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千载意,中华魂长存

中华魂

河出潼关,因太华之阻而增其奔涌;风回三峡因巫山之隔而显其怒号。五千年求索中华民族因魂魄而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因前赴后继探寻历史长河的文人而光耀尘寰。

中华文化一直以来谈论的那些意象手执长剑东风浩荡,来自万古河山的名号和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科技军备结合在一起就好像千年来谈论的豪情壮志,今天还在说起华夏的辉煌不是崛起,而是复兴。

中华文化就是不断流的河,以笔墨作剑、文辞为刀枪,穿行在文化长河的文人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亦是泱泱大国的魂魄与脊梁。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屈原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都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山火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泣血的诗篇。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而今却成为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的精神上空飞扬。

无论历史如何嬉变,时代如何变迁,自屈子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人民的心中就牢牢凝固了就注定他的精神得到了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延续至今。

身后千载意侠骨亦犹香。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唯我独清。"屈原的身影消散在历史滚滚浓烟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李白的诗篇又显现在我们面前。

他好像永远都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昔日太白骑御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他骑白鹿奔向盛唐的高峰,他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也曾使高力士为其脱靴。

面对官场黑暗,他见了不容于世之污垢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亦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何为文人风度?《旧唐书》记载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何为国士无双?”天子指着外国使臣进贡的珠宝笑着问道,你们的奇珍异宝可比的上朕朝中的美玉?英雄长逝传说已然不朽。

乱世飘摇,命如草芥,兵临城下,她训练家仆奋勇迎战发出"事在王族何关他族?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的呼喊,虽为女子却刚烈如利刃,在浑浊世道为自己劈开一道清明。

曾几何时,她也是被家丁细心呵护的少女。那年冬天建康下了好大的雪,叔父问屋中诸位子侄:“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她。此后千百年,世人都记住了她的名字——谢道韫。

那些文人从来不是眼花风絮时代的巨轮,他们的灵魂芳草萋萋,挣扎着、果毅地染透一片天地,无边春意有意无意的成全千年颠倒传奇。

创新使文化焕发新机,再造使传统重现风采。君不见,方锦龙于哔哩哔哩跨年晚会上与二次元歌手洛天依合奏一曲《茉莉花》,带来深入灵魂炫技;君不见,电子手游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携手联袂演绎全新国风,带来直击灵魂的叩击。

谁曾言说古典文化无法与现代文化交融,它们本就同根同源,骨子里流淌着相同的血液,在新的时代里,传统与创新结合,将淋漓尽致地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世界对中国具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万里残阳山河无疆,五千年汉唐高风激扬,时光流逝也无法消磨传统文化的光芒,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宝藏。

其实,肩扛文创大旗并不是一件简单事情。它不是一个慷锵有力的口号,更不是华而不实的形式,它是一种不言自明的意识,是一种脚踏实地的行动。

身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观察日常生活中文化的点点滴滴,或是成语故事,或是神话传说,亦或是博物馆探秘,竭尽全力去了解更多的文化,勿让他们消逝在滚滚的历史车轮中,化成微小的尘埃。

这便是吾辈青年应有的担当,更是吾辈青年应有的姿态。传统从未离去,它一直在一个未被觉知的角落等待着你我的发掘。

国之青年,需揭开传统文化的面纱,走进她,聆听她娓娓道来的故事。

高雅艺术和文物并非高高在上,其实传统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文物也并非冰冷的躺在博物馆里。当国学经典朗朗上口时,我们好像听到了战国时期的战马嘶鸣;当汤匙盆罐叮当作响时,我们好像看到了精美的陶瓷琳琅满目;当汉服悄悄浮现于街头时,我们好像感受到了沙漠上丝绸之路的浩浩汤汤和驼铃声的断断续续……

其实,诚如斯言“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高雅的艺术并非高高在上,如果我们拥有一颗细微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艺术和文物是历史的符号亦是生活的符号。走进生活,走进博物馆,你会发现面纱背后,是一张张熟悉的脸庞……

国之青年,需了解国之文化,关注艺术产品,感受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哪吒之魔童降世》火遍全国时,我们是否应该去了解阅读《封神演义》等神话小说?当我们玩着腾讯大型IP游戏时,是否应该去了解游戏角色形象服装设计所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当我们热衷于购买网红“故宫口红爆款”时,是否应该走进故宫听听大清王朝的盛衰兴败?--诚然是有必要的。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作为国之青年,需选择有益于自身的精神食粮;“快文化”的入侵令人浮躁,我们更要静下心来修生养性——由此看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

国之青年,唯有创新性传承中国文化,才能更好的发扬华夏文明,讲好中国故事。

白先勇先生炮制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一度掀起青年昆曲热;李子柒录制古风短视频娓娓道来非遗故事的来龙去脉;单霁翔结合线上视频平台让故宫文创成为“网络爆款”……他们将中国文化与创新巧妙结合,成果斐然。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五千年的上下求索。中国文化沉淀下来的深厚底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财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将会是一条漫漫长途。吾辈少年需肩挑重任,方可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后千载意,中华魂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