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时代被忽略的大多数(8)——知行(下)

      上一篇从宏观角度说了下知行的含义,那么这篇从微观来看知行,讨论一下我们每个个体,又是如何进行认知,和践行的。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个人的身心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从生理上来说,我们的大脑发育优先于躯体;肌肉的发育同样是先发育大的肌肉群然后发育小肌肉群,同样大脑皮层的发育也是有顺序的。

        我们总是用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来开玩笑,其实也正是说明了,能打酱油的孩子要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行,没有大脑和肌肉的发育,孩子也走不动,也不会交流,没有语言能力,当然更不会认识出门和回家的路。

        在贵州支教不到两个星期,我便遇到了难题,孩子们做一道英语题时,问我Yao Ming是什么?好吃吗?好玩吗?

        虽然我给他们讲了姚明是位著名的球星,也是我国最高的篮球运动员,但是很明显能感受到,他们还有很多类似的盲区。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该怎么样教好这帮孩子?他们23个学生中数学最好成绩也就80分,两个满60,其他的基本就是都不及格了。

        五年级的学生这样的成绩着实让人头疼,立体图形三视图稍微难一点他们都转不过弯了。当地老师也说了,让我尽力而为,也别太强求,基础差没办法。但是我又明显感觉到他们并不笨,那时也正好带着一套心理学的教材,其中就有认知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于是我便开始翻书,找找有什么办法能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给孩子们讲了几天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的概念后,发现他们的接受能力真的很慢,基础概念题是没问题可以做对的,但是稍微绕个弯子他们就想不到了。

        他们做的判断题已经有了简单的逻辑语言,而且学习了新的概念以后,再和他们以前学过的其他类型概念放在一起出题,他们总是混淆,问的一些问题也会让我感觉有些头大。

        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抽象逻辑思维,从知觉认识事物发展成理智认知本职都需要过程。

        书上慢慢看到的一些内容启发了我,我一边放慢了上课的进度,多用上课时间和他们聊聊闲天,一边放了学就出去溜达溜达,遇到那个比较热情的学生就去他们家坐坐,如果没遇到就权当散心了。

        我准备了一个本子记录每个学生的名字,喜欢聊点什么,翻了历史考试成绩都登记了一下,还慢慢测试了一下过去几个学期的习题他们都分别是什么样的分数,就这样用了半个多月时间,我发现他们的基础还是有的。

        乘法口诀背的很熟,单位之间的进率记得也很准确,求周长和面积的公式也是信手拈来,可能当时没有老师引导他们,所以他们做题不愿意多想一步而已。

        看到应用题有多这个条件很多人直接就无脑加法了,虽然很清楚地记着要先算括号里面的,顺序是先加减后乘除,但是遇到条件多了一点的应用题,就总会忘了带括号或者计算顺序会出问题。

        于是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算术能力不错,但是数学的思维还没有形成。看到文字多的题没有办法形成正常这个年纪孩子应该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些都不能立马把A比B多这样的条件转化成B比A少。遇到东西南北方位问题除了背熟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之外,角度变换以后不画图他们根本就想不明白。

        他们学过乌鸦喝水,小马过河,他们也听过武松打虎,大闹天宫,他们知道李白,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他们还知道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人民的大救星。他们同样知道要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要好好学习,要正直,善良,勇敢,勤奋。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以他们现在的基础,别说以后学习多项式和分式方程了,就连马上要学习的分数,约分通分的概念都会很吃力,比和比例,圆柱与圆锥,已经不是具体而又形象的概念了,死记硬背学下去,没什么用不说,以后成绩一直这样下去,也会慢慢没信心的。

        我给他们测评低年级知识的那两周,我们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也就是当地的在职老师因为要忙着去乡里申请学校营养午餐的补助,还要负责采购一些东西,所以那几个星期我几乎每天都是七八节课,聊得多但是教给他们的课本知识却很少,久久不进行新课他们也纳闷了。

