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悲惨世界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悲惨世界》

“我要控诉我的父母。”影片以一个似乎不可思议的情节开始,然而随着孩子的讲述,一切看起来都合乎情理了。赞恩的父母对他做了什么?忽视本人意志,将他十一岁的妹妹“嫁”出去并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同意赞恩读书的要求然而目的却是学校里的饭菜、让自己的几个孩子沿街卖饮料补贴家用……然而最关键的恐怕还是正如赞恩自己所说:爱的缺失。就像赞恩所提到的,父母在没有供养条件的情况下生了自己和兄弟姐妹,这样的他们自出生伊始就面临着生存困境,只能沦为连证件都没有社会的“虫子”。这样的家庭能谋求温饱和居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哪里有余裕来爱呢?

然而问题的根本在于赞恩的父母吗?他们也为哈吉的死而流泪,也发自内心地认为只要能让儿女生活的更好可以付出任何代价,他们也像赞恩一样,真诚得爱着这个家,然而他们却在生活的蹂躏之下变得麻木而僵硬,失去了爱和热情。他们不过是年老的赞恩罢了,母亲也在哈吉的年龄出嫁怀孕、父亲也像赞恩一样连基本的身份证明都没有。因此,赞恩的父母仅仅是悲剧锁链上的一环,所连接着的是世世代代的贫穷与饥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赞恩痛恨父母出卖哈吉的行为,但是他也将婴儿卖给了黑帮成员,而原因也如出一辙——给孩子找到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是否预示着,如果后来的事情没有发生,赞恩终将会成为父母那样的人,贫困的锁链将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那么是什么指使两代人之间如此之大的断裂呢?直接的原因是赞恩对父母出卖哈吉的行为的痛恨。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赞恩父母的行为是面临生存困境的无奈之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哈吉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能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因此从赞恩父母的视角出发,这似乎是一场“双赢”的交易。同时根据  所说,在当地女孩子十一岁就出嫁是极为普遍的,然而当一件错误的事情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合情合理的时候,反映出来的恰恰是这个社会整体病症,而在当地,这种病症就是由贫穷而带来的麻木不仁。但年幼的赞恩还未感染这种病症,他本能地认为这种行为会毁掉哈吉的一生,而这样的想法与黑暗的社会自然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他试图以一己之力拯救哈吉的英雄梦想最终还是失败了,就在他拿出攒了好久的钱想带哈吉逃离这个黑暗泥淖的那天。因此,赞恩和父母的对抗与决裂,也是纯真人性与黑暗社会环境的对抗与决裂。

除此之外,我认为致使两代人决裂的原因也与他们对“家”理解的差异。在赞恩父母看来,“家”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是由一个个物质实体构成的,例如:金钱、房子、儿女,这些东西拼凑起来就可以称之为“家”,因为在他们看来,能保有这些就已经令人精疲力尽了,爱只是生存的附庸。而在赞恩看来,“家”的基础的情感,没有情感的家庭是需要被控诉的,正如他最后的自陈:他在家里感受到的,只有冷漠与暴力,毫无温情可言。也因此,当他生活在并无血缘关系然而却充满柔情与爱的拉希尔家中时,却能产生家的归属感,也正是这种归属感,让他一次次地在抛弃约纳斯的纠结中选择留下照顾他。这两种迥异的观点碰撞集中体现于赞恩入狱后母亲的探视,母亲告知他“我又怀孕了”“如果是一个女孩,我们将叫她哈吉”,这些话在母亲看来是对赞恩的慰藉,因为马上会有一个新的“哈吉”填补家中的缺憾,这两个孩子在母亲看来也并无本质差别。然而在赞恩看来,这些话字字诛心,因为他不仅清楚地知道哈吉是独一无二的,也清楚地看见那个未出生孩子的命运:他将会是下一个“哈吉”或“赞恩”。

因而这部电影真正令人心酸的就在于,无论从任何一方的立场出发,都有其无奈和不得已之处。然而谁应当为这场悲剧负责呢?或许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正如赞恩所抱怨的“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啊?”在这个国家里,人们信奉多生孩子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在这个国家里,女孩子刚发育就“被出嫁”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这个国家里,家里有人犯罪入狱是正常的,并且监狱里的犯人可能生活得比自由人更有保障、更加开心;在这个国家里,有大量没有身份证的人,生存在社会的暗处,就像蜉蝣一类的昆虫,朝生夕死,无人在意。然而最让人心悸的恐怕还是影片结尾的那句“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看似有着一条光明的尾巴,赞恩灿烂而纯真的笑容填满了整个荧幕,然而荧幕背后的现实中,又有多少“赞恩”和“哈吉”的悲剧呢?这让我想起雨果的话:“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来自十九世纪的话语仍具有令人畏惧的生命力,这不禁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真的有在变好吗?

同时,脱离社会背景看,这部电影仍然能为我们带来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即“何以为家”?除去生存的重担,赞恩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会调皮地玩弄游乐场的游乐设施,会机智地“制造”电视机,会在受到欺负时蛮横地逞强……因此他也代表了万千孩子对于家庭的观点,即父母之所以为父母,生之,仅仅是第一步,而更重要的是养育,而这养育不仅仅关乎物质层面,还有精神层面的爱与关怀。如此简单的需求,却往往被疲于奔命的大人所忽略。血缘虽然是天生的,然而亲情却需要时间和耐心。正如《小王子》之中,相处的时间让小王子的玫瑰变得特别,孩子同样需要陪伴的时间,以区别爸爸妈妈和外面那些行色匆匆的大人。

曾经一个朋友对我说:现实生活已经够痛苦了,他阅读和观影的目的就在于逃避现实,因此他极少看悲剧。这句话是有几分道理的。然而在我看来,我们恰恰是因为受恩太多,因此也有太多余裕来发表无谓的痛苦。当我看到卖花的小女孩和赞恩坐在混乱不堪的街头憧憬着他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而这生活无非是一些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尊严时,我知道生活在当下的我是没有权利谈及这如生命般沉重的痛苦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以为家》: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