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研——为教育赋能,《在线教研实用指南——为在线教研赋能》

为未知而交,为未来而学。——戴维.铂金斯

书是用对话来表达的一个邀请和讨论。乔治——西蒙斯。

                                                ——题记

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了一本书,时而酣畅淋漓,时而如浴春风,时而茅塞顿开,时而沉思良久……

如果你不曾做过网络教研,那就拿起这本书翻阅,这里有手把手教会你的每一个工具,每一个步骤,每一种方法……罗列出的每一个场景,让线下的听者,线上的播者都有代入感。

如果你曾在网络教研的路上躬耕很久,翻开每一个篇章,都有熟悉的场景,详细的解决方案,明晰的操作流程,多样的方式方法,让你忍不住要赶紧尝试一下。

本书有理论导读篇、教研场景篇和教研工具篇三部分。

在理论导读篇章里,用彼得.埃利雅德的“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开篇。谈到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加席卷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教研”应时而生。从政策层面,理论层面对“互联网+教研”进行的系列研究。

在理论导读篇里,呈现“术支撑教研有着怎样的发展脉络?”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给中小学教研带来了哪些机遇?”

“互联网+,给中小学教研带来什么新变化?”

“互联网影响的教研新形态有哪些重要特征?”

“各地的在线教研实践,他们的适用条件一样吗?”

“互联网+教研有没有坚持创新?”

“经过疫情洗礼,中小学在线教学将往何处去?”

“我们的团队在信息化教研方面做了哪些?”

“在未来,我们将聚焦开展哪些在线教研服务?”

理论导读篇中,有在线教研的未来发展和特征特点,也有面对现实的解决思路和研究实践,还有对在线教研未来的打算和思考。

二、教研场景类

在这一章节中,有“三个课堂类”“课例研磨类”“提升投入类”“过程优化类”四部分。

“三个课堂”

在“三个课堂类”一节中,围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的定义、特征和如何进行教研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

每一节的设计都用“场景描述”“工具材料”“流程方法”“技巧提示”“关联阅读”五个栏目展开阐述。

我一边读一边将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网络教研情境代入其中。情况相同时,不禁兴奋不已,处理不同时,我会我们的处理方案和书中的方案作对比,总是感觉这本书中介绍的方案比我们更加优化,掩卷沉思,实践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我们不能梳理出一份完整的在线教研的流程呢,这是不是就是我常说的我们是磨道式成长,而非螺旋状上升的成长。

  对照三个课堂,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讨论,我们属于哪种类型的教研课堂呢?分析良多,感觉更合适“名师课堂”。我们的名师课堂仅仅抓住了“课例研究”“课题研究”“阅读”“写作”“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缺乏了名师课堂的丰富性和专业性。

尤其吸引我的是疫情期间刚刚落地的三个课堂,胡小勇教授团队已经总结出来了如何围绕这三种课堂的一系列研究主题。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教研专业问题。

例如:专递课堂可以用“提前准备”“双师协同”“因势利导”“资源标配”“弹性设计”“关注互动”“兼顾差异”“反思回访”的方法。

名师课堂可以做“优课引领”“课题引领”“在线工作坊”“混合互动”“成果展示”“一主多片”“名师切磋”“互补助力”的实施方法.

名校网络课堂可以做“校级领导结对”“校级学科组队”“在线活动轮值”“组织同课同构”“倡导同课异构”“共建教研资源”“校级混合教研”“用好智能技术”等方法。

  这些经验的精准总结一定是经过数年的实践而提炼出来的。

   

  “课例研磨类”

课是教师的本,在课例研磨类章节中就“如何开展在线备课”“如何开展在线听评课”“如何开展在线磨课”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场景描述,工具材料,流程方法,技巧提示,关联阅读等栏目。在流程方法栏目中,详细介绍方法是什么,不同类型的课具体用什么方法进行在线备课。语言通俗易懂,对于一线教师讲,最重要的是可操作性极强。

  “提升投入度类”

  在线教学和在线教研对于一般教师而言,就如同从陆军一下子转变为海军一样,没有经过培训,还要打出一出胜利的仗,实数不易。

在这一章节中,“如何让在线开场白富有吸引力?”

“如何有效的进行在线破冰”

“如何活跃在线教研的气氛”

“如何提升教师的在线参与度”

“如何进行有效的在线激励”

“如何有效组织在线小组讨论”

“如何让在线教研共同体有粘性”

“如何有效的调控在线教研的活动节奏”

每一标题都是让我怦然心动的,因为每一个问题,都是曾让我纠结无奈的,是我们在做网络教研的这几年经常遇到的问题,看到这些,如同久旱遇甘霖,对照我们遇到的问题,看着这本书的解决方式,有种饿的不行了,有人送来了几个大油饼,困得站不住了,枕头到位的感觉。我如饥似渴的一天读完这本书,完全是以为这种感觉。

如同沿着一条美丽的风景线一样,继续往前走,越往深处走,越是美的不可胜收的景象。

“过程优化类”

“如何确定一个好的在线活动主题”

“如何有效的教会教师掌握在线教研工具”

“如何快速的做好在线教研笔记”

“如何设计优秀的在线教研帮扶支架”

“线上如何有效的组织案例分析

“如何应对在线教研活动中的突发事件。”

“如何整理好在线教研的活动资料”

“如何分享在线教研的活动成果”

“如何做好在线教研的活动总结”

“在线教研时如何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如何把线下教研和线上教研相融合?”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正在在线教研和即将做在线教研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有时候通过实践无法解决的问题,解锁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明媚感。

做在线教研,少不了工具和技术的使用。于是我翻开了

“教研工具篇”

“教研工具篇”

在线教研中,技术是解决的方案,那么问题是什么呢?

问题有很多,例如宣传问题,如何宣传,线下可以通过会议,通知,电话等手段,为了更好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在线,加入在线教研,解决工学矛盾,书中谈到了公众号的使用,易企秀,材料二维码等宣传发布类的工具。

走进技术,走进在线,如何检索到更多的资源,“稞麦”“格式工厂”“讯飞听见”“CS扫描全能王”“迅捷PDF转化器”“101教育ppt”“优芽互动电影”的检索制作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题准备好了,技能掌握了,方法有了,在哪里直播呢、

在本书里,介绍了互动直播类的平台都是操作简单,容纳量大,使用基本免费的。如“腾讯会议”“CCtalk””“钉钉”“ Class in.”。我心里一阵乐乎,因为这些平台都是我们是使用了多个平台后,也是感觉最顺手的,能和这样的团队有共鸣,实属荣幸。

现在的课堂不仅仅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需要师生积极互动,才可以将课堂做到有趣,生动,丰实。在线教研也是如此,需要隔着屏幕的参与的人积极互动,那么互动选择怎么样的工具呢?为了增强既视感和深度参与,保证每次直播后,能最大限度的反馈,转变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活动抽签”“小打卡”“问卷星”“ Umu互动学习平台”“希沃信鸽”“听课本”,其中的小打卡,问卷星,互动学习平台都是我们常常用,其他的几个app,以后在在线教研时要加入其中。

教研互动结束后,如何保存资料,这是我这六年来一直很迷惑的,本书的最后用“知识管理类”来告诉我们如何讲资料保存一万年不变质。“百度网盘”“文叔叔”“腾讯文档”“印象笔记”“幕布”给我们眼睛一亮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线教研——为教育赋能,《在线教研实用指南——为在线教研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