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最近的学习,我有两大困惑:
第一个困惑是以什么为读的中心?
其实,与其说我“贪心”还不如说千载难逢,的确如此。
规范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准确说是从2019年12月开始,截至今天两年半。这其中,我所遭遇到的学习共同体有新网师、好老师智库、互加计划、爱研会、教育行走,还有一些小一点的团队。
两年多来,受我原有知识水平的影响,读的书不多,一共四十来本吧(指识记了一点、得到一些成长的书)。每一个学期的新网师选课、每一阶段的其他共同体学习,我都只敢“浅描淡写”,难以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2022春季的学习我的选择就有所不同了,因为所面对的课程有太多的自己梦寐以求的领域。在新网师里,我果断选择了关于学习科学、中学语文理想课堂建构和苏霍姆利斯基理念共三门课程。
新网师一个学期选三门,这是有些“违规”的。但是,我不考虑那么多,因为我早已仰慕这三门课程的讲师刘热生、刘恩樵和冯美娣(郑建业)老师了。有句话讲: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不太巧”的是张文质老师的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研修班也在本学期开启了学习活动,而且主题是我追求的父母成长力方面。
图片
更值得欣慰的是这个成长模式中有十二节直播和十六节录播共二十八节课,还有四期实操训练。
乍一看,这不是要“逼”着一个愚钝的学习者快速成长吗?我毫不犹豫——报。
于是乎,这个学期,好忙啰。可是,我困惑的是:不知道该把重心放哪里?张文质老师告诉我:一件一件地来。我想我能做到的。
第二个困惑时是写什么?
我不敢说我已经能写、会写,但经过两年多的磨练,关于写每天的时间成了问题。所选三个科目的作业和日常打卡,张文质老师的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研修班的打卡作业和实操。我算了算,如果分开独自写的话每天四类,每两周四次预习作业和一轮听课,应该忙得不亦乐乎。
有时候,想想我自己都觉得可笑。可是我明白:我实在等不及慢慢去成长。
然而,从写的方向看还是有困惑。
要么写学习,那样就突出自己的学习收获;
要么写交流,那样就突出自己的学习经验。
可以说,要谈通过学习有经验之类的可写,实属不易。但是,写收获呢,带给人的“冲击”并不大,甚至于还会流于复述。
说实话,如果时间允许,如果时间充足,我既想写收获,也想写经验。但是,面对如此厚重的学习,面对众多新知识的积累和某一个点上突破,我还是顾此失彼。
就好比我今天在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研修班跟张文质老师学的《儿童成长的第一颗扣子怎样才能扣好》,为了保留更多的张老师传授的理念,我还是选择撰写收获,并稍加拓展,不敢只写自己的触发点。
张老师在这个主题里依然采用“33…”的“张三点”模式做精准的引导。
一、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范本
1.投入时间,投入情感,不要相信速成
舍得投入时间吗?有情感吗?这是父母所面对的赤裸裸的问题。
工薪阶层说忙,非工薪阶层也说忙。忙,几乎成了父母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的最美借口。我们看到的景象是:哪怕父母回到家中也依然很忙,比如忙看电视、忙用自己的手机,还比如忙应酬。
有时候,我们的父母还真应该反思反思:真的忙吗?有比引导孩子成长更重要、更忙的吗?我想说:重视度不够,太随意,舍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这才是根本原因。
再者就是,在教育中没有投入情感,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艰辛指责或者批评孩子,总是标榜自己付出太多,总是埋怨孩子不如他人,总是贪玩孩子不懂事。
哪怕有一点点爱心去引导孩子成长的,也总是把爱放在一定的条件之上。
甚至于,最求速成更是可笑,他们往往不看过程,只注重结果,他们总是想轻描淡写地抓一下就要得到很好的发展。教育是漫长的、复杂的,快速而成的“样品”是有大问题的。
2.做了父母,就要过“正常”的父母生活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反复强调:三岁老大,七岁看老。家庭中的细微影响也会给孩子的长大埋下一些根源。
所以,父母的“正常”才能带给孩子正常的引领和成长。父母都“歪”了,必然引起孩子更“歪”,这是必然。
简单讲,这个正常包括和睦的关系、团结一致、彼此尊重、共同努力等等。这样的良好氛围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
3.处处为孩子着想,时时改善自己
处处为孩子着想,这是必要的出发点,这里的处处包括孩子犯错的时候。用张文质老师的话来说:孩子犯错也要站在他身后。也就是,支持他,帮助他。不是支持和帮助他犯错,而是帮助他改正错误。
从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父母都不能缺席,我们要善于利用在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时时刻刻、处处给予孩子及时的引导。然而,我们常常能看到的是,很多家长的说往往不在该说的时候和地点,甚至于很多家长善于积攒孩子的问题一次性指责,这是大忌。
二、孩子成长总是“满足在前,引导在后”
1.为什么有的儿童“教育”很容易,有的很难
这一点我想张老师要告诉我们的是“因人而异”的教育,只有有了这样的出发点,我们才会少许多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
一是不可比,二是不可急。人之所以称为人,个体的人,就是因为各有不同。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有的人不用多说,有的人要时时都说;有的人悟性高,有的人没有悟性……
因为不同,所以我们才要做好使用不同方法引导的准备;因为不同,所以我们就要做好面对复杂的准备。
也因为不同,我们的教育才有了意义。
2.孩子成长有问题,先要思考问题是不是出在父母身上
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考虑是不是父母的问题,这一点非常具有挑战性视角。父母好不容易把孩子养大了、好不容易把孩子送进了学校,还会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吗?
我是教初中的,我经常遇到家长这样的对话:我的孩子在小学非常听话的,来到初中才这样!
我想白痴都没听得懂,言下之意就是来到初中被初中的老师教坏了!果真如此?
其实不然,来到初中“不行了”,只能表示孩子此刻已经慢慢把自己的不良行为显现出来了。
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只是家庭教育的折射。
这一点,或者说这一条规律不用质疑。所以,张文质老师以三十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道明: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父母都做不好,就更期望不了孩子能做好。
3.好的习惯往往是“动作在前,道理在后”
动作是生动形象的可视物,是容易让人接受的。
而道理确是冰冷的东西,他只能通过说教逼迫他人接受。
说简单点,行动就是引领,道理只是说教。就教育的手段而言,说教是最没有意义的一种方式。
三、家庭需要有高度的共识,举全家之力共同养育优秀的孩子
1.家庭要开会,要读书,这样才有共识
受益的两个关键词“家庭会”“读书”。
家里就那么几个人,而且有最具权威的虎爸虎妈,一句好定,我说啥就是啥。对于子女,我武断又何妨……这是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所出现的问题。
其实,无论仪式感强不强,场面大不大,我们都有必要召开家庭会。一是严肃慎重,二是重视规范,三是有章可依。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们的意识往往会提升一个档次,当然态度也就会更坚定和认真。
第二个关键词是“读书”,这一点也很“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亲子共读层出不穷。这样的活动,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营造了相互信任、共同努力的积极氛围。
2.家庭需要分工,各尽其责
分工明确,各尽其责,相互合作,这是最美的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生活都积极场域。
3.要从孩子的一生,思考对孩子的引导与教育
也就是说,不能只盯住孩子的现在教育,不能一如既往的“走一步看一步”。
我们要依据孩子未来的成长需要,及时做好力所能及时期的“奠基”教育。
否则,基础不好,以后的发展就不太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