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8.5天府四相之张道陵

第5章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狂:狾(zhì)犬也。从犬,㞷(huáng)声。㞷指草木奋发而生,段玉裁注:“妄生犹怒生也。”犬㞷结合,意为狗超出常度的癫疯状态,即发狂。

    狂的原义就是指狗发疯,延伸指人精神失常,如明代张溥(pǔ)的《五人墓碑记》:“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狂也延伸指轻狂、放纵,狂妄,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幼而狂。”

    也有一说,狂从犬从往,即狗朝目标物疾速奔行。人跑为“走”,马跑为“驰”,狗跑为“狂”; 人群齐跑为“奔”,马群齐跑为“骤”,狗群齐跑为“飙”。

    狗跑为狂,继而延伸出猛烈、汹涌等意,如李白的《司马将军歌》:“狂风吹古月。”

    狂也通“诳”,欺骗之意。如《庄子·逍遥游》:“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楚狂即楚国狂人。

接舆:即陆通,字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

        接舆平时依靠自己耕种来养活自己,他喜欢发表各种大而无当的言论,声称在遥远的姑射之山上居住着神仙,这些神仙不需要吃五谷,能够吸风饮露、腾云驾雾,保障老百姓每年都有好收成,这些言论引起了当时人肩吾和连叔的争议。

      接舆也曾唱着歌从孔子的车前走过,讽刺孔子的积极从政。楚昭王听说接舆很有才能,派使者带着百镒黄金、车马二驷去聘请他为官,治理江南,但被接舆拒绝,使者只得把礼物丢弃在接舆的家门口。

        通妻从市来曰:“先生少而为义,岂老违之哉?门外车迹何深也!妾事先生穷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煖,其乐自足矣!不如去之。”

      接舆带上妻子两人最后隐居在峨眉山,以芦柑、韭菜为食,养性山林,淡泊人生,直至死去。接舆夫妇在后来被道教尊为大仙,“天府四相”中的“天机内相”就是指接舆。

      东晋诗人陶渊明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之句,就是借用的“接舆歌凤”的典故。在《庄子·人间世》也有关于接舆的记载。

      还有韩愈《芍药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李白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

      现代民主人士柳亚子亦有诗《有怀章太炎邹丹威两先生狱中》:“泣麟悲凤佯狂客,搏虎屠龙革命军”。

      后人常用 “接舆而凤” 比喻政治腐败无望,表示隐避、傲世;用“楚狂”泛称狂放不羁的人;用“凤德”称誉美好的品德。此外,还有 “楚路高歌”、“楚人凤”、“接舆狂” 、“凤衰”等说法,其意义虽有不同,但都源于“楚狂歌凤”。

      妫姓陆氏、接氏人均认他为始祖。

凤:此处指孔子。

何德之衰:如何会如此沮丧、落魄呢?

追:遂也,甲骨文从止(脚)从弓,会持弓追击之意。后逐渐演化成从辶从。

      追的本义是追赶。如贾誼的《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追也泛指在后面赶、随从,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追也指探寻、寻求,努力达到某种目的,如“追名逐利”、“追根问底”。

      追也引申为回溯过去,补做过去的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为: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

全文理解为:

      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身旁说:“凤鸟啊,凤鸟!为什么你看上去如此沮丧落魄呢?过去的不用说了,未来还可以把握。算了吧,算了吧,现今从政的人实在太懈怠了。”孔子下车,想要和他说话。他急忙躲开,孔子不得和他说话。

    理解本文的重点是“德衰”和“殆而”。历代先贤们都把“德衰”之“德”理解为道德之“德”,这是很难说得通的。

      比如朱熹注曰:“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杨伯峻把“何德之衰”理解为:“怎么这么倒霉?”钱穆和李泽厚都理解为“德行衰弱”,让人觉得不知所云。

    本文的“德衰”应该理解为:“失魂落魄的样子”。德也可以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人颓废、沮丧的时候,可以称之为“德衰”,如“年老德衰”。

    先贤们都把“殆”理解为“危殆”,他们把“今之从政者殆而”理解为“当今的从政者很危险”,这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的语境的,难道接舆考虑到孔子的人身安全,而劝孔子隐退的吗?

    “今之从政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一群人呢?孔子曾评价过:“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意为:如今的从政者,都是些心胸狭窄,见识浅陋的无能之辈,哪里称得上“士”?他们喜弄权而不作为,有骄人之色而无敬业之心,百废待兴而不知理,位尊权重而渎其职,他们不配为伍!

天府四相

      我们经常听说的“天师”一词源于《庄子》,意思是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师,是黄帝对老师岐伯的尊称。

      后来,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启用了这个称号,后续继承他衣钵的传人后代,也继承天师的称号,除此之外还有少数道教开宗立派的人物,也被尊称为天师,道教有四大天师的说法。

      "四大天师"之名最早见于《西游记》,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萨守坚、许逊(许旌阳),为玉皇殿前的四位天神。

      除了天师,还有天相,天府有“四相”,他们是通明天宫凌霄宝殿辅佐玉皇上帝的四大宰相,分别为:

1,泰玄上相,张讳道陵(即正一教主),2,玉清上相尹讳喜字公度(即楼观教主),3,天枢使相许讳逊(即净明教主),4,天机内相陆讳通(即接舆真人)

      张道陵,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道教创始人。因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

      张陵相传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父亲叫张大顺,好神仙之术,自称“桐柏真人”,生下儿子,即取名为“陵”,希望将来能追随先祖,远离尘世,登陵成仙。

      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从其学者千余人。

      张道陵常叹息所读之书无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26岁时曾官拜江州(今重庆)令,但不久就辞官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中,精思学道。

      汉章帝、汉和帝先后征召其为太傅、冀县侯等职,均辞。之后张道陵开始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赵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贵溪县云锦山。

      云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传说三年后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

      张道陵60岁时,进入蜀地,关于张道陵入蜀的原因,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对创教有利;二是“闻巴蜀疹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厄所困”,他想用符、丹为人治病。

      入川后,他先居阳平山,后住鹤鸣山,还到了西城山、葛溃山、秦中山、昌利山、涌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炼志。

      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著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建立道教基层组织。奉其道者,须纳五斗米,时称“五斗米道”。

      相传汉顺帝汉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嘱其扫除妖魔,救护生民。张道陵就此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道”为最高信仰。

      永寿二年(156),张道陵升仙而去,时年123岁。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册赠张道陵为“太师”。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册赠“正一靖应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

      元成宗加封“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崇祯皇帝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正一派称祖天师、泰玄上相、大圣降魔护道天尊。

你可能感兴趣的:(赖辉东《论语史鉴》18.5天府四相之张道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