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今天翻开《被讨厌的勇气》,又重新认识了历史上的一个伟人,他就是阿德勒,一个在心理学领域并不算被大众熟知的名字。

他和弗洛伊德、荣格是并驾齐驱的心理学三大巨头,著有《自卑与超越》一书,是奥地利人,原是个精神病学家,因偶然机会结识弗洛伊德,共同探讨神经症问题,后因不认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派,也叫人本主义心理学。

在整个20世纪,整个心理学派都是弗洛伊德的学说占据主导地位,弗洛伊德倡导本能论,认为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本能和潜意识驱动的,过去决定了现在。

直到21世纪,阿德勒的学说才被重新点燃,我们看到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开始流行起来,包括哈佛的幸福课都在倡导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想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其实现在很多的流行书籍《高效能人士的六个习惯》《人性的弱点》等等,都有阿德勒思想的影子,只不过各大学派不愿意承认罢了。

你可以说他是头号心灵鸡汤大boss,也可以说他是积极心理学、成长性思维的开创者,他让人们知道,人是可以改变的个体。

原因论 VS 目的论

这两个理论还是让我有很多感受的,原因论指的是过去决定了现在,比如很多人说的原生家庭,为什么有的人有暴力倾向,有的人是妈宝男,流行的解释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都是过去形成的创伤,和别人说起,我们只能表示可怜,甚至安慰说,这都不是个人的错,都是过去的家庭造成了,主角自然也表示出一种受害者心态,依旧重复固有的行为方式。

但是目的论却指出心理创伤并不存在,而是我们的目的决定了现在的行为。也就是说决定我们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被自己蒙骗,不自觉的陷入到原因论里面。

接下来我们讲几个故事,

(一)

一个女孩患了脸红恐惧症,一到人前就脸红,她非常希望能够治好自己这个病,医生问她治好了你最想做什么呢,她说最想和喜欢的男生表白。如果从原因论的角度来讲,因为一见人就脸红,所以没办法和喜欢的人表白。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脸红恐惧症其实是她的目的,因为她害怕被拒绝,所以为了逃避这件事情,她需要脸红这个症状,就可以一直保持幻想,而不去承担风险。

(二)

如文中讲到的,很多时候,会突然觉得很讨厌自己,没有自信,活在别人的怀疑之中,又觉得生活好像是在演戏,不能活的自然。于是不愿意出门认识新朋友,不愿意社交,尤其不愿意结识那些自己觉得厉害的大佬。其实这并不是自己不够好,所以没有朋友的简单因果逻辑,这其中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怕自己被讨厌。怎么实现这一目的呢?那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定位成那样的一个人。

(三)

有的人可能会反驳说,很多时候其实还是原因论的,比如餐厅里服务员打翻盘子弄脏了我的衣服,我发怒了。因为另一半做错了事和他吵架,这都是先有因后有果啊。其实发怒也是一种目的,为了让对方尽快屈服,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的目的。我在生活中是把这个技能表现的淋漓尽致的人,哈哈,打死都不承认错误。可能是想要捍卫我至高无上的权利吧(自己赋予的),其实承认错误,并不代表失败,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但是没必要依赖这个工具。

所以,以后当我们有困惑的时候,不妨从目的论想一想,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是否真的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因为xx,所以xx。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关于勇气

不知道发现没有,这几个故事都和勇气有关,阿德勒心理学也叫做勇气心理学,尽管我们都知道决定我们生活状态的就是我们自己,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我们的自卑情绪、不自信都是主观臆造的,但是我们仍在会在生活中受到种种困扰,那么如何能摆脱他人的羁绊,获得无往不前的勇气呢?

下回接着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