        “老师你是不是觉得我们笨呀?三年级的试题我们还是可以做出来的,不用再做二年级的试卷了。而且你要是嫌我们笨你就直说,我们已经习惯了,校长和教导主任都给我们上过课,他们也经常说我们笨。”

        班里比较懂事但是又有点敏感的学生在课堂上说了这样的话后,我的内心一下子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我在备课本上都记着他们的名字,身份证号以及每次测评的成绩,也发现班里竟然2002到2006年出生的孩子都有,这个算是比较正常,7岁入学一年级的孩子竟然会想到说这样的话安慰我让我宽心我也是没有想到。

        我没有多说什么,坚持给他们测试到三年级最开始学习到的两位数相乘,然后登记了十几次测验的成绩,也顺便在那段时间和学校其他的老师以及校长打听了一下学校近几年的情况。

        70年代末期其实就有这所学校了,教室已经很破所以倒塌了,那时就两个老师,08年在乡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帮助下,盖了新的学校教学楼也就是现在用的这三层楼,同样盖了两层宿舍,就是我们老师和一些个别的寄宿学生住的地方。

        硬件设施也逐渐变得好起来了,操场在我来之前的一个学期用水泥硬化了,也有了篮球架,三个乒乓球台也是之前不久拉过来的。我在学校呆的那几个星期,净水器,多媒体教室,电子铃也在建设着,我还帮忙画了线,打了钻孔,学生们也似乎是习惯了边上课边基建了,他们也会帮帮忙搬东西。净水器安装的时候,老村长还带头号召几个四五十岁还有点技术的水泥工,一起把蓄水池挖了出来,还有多媒体教室的网线问题,校长也和乡政府以及电信机构在协商,能不能再便宜点。

        不过老师一直很少,就算是有我和其他四个支教志愿者,这学期加起来学校一共就12个,有一个带学前班的老师,一个主要做饭以及管理宿舍的当地阿姨,一个退休了返聘回来记账的老校长,这三个人没办法给小学生上课,所以算下来五个年纪能教书的也就九个老师,一个年级分两个都还不够。换句话说本地有编制的全职老师其实算上校长也就四个,而且他们来这个学校都不到三年。

        这些信息打听到了以后,再回推一下,把信息一整理就明确了,我们这个班的孩子上三年级之前都是大班课,老师有限一个班上一二年级课,一个班上三四年级课,直到校长和几个老师被派过来之后才有了正式的分班。五六年级的孩子大了就去乡里的完小上学,也会管吃管住,只不过回家要多走半小时山路,不过大了一些他们也有这样的能力了。

        我们班之所以2002年到2006年出生的都有,也是前几年学校和乡里村里的干部挨家挨户排查未入户口以及未入学籍学生名单以后,再配合省市团委以及民警宣传《义务教育法》,才把这些孩子都送到了学校,上了一年级,至于他们的身份证号,都不一定是准确的。

       

        我自己的亲弟弟就是2006年出生的,每年回家我都会陪他玩几天,给他讲讲故事啥的,很明显能感觉到,班里有那么几个人,恐怕14岁都有了,班里有三对明显不一样高的双胞胎,姐姐比妹妹高一个头,哥哥和弟弟身高差不多但是差距还是有的,还有一对哥哥妹妹看起来差了两岁都不一定。反正都是五年级学生呗,关于他们几岁的问题估计自己可能都迷糊了。

        再想想我以前上高中时,偶尔回家就会和弟弟一起看动画片,但是我会看自己以前看过的比如《名侦探柯南》,《樱桃小丸子》,《神奇宝贝》之类的动画,同样上了三年级以后的弟弟也觉得《熊出没》过于无聊了,就和我一起看了起来,偶尔我还会看一些纪录片啥的,弟弟也跟着就看了,科教频道,法制频道,经济频道弟弟都会跟着看,特别是老妈也反应了,弟弟平时放学写完作业后喜欢《人与自然》和《动物世界》这样的节目。

