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年龄都能绑架你,那才算最大的危机

图片来自网络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昨天一位读者跟我讲:他硕士毕业两年了,这两年一直在做媒体。

工作一阶段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下工作节奏与工作环境,想考博,将来去高校任教,哪怕在一个小城市当个普通老师也行。

我一听不错啊,我身边的朋友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想考就试试呗,试又试不坏。

然而这位读者却说出了一个让我很吃惊的顾虑——年龄。

他自己算了笔账,今年27岁,博士读完,大概31。古语有云:三十而立,想想自己都31了,才刚刚从校门走出来,上岗后就成了“老新人”,拿着年轻人的基本工资,没车没房没婚姻,人生怎么看都像悲剧。

读者朋友的这番话,我听得是既陌生,又熟悉。

转而对他讲:

第一、三十而立,这话出自孔子。其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直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的独立。我们现在很多人对这话的误解,多半都是小和尚念歪了老和尚的经。

第二、这话是孔子的一段自我评语,跟他人没啥关系;退一万步讲,即便这是孔老夫子对两千年后年轻人的要求,也不具备太大的借鉴意义,要知道,我国古人的平均寿命到了清朝才勉强接近40岁,要算也得算比例,如此看来,人生走过四分之三时能“立”得住,就行。

第三、哪怕孔子原话就是:不许滑头!不管一辈子多长,到三十岁不走上巅峰便该活埋!那你也没必要听。难不成我第一年已经考上北大了,还要再重读五年?毕竟有本书的名字叫《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放弃自己的生命节奏,一切向他人看齐,要我说,这样的人生才真悲剧。


2.

其实,当我刚刚看到这位读者朋友发来的信息概况,第一反应不但不觉得有什么,反而挺替他高兴。

多少人活到中年都不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更有甚者亦步亦趋地走到老年才发现若有所失,悔之晚矣,只剩叹息。

而这位总觉得自己已经“来不及”的朋友,年芳27,便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后摸索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即将步入真正意义上的“正轨”,跳进一个良性循环里,难道,这还不值得恭喜?

时间本是财富,却被一些人看成是负担,条条框框往身上一套,便徒增焦虑。29岁零364天与30岁零1天的区别,只在于你手机的日历出没出毛病,却不想被人寄托起如此沉重的意义,人还真是喜欢活在故事里。

如果是我马上临近三十岁,这时命运给了我俩选择,第一,直接拨给我二十万,帮助我在明天“三十而立”一下,也方便发条朋友圈吹个牛皮;第二,让我拥有一项年薪二十万的能力,且让我的职业符合我的兴趣,前提是要等到31。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选了方案一,我会恨不得拿自己的脑袋去门框上挤。

都说目光要长远,可我们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是被哪种神秘力量鼓动的,竟然想用一个瞬间节点的姿势,去概括一生的愿景。

每个个体对于理想生活的定义都是不同的,这甚至可以追溯到你的成长环境、起点背景、能量密度和基因,以及脑海中的价值排序。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谁活得更好这个问题从根上来讲就不太成立,除了满足一点幼稚时的优越感和虚荣心,比较没有任何意义。

网上有种言论,好像说的什么“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一时间又引起了不少人的年龄焦虑。

压根就不是一条道上的,谁抛弃谁啊?

人要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道”,面对这种问题,回复四个字即可:跪求抛弃。


3.

真正活明白,活开了人,都不把年龄当困境。

一些大器晚成的名人故事离得远啦,我想讲讲我一位朋友的母亲。

她老人家当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广告公司任职。一干二十多年,其间一没更年期二没中年危机,四十多岁时攒了些底,觉得各方面条件也蛮成熟了,辞职,潇洒创业去。

她对子女教育的理念也是分外开明,记得朋友单身时我曾问他:老大不小了,还没找个对象,这家里没催你啊?

朋友连连摇头:我妈比我还有耐性,她跟我说与其着急忙慌逮着个方方面面都不合适的,一个别扭另一个闹心,三天两头恨不得把房盖掀开,莫不如慢慢来,婚是结给自己的,没有早晚的问题,只有自己知道顺不顺心,但有一条,你要是考虑生育的话最好是能在35之前,除了这方面有点影响,其他爱咋咋地。

我一听暗挑大拇指,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其实人这一辈子,平静下来看,可以说哪段年龄,都算你的黄金时期。

没有人规定年轻人必须怎样怎样,除了长本事和长见识,不必给自己设定太多主题。

你看到老年人都在跳广场舞,也没必要觉得那就是若干年后的自己,你怎么知道00后年过半百时不会选择练腹肌?

十八岁有十八岁的日子,八十岁有八十岁的风景,只想过十八岁的想法是愚蠢的。

而凑整用的数字,多半也都是人类为了避免活得太腻,加上的刻度标记。让标记成为绳子,被绊倒的是自己,那时才会出现危言耸听的状况:思想解放了的人,正在把你抛弃。

End.


开白等事宜联系助理微信号:N18245033040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年龄都能绑架你,那才算最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