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问:路往何方。

从14年暑假决定读研、决定读基础方向,近期似乎是我第一次不想读博。更准确说,是第一次不想一辈子做学术研究。

打出上面这句话,心里竟有些难受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自己圈入了“科研、学术”圈呢。我还记得16年接触基础研究的茫然和怯懦,还记得那时听同级说“我这个领域…”时的错愕啊,而如今,我竟已然把自己划为圈内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学时,已经不单单是一句“基础心理学”,而确实是具体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记得初涉科研,我那时候想学的是认知神经科学啊,想先铺好广而扎实的基础,这样以后无论做什么方向自己心里都有底。可是为什么现在,我竟一头扎进越走越窄的圈子…写到这里,又觉得,局限住自己恰恰是自己的能力,真正的大牛都在进行交叉、融合。

半夜醒来,本来困意漫延的我可以扭身去睡,却脑抽思考起这个问题。而写下来,是一个帮助我思考的过程。因为我多害怕以后要走的路不是自己选择,而是因为某个他人,我甚至都不想为了父母改变人生的走向,我害怕自己多年之后后悔。尽管我最初选择读研就是为了可以让自己在父母年老时更坦然、有底气,无所惧。所以我必须,从我自身考虑,我到底适合走什么样的路,哪怕只是作为掩盖更深层或者更表面的原因,只需要让自己知道,一切路是自己选择的,而且,这个选择是基于自身的,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那么,哪怕以后会后悔,我要怪的人也只有自己。这个认知,可以帮我更迅速地挺过一切不顺。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科研的呢?其实我现在还很喜欢。

只是,我似乎并不大喜欢做科研的一辈子。被剥削压榨的一辈子。寒假和妈妈谈到这一点,妈妈说要放轻松,我说,如果做科研,到时候是自己在压榨自己,一直需要输出,可我没有那么多知识储备。

(话说到这里,我又觉得,如果真走科研,也会被逼得不断输入。一定可以做到input和output平衡的。)

而且,如果做科研,好像一辈子的学生生涯都不会结束,有无穷无尽的deadline,却没有end date。这似乎不符合我从小的认知诶。小