      上大学之后我的卧室腾出来给上小学二年级的弟弟住了,每次回家我都会发现我书柜里的书被拉乱了一些,有的书明显也被翻烂了,《十万个为什么》《一分钟巧破案》《科学小知识》之类的书弟弟绝对在课后时间自己翻过,成语,寓言,童话书我都放在书架下面,他也总会有兴趣看一下。至于老爸曾经从部队带回来的那些有关军史,党史,两弹一星精神一类的书籍虽然我放在了上面,但是我相信他以后个子高起来也会在那天晚上可能会无聊拿出来翻阅一下。

        因为我看书够快,言情类,玄幻类的小说不是在书店看完就是直接手机消化,倒也没买几本在家里,一套《盗墓笔记》送人了,一套《哈利波特》借出去也不知道那里去了。其他类似《悲惨世界》《飘》《平凡的世界》《围城》《京华烟云》《聊斋志异》以及全套四大名著之类的小说家里的书架都有,弟弟目前也表示没兴趣看,家里也人没强求他读这些书,反正放在那里,总有契机让他和书本沟通起来。

        这样横向对比一下,我们班孩子去学校阅览室还是挑着漫画书来看,带拼音的最好,虽然4G网络在山区也能收到信号了,但是他们父母使用智能手机的都不多。我们家应该装网络电视也没多久,但是以前的闭路电视机顶盒很早就用上了的。

        08年学校门口这条路才开始修,那个时候他们的父母才真正全是接触到了外界,才开始有更多人出去打工,买得起电视的家庭是多了起来,但是家访时我也发现了,就那么几个台,真的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度过童年的。

        把这些自己能注意到的因素拼凑到了一起后,再把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些知识融合起来,我发现自己应该有办法解决了,也就更有针对性的备起了课。

 

        长的东西比短的长5米,就等于短的东西比长的东西短5米;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重一公斤,那么就等价于轻的东西比重的东西轻一公斤;你在我前面我就在你后面,A在B的东南方向就可以说B在A的西北方向。

      说了两天类似这种绕口令以后,我拿了袋方便面,拿了个方便面箱子。上面写的一箱30包,一包面饼480g,一包方便面1块钱……这些数字和单位要有所区别认识。

        数字满打满算只学了0到9十个而已,但是单位(也就是语文中学到的量词)不一样,所表示的含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数位,计数单位都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分子分母以及分数单位也有各自的意义在里面。

        蜗牛爬井白天上升3米晚上下降2米,爬出5米的井不需要五天,因为第三天他就出来了,也就不需要再往下滑回去了;站队成方阵的时候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同学数量其实都没算观测者,但是如果知道他排第几位就算了这个观测者,算总人数就用不一样的方法了。

        就这样给他们上了一个月的课后,他们的逻辑能力强了很多,也逐渐具备了推理能力,有些题目那已经不需要用线段表示,他们通过文字描述加想象就可以列出对应的算式解答出来了,有了这些进步以后他们开始嘲讽起来:“这些题好简单呀,我们以前真的好蠢。”

        班里开始出现能考到80分,90分的学生,大家也不再惧怕两行三行文字写出来的长题目,虽然新课上得还是很慢,但是也慢慢调整过来了。

        他们可以很快地判断出来奇数和偶数,质数与合数之间的差距,2,3,5的倍数有哪些特点,同样我还给他们买了不同的地图,钟表,挂在墙上,让他们看看,教他们认识一下,他们父母说的温州,浙江,乌镇,广东,深圳,四川,重庆,贵阳,遵义都具体在地图上看有多大。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云贵福吉安

                    川藏二宁青甘陕

                    内台海北上重天

        再记下港澳特别行政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就这样给他们教了一下。

        我还顺便教给他们,身份证前六位对应一个人的出生地,然后八位数字代表出生年月日,后面的四位代表了派出所以及性别再加上计算机生成的随机码,于是每个公民就有了唯一的身份证号。

