在三岁左右时往往会开始喜欢“垒高”,他把积木一块块地垒起来,然后推倒、再垒高、再推倒……不厌其烦。不仅仅是积木,有时他还会把家里的东西搬到一起,摞起来,然后推倒、垒高、推倒…其实,垒高是对空间感受的一种过程,这个敏感期有可能会延迟到孩子的小学阶段。由于孩子是通过物体的位置来感知空间的,所以父母可以借这个机会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

       妈妈和3岁的姚遥一起玩积木盖房的游戏。姚遥把较小的积木放在下面,把大的放在上面,然后一块又一块地往上垒。妈妈并没有去提醒姚遥,而是任凭地继续垒高,结果姚遥的房子还没有盖好就倒了。可她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反而高兴地拍起了小手,然后又开始垒。

        拿起积木,姚遥似乎有点犹豫,好像在想先放哪块才好呢?这时,妈妈指着大一点的积木说:“这是大的,先放大块的房子就不容易倒了。”在妈妈的指点下,姚遥先把大积木放在下面,然后又把小的垒上去,一块又一块地大房子盖好了。

        看着高高的房子,姚遥又忍不住去推,“哗啦”一声积木散了一地。她又高兴地从头垒起,这次她已经知道先把大积木放在下面了。

         孩子在1岁多时就能把积木垒得高高的,而且也会推倒积木,当妈妈的因此也觉得孩子非常可爱,并为孩子的这一举动开心不已,孩子就会对这件事更感兴趣。但这种兴趣大多是固守在孩子对妈妈的反应的兴趣上,而不是对垒高这件事情本身感兴趣。

         当孩子三岁左右时,垒高就成为了他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可以这样说,将物品垒高的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在不断垒高、推倒、重垒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建立了三维空间感,并促进了他的视觉、触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在拿物品并垒高的过程中,孩子的肢体肌肉也能得到良好的锻炼,眼、手、脑的并用也逐渐趋向协调。所以父母要支持孩子的垒高游戏,不要因为自己觉得这样重复的游戏无趣,而禁止孩子垒高。

1、通过垒高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

       通常,孩子对空间概念的理解都是在游戏中获得的,父母不妨利用孩子的空间敏感期让他多了解关于空间的概念。如事例中的姚遥就是在垒高的过程中感知空间,并且妈妈在充分利用这一敏感期,让她明白了大的物体放在底部会比较牢固的道理。

2、让孩子拿安全的物品垒高

        在孩子喜欢垒高的时候,父母要注意他使用的物品是否安全。比如,不能拿易碎的物品玩垒高,否则不但容易摔碎物品,还容易被碎片扎伤。

        在孩子的动作敏感期内,父母要把不安全的物品放好,如玻璃、陶瓷、金属等材质的物品在垒高并推倒后容易扎伤或砸伤孩子,父母要将此类物品收起来,避免孩子拿去玩垒高。

3、别禁止孩子的垒高行为

       孩子会把各种各样的物品拿来玩垒高,他只享受垒高、推倒的乐趣,而父母也许会觉得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作用,不能随便堆叠摔打。看着孩子将物品垒了又推,父母也许会觉得无聊而枯燥,但孩子正是在垒高的过程中感知空间的存在的。

        所以,面对孩子反复的垒高行为,父母不要去禁止他。即使孩子将所有的玩具都拿去垒高,甚至把各种生活用具也拿去垒高时,父母也不要生气,更不需要告诉他生活用品不是玩具,只需要让他尽情地游戏就可以了。

4、和孩子一起做垒高游戏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能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垒高游戏,他就会玩得更加高兴。这样不仅让孩子在拿起放下积木的过程中锻炼了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在取积木的时候还锻炼了腿部肌肉,同时父母还会体验到亲子互动的乐趣。


更多育儿知识,关注微信/QQ:570709095

你可能感兴趣的:(08空间敏感期——对着凳子,喜欢爬上又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