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心理问题三部曲:类比“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我们知道朱元璋建国方针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新中国成立后曾面临北方大国威胁,伟人借用修改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用来备战备荒。

我们也可以借用类比处理问题,表达为“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平时交流处理问题,最忌讳泛泛而言,没有解决问题的深度和效度,好比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举个例子,比如协商归还借款事宜,没有明确最迟还款日期,那就要追问和确定时限。

有个笑话,有人见人就说“哪天有空?请你吃饭哈!”被人直接堵回去,“今天就有空,请客吧”。

再比如有人遇到不顺很痛苦,你是否习惯安慰“别难受,事情会好起来的”,这些话自己都不会相信,没有效果还这样说,就是蜻蜓点水敷衍了事。

有效帮助方式不是安慰,而是询问需要,“你需要我做些什么”,实实在在一点点帮助要胜过一顿无聊劝说,如果不能帮助,那就适当共情而非安慰,如“痛苦是必然的,希望被人理解”。

上面说的意思是,处理问题要深入,谈话要深入,秉承“打破砂锅问到底”意识,别被表面话语迷惑,基本逻辑思路是:言语行为——动机目的——需要欲望——共情表达,只有考虑到深层需要才是基本合格的交谈者。

这就是说谈话要聚焦目的,深入挖掘,好比挖井,选好地方深挖下去,不能浅挖一点就换地方,最后一无所得。

借用比喻说法,这就是“深挖洞”,有钻研精神。用郑板桥诗句说,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深挖洞的目的是充分了解事情,技术很多,比如目标法则,苏格拉底提问,BASIC_ID问诊提问,6H1W信息搜集问句等。

接下来是“广积粮”,挖洞不是目的,目的是积攒存放粮食,这个比喻借用在生活中,至少包含三个意思:共情关系,认知重建,采取行动。

问题处理需要人际互动良好,共情必不可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是共情,恶语当然不是,共情本质就是看到对方需要并说出来。

认知重建就是常说的改变人的不合理思维,给人换个角度谈问题,让人有启发有触动,这里重点是要平等沟通而不是强势说服,“强扭的瓜不甜”,允许人家保持固有看法,为此采取上述谈话技巧很重要。

认知重建类似顿悟、觉察、意识、觉悟,如“会刹车会开车”“会摔倒会轮滑”“会犯错会成长”“会认错会轻松”“会自嘲会开心”“会止损会炒股”。

最后还是要归结为采取行动,前面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让人“心动”,目的是“行动”,认知重建需要行动验证,行动检验后夯实认知重建,这就是“实践、理论、再实践”。

比如天天说要锻炼身体,规律作息,只有体检报告出来之后,才会真正行动,从最简单的“广播体操、仰卧起坐、俯卧撑”以及跑步开始。

“缓称王”可以比喻为慢慢来,不着急,不追求完美,接受当下自己水平和能力。比如开始学习瑜伽动作“鳄鱼爬”,认知为移动俯卧撑,行动起来非易事,不过完成比完美重要,慢慢做就是。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就是以点带面深度挖掘,实现共情认知行为,慢即是快,如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处理心理问题三部曲:类比“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