        开头的1表示华北地区,2表示东北地区,3表示华东地区,4表示华中地区,5表示西南地区,6表示西北地区。

        虽然他们没学过高中映射的概念,更不会知道计算机代码的知识,但是结合我在地图上的说明,他们也明白了,数字原来有这么多神奇的用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

        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

        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道咸间,变法起。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语文老师很忙,于是我的课就很多,每天不可能都上数学,也就给他们讲讲别的东西,三字经里面的这些内容我慢慢地教给了他们,也让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有一些简单的了解。

        作为一个理科生,自己也知道历史的车轮是因为很多因素趋势滚滚向前的,所以我也就没多给他们讲太多道义上的内容,只是告诉他们,知道就行。

        乔峰,郭靖都是那个年代的,张无忌,韦小宝都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很多他们知道的英雄我也会告诉他们对应的年代,同样我还会给女同学讲一些伟大的女性形象,告诉她们女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也不是大家传出来的那么低,都是逐渐被封建思想禁锢起来的,以后会越来越好。

        这样的上课思路让他们懂得了很多书本上以及周围环境接触不到的知识面,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觉得学习其实不是很枯燥和无聊的写作业背书,他们能多听进去了,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他们没有升学压力,但是慢慢地我发现有一些学生有能力去县城上好学校,于是我便奔走起来联系他们的家长,希望他们能重视他们自己孩子的未来。

        他们中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不就是为了打工赚钱吗?我很愤怒也很无奈,我和政府有关负责我们经费的人也聊过,他们也表示家长这样的行为也没办法出面干预,毕竟我们只负责义务教育,他们不让孩子上学是违法行为,但是上不上重点中学就是要凭个人自愿了。

        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学校呆了一年多,学生的家里情况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些家长出门赚钱后回乡的态度都是五花八门的,有的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后,知道了没文化只能去背石头,拧钢筋,干苦力赚辛苦钱,也愿意给孩子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环境,愿意去了解入学考试的时间,申请特困补助之类的一些相关证明。

        但是就有那么几个,只告诉孩子去学校要吃饱饭,回来没饭吃哦!贫困山区家里的光景也是有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自己有那么几个学生好不容易进步上来了,又可惜生活在那样的家庭里,让人觉得很悲哀。

        知道自己成绩能达到录取分数线后他们期待着,家里人的态度又让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黯淡下去,那就是活生生的《变形计》出现在自己面前。

        我最终求助了几个当地认识的民警,让他们给孩子家里人做工作,果然是县官不如现管,一看穿制服的人来了,他们就重视起来了,一打听考上了同样不要学费,只不过远了一点而已,一些老顽固家长有些动摇了。

        校长村委会的人也轮番做了工作以后,决定让孩子考附近镇上,县城,市里面的家长多了起来。我的那班孩子升学到了六年级,学校也扩招了附近几个小村庄的每级五六个学生,在几个老师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全乡倒数的帽子也算是摘下来了。

        两年时间我也在那个环境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还是会因为前途迷茫,但是不会像在学校时一样,把问题扩散了,然后解决不了出现那种间歇性踌躇满志,习惯性混吃等死的心态。

        云贵高原的地形很复杂,因为历史原因发展一直落后,但是贵州的精神并不贫瘠,教书之余的时间我开始更加认真地看着王阳明的著作,去结合实际的情况去思考着,他为什么来了贵州,去了龙场才有了这样的蜕变?

