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10年,我把自己活成了一台机器!”

文|赵晓璃

在前面的话:

有件事情,相信此刻阅读文章的你会深有体悟。

那就是,很多时候,往往工作越久,薪资并没有提升,工作内容却不断增加,压力比以前高很多。

像是我之前的同事感慨的那样:“职场中,老板惯用的手段就是,加量不加价。”

从我国的就业环境来看,除去各行各业金字塔尖的位置(例如行业精英、高管等),绝大多数职位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供大于求。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理论上来说,老板永远可以花更少的钱请到比你好的人,而理想中的你也可以不断历练自己,去选择更有价值的工作。

但问题是,绝大多数的职场人,尽管心知肚明自己可能会困在现在的行业里,或者现在的行业红利期早已过去,薪资一降再降,但仍然无法选择离开。

这里的原因不一而足,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这些人从来不曾给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二是他们从来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对残酷的现状心存幻想。

或许今天的内容,正适合在职场中苦苦求索的你。

一、“曾经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过去的这些年,随着科技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很多传统行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有的行业仿佛一夜间从高空坠落,很多企业一个接一个地停产倒闭,让人措手不及。

在这样的行业变革中,咨询者向露(化名)也无法幸免。 

向露的人生转折点要从高考说起。

话说在高中时代,向露的成绩在班里并不突出,但高考那一年,向露却超水平发挥,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高分。

向露的父亲几经打听,决定让女儿报考某财经学校的经济类专业,一来正好匹配她的高考分数不至于浪费,二来也便于解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向露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在大学稀里糊涂地度过了四年时光,毕业后在父亲的安排下来到了一家国企,做起了文员兼统计的工作,指望后期能够观望到不错的机会进行内部转岗。

在向露进去的头两年,这家国企的效益好到爆棚:职工午餐都是自助的,鸡鸭鱼肉门类齐全,还有酸奶水果等不限量供应;单位变着法子给员工发福利,除去正常的年终奖,还有季度奖、半年奖,逢年过节各类名目的补贴以及生日礼金等等,杂七杂八加在一起,均摊到每个月差不多接近一万元了。

而和向露一起毕业的其他同学,刚出校门那会儿工资也才两三千。

在这滋润的几年中,向露完成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并且和老公出手买了一套学区房,在同学的眼中,向露过的是“天堂般的日子”,他们都羡慕向露运气好,能找到这么一个好单位。

然而还没到十年,向露所在的行业形势一落千丈,与此同时,向露父亲认识的那位领导退居二线,内外交困中的向露只能眼睁睁看着收入从一万元跌落到五千,以及这家单位能撑多久还是个未知数,有可能哪天说倒闭就倒闭了。

此时的向露这才彻底慌了手脚。 

“以前,根本没有危机意识,最后混成了老油条,上班也不用打卡,家里有事打个招呼就走,现在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并且现在出去,再也难找到这样舒适的单位了。”

向露叹息道。

二、最凶险的磨难,往往披着最温情的面纱

现实中,有千千万万和向露处境一样的职场人,他们也曾意气风发,也曾渴望做出一番事情来,但可惜的是,当一份安稳舒适福利好的工作从天而降时,多数人早已缴械投降,他们甚至觉得这是“天大的好运”,根本不会把它和逆境联系在一起。

这才是你我根本意识不到的最凶险的磨难。 

1、人生前20年,我们把自己变成了教育流水线上的“精密仪器”

在我接触的咨询案例中,不乏很多比向露起点高的职场人,但他们的迷茫困惑并不曾因为背后优异的成绩少之一分,事实上,向露这代职场人的困惑和迷茫,离不开时代大环境和背景。

很多人包括你我在内都生长在一个“后工业时代”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生产力,整个社会都开始专业化和细分化:从教育到管理几乎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人培养成不同的工种,进行重复性劳作;在这种时代环境下,人们习惯了用外在的标准衡量一切,金钱、地位、房子、车子。

人们受外在的物质驱使,重复地劳作,和机器并没有本质区别。

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为了提高生产力,整个社会都在专业化,分工也更加明细:尤其在分工明确的组织里,每个人更像是整个价值链条中的一个环节,通过打工你很难看见行业全貌,在你的一亩三分地里,工作量大而重复,每天忙碌紧凑的节奏、生活的压力让你无暇思考,渐渐麻木而僵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的灵性、创造力、思想被慢慢淡化,我们看到的,多是一个个被后工业时代打磨出来的精密仪器。