        我那时还把当地的一些土壤寄给关系好的同学,他们做毕业设计时顺手帮我检测了一下,也给我提供了分析数据,这些数据很明确的说明了土壤的肥力,酸碱性,有机物的含量,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再结合光照降水的话,一年大概有多少亩产都是可以大概估算出来的。

        但是这些知识对于当地的大多数人来说,是没用的,他们种地只够自己吃喝,挖出来的土豆很多都没必要折腾着拉出去卖,因为根本就赚不回运输成本,自己吃了就行了。他们必须出去打工,那怕只是去乡里,去村子多的人家帮忙搬石头,盖房子,才能有更多的收入,年轻人去工厂干一年,干三年,干五年,总能赚到盖房子的钱,但是很多人不愿意回来了,娶的媳妇生了孩子也有一些会偷偷跑掉,她们在那个绝望的时候才不会管村里人的骂声呢,我要活着,还要过得更好,道德约束,凭什么呢?

        有本事的人赚到了钱,家里房子盖起来了,那么眼红的人肯定有。那些游手好闲平时打打麻将,领救济金喝酒然后打骂孩子或者就干脆放弃治疗的人,也存在于这个生态系统中,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教他们知识更是不可能了,能让他们中大部分人知道该怎么做,怎么样致富,就是行,就是大道理。

        乡里的初中我也去过,他们的物理教材中有一些电工实际操作的知识,我记着这样的情况被曝光出来还被一些网友喷过。他们喷一下用一点流量的事,但是真的取缔了这样的课,电工老师少一份工资但是无所谓,但是很多学生去技校的钱谁给掏呢?学一点这种知识,打工时候注意点,安全最重要,就算不会操作,也能看到危险的标志,不能自己处理的用电器就别瞎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这才是更加实际的东西,才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很多人学不好函数,学不会电路图和电路中的比例关系,但是看到这些实际的东西他们学会能操作,就真的已经很好了。

        至于很多的基层小苍蝇,真的还需要时间去完善监督机制,我们还有很多人年龄大的人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们就会认为,大家都会这样,于是也就成了潜规则,但实际上,被潜规则坑过的人也有佼佼者,他们都是大多数,这些潜规则总会被曝光,被慢慢净化一些,至于骂,是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的。

      五年级升学的那个暑假,犹豫要不要续休学继续教下去的我去了趟遵义,去遵义会议纪念馆转了一圈,在里面听着导游讲故事,我自己也在思考着问题。

        用理科的思路想很简单,科技发展是硬道理,我的专业学习到了遥感卫星,卫星定位,以及很多与地理定位有关的技术知识,虽然不是军校生,但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要用到的通讯,定位,数据传输与分析,都和卫星计算机的知识相关。如果用今天的技术降维打击,人数再多十倍,红军也不可能走出包围圈。

        同时我也庆幸,八国联军的那个时期,国外的科技力量还不够强大,否则我们真的和印第安人差不多了,因为二战极其以后研发以及使用的武器都太恐怖了。

        即使建国后,我们国家还是被两个大国的核技术威胁着,尽管可以嘲讽他们都是纸老虎,但是差距在那里,总会提心吊胆。

       

        那天晚上回到宾馆,问同学要了份贵州地区的地形图,原本计划结合这一年支教的经历准备一下毕业答辩和论文的问题,结果没多久就走神了。

        看着地图我不禁就想到了在纪念馆听到的故事,开始设想着,我觉得自己如果在长征时期,当个团长,营长,甚至是师长,利用有利地形打游击,避开大路,化整为零去突围,应该也是可以走出去的,但是接下来的路线应该怎么走,逃出了贵州再去那里休整恐怕我就考虑不到了。

        那个晚上我翻看书上记载的细节,联系着自己对这片土地的了解程度,我深刻地觉得红军精神是不可磨灭的。

        他们的执行力太强了,克服困难的决心也让人觉得可怕,急行军就不说了,愿意用自己一个连队,一个排的生命守住一个据点,让大部队转移撤退,愿意用少部分人做伏兵,引着军阀的大部队兜圈子。

        这样的行为不是单单只用执行命令就能培养出来的,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才行。

        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就算毛主席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下面的连队在执行命令的时候打个折扣,害怕一下,或者干脆当了逃兵,向军阀们投降,估计也没有后面的奇迹发生了,星星之火也就没法成为燎原之势了。

        曾经实习的时候去过一些不同的城市,有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时我是这样看待的,人总会有差距,时间长了就会有分歧,年龄大了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也是迟早的事,因为自己一次晚上吃宵夜时就听到过这样的对话,一个卖炸串的人给另一个卖混沌的说:“明天我就不陪你到晚上三点了,最近我也看了,晚上来吃饭的基本都去你那里,我跟着陪你不如早点回去睡觉。”

        当时听完这句话后我就觉得城乡规划的不平衡不光有地域差距,资源差距,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很难协调到一起。

        但是那天晚上复盘了几场关键的狙击战以后,我觉得曾经的看法太片面了。红军将士的执行力很强,意志很坚定就不多说了,关键那样的环境下,他们还能保持着信仰,能顶得住想象不到的生理上的痛苦,去急行军,去联络友军,去阻敌增援,去刺探情报,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完成上级下达的死命令,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任务完成了,我的战友就能多活几天,多跑几十里地。他们同样知道,我把情报送出去了,可能就挽留了一个军团的行动计划,可能就能让上级及时知道最新的敌情,尽快制定新的方案调整。

        很多书本都在歌颂毛主席的伟大决策和用兵如神,但是真的站在全局的立场去看,长征这项人类奇迹是这个团队共同创造出来的。

        有的仗就是送死,但是他们相信上级,有的路回头明明就不太对劲,但是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兵贵神速不单单只是一个成语,是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念支撑着的一种动力。

        沉默了好久我重新理顺了思路,与其说遵义会议奠定了毛主席在党内的地位,倒不如说,是因为毛主席一次又一次的决策带领大家走出了困境,大家彻底信服了,也彻底愿意完全相信这个领导了。

        这些伟大的战士已经不是为了活下去了,也不是在逃命,他们是为了理想,为了新中国,但是那个时候谁知道新中国会怎样?但是他们就是相信那一天回到来,这种相信我体会不到,虽然我也很坚信我们国家会越来越强大,但是我恐怕做不到和他们一样。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门口踱步,看着天空发呆了很久,想到了电视剧中看到的草菅人命的画面,想到了看过的民国时期老照片。

        再想到自己接触过的学生和一些家长,我突然好想意识到了,他们过去活得太憋屈,太压抑,活得没有尊严,加入了这样的团队,他们被当成人看待了,而不是地主家的一个奴隶,也不是一个只会干活的傻子,更不是一个生孩子的工具,所以他们不愿意失败,即使自己死了,牺牲了,也会被记住,也有有和他们一样的战友接过他们的遗志走下去,他们很多人一开始不是为了国,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可以当个人,他们应该是后来才知道,我们凭着努力建个国。

        一个能让我们这些种地的人,体面活下去的,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不用再经历饥饿,不用再体会妻离子散的人民的国。

        想完了这些我彻底失眠了,我更加觉得科技力量和人文精神不能分割了,当这种精神达到一个高度了,就是道,就是我们愿意做出牺牲也要捍卫的大道,不过我也很失落,很多人都没办法感受到,学习到,识别到这样的力量,他们和很多我的学生家长一样,被困在山里太久了,闭塞了,养成了惯性思维后,都没办法走出去看看了。

        不过我也坚信,这些路修通了,以后会好起来的,会越来越好起来的。就比如班里某个学生的爷爷说的那样:“我能给孩子赚点钱,让他去县城读书,他就是比我要进步了,他再让他孩子我重孙子上更好的学校,见更大的世面,我就觉得这辈子值了。”

        读书,见世面,比我们强,我们就知足了,多么相似的传承呀,这就是他们在山里一辈子感悟出来的知,也在践行着这样的信念。也是那天开始我下了决心,要在这里把他们带毕业,能教出去几个,就教出去几个。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时代被忽略的大多数(8)——知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