2、“我所有”的职业状态,让人与所做的事情渐渐疏离

在“我所有”的自我状态里,我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占有、据有或拥有的关系,包括我从事的工作,更多的是“我所拥有的职业”——这个职业代表了我的身份、我的地位、我的财富甚至我的价值。

在这层意义上,很多人将职业视为一份财产,会让人对职业本身产生一种疏离的体验。

正是这种疏离体验让一个人天天戴着面具、穿着盔甲上班,渐渐地失去了应有的反应能力。

契科夫的小说《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些丧失了反应能力、变得胆小孤僻且恐惧变革的这群人。

在进入单位的前两年,向露还有些恐慌与不安,但随着优渥的待遇和时间的推移,向露渐渐享受起这种“优越感”了。

虽然这份工作的内容简单重复,但是这家单位带给她的收入、社会地位以及生活状态,才是她迟迟不愿离开的原因所在。

她比谁都清楚,自己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市场上这种事少钱多舒适的工作,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才是她惧怕和恐慌的部分。

她害怕的是,一旦离开了这家单位,附带的一切随之消散:就像做了一场黄粱梦,到头来一无所有。

三、变化才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主题

放眼望去,这些年来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国企改革、互联网转型、公务员改制,等等,不论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无一例外地被这个时代大潮裹挟。

而以此为背景的职业规划,更应该顺应潮流。

未来,我们的职业规划或会伴随着这些趋势。

1、从机器变回人:找到你自己

随着后工业时代退出历史舞台,新时代正在向我们每个人发出召唤。

有很多文章早已指出,未来,人工智能会替代这些机械化的工作,而人类特有的创造力、灵性、思想等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复兴与解放。

我们将会变回人,找寻自己独特的价值,找到那个“我是谁”的核心命题,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创造出机器无法替代的价值和作品。

因此,如果你仔细留意不难发现,围绕着人本身的职业悄然兴起,并在未来会成为潮流和趋势。

这些职业包括:

1)、以抚恤关怀他人为主,解决个体精神困扰为基础的职业,包括各类咨询师、精神导师、身心灵产业等;

2)、以促进个体身体健康为主的职业,包括医疗保健业、健身、营养师,等等;

3)、以提升个体生活质量为主的职业,例如个性服装的定制、各类精美的手工品、以及酒店试睡师、美食品鉴师、旅行体验师,等等;

4)、以排遣个人闲暇时光为主的新兴行业,例如电竞游戏类、娱乐业、以及插花甜点育儿等各类小团体,等等。

......

这些行业在未来可能会结合更高端更前沿的技术,例如电竞业将结合VR给个人提供更声临其境的游戏体验,等等。

综上,基于创造力、联结力、共情力等人类特有能力的职业,在未来会大行其道。

2、制定“ABZ”计划:挖掘多种可能

在前文分析的情势下,一个人一生一份职业的规划将逐渐成为历史,而基于自身能力与资历、同时结合不同的机会做出及时调整的“ABZ”职业发展战略,将是未来很多职场人的实用策略。

1)、A计划: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目的是挖掘及发现你我的竞争优势;

2)、B计划:即增长跑道,如果在转型过程中,某个行业崛起,你可以顺势而为,抓住机遇;

3)、Z计划:即资产计划,例如有计划地进行理财及储蓄,为我们构筑退路,一旦A和B计划失败,不至于流落街头,能帮我们承担A计划和B计划的风险及不确定因素。


“ABZ”计划中,最惹人注目的当属B计划,它给我们带来了两点核心思路和提示:

1)、如果说A计划是重要且紧急的生存大计,那么B计划则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需要一定的培育过程。

例如,你可以从主业挖掘的优势里进行拓展,也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尝试和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技能,甚至主动争取参与到朋友的创业项目中做义工等等。

2)、B计划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更不要只关注眼前的工作。

例如,很多程序员往往会调入“技术陷阱”中,过分关注“技术实现”,很少关注技术以外的能力,如果一个有心的技术员能够真正了解产品和运营,那么即便技术员的岗位没有了,今后转行也是分分钟的事。

所谓好的人生,应该有向上发展的机会(A计划),有维持体面生活的能力(Z计划),更有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的资源与实力(B计划)。

最后,我想引用一段话结束今天的文章——

“这个世界非常多样,自我实现的方式也绝不止哪一种。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永远不要试图成为他人,那是妄念。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看清自己并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条路永远都不会错。”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有售。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了10年,我把自己活成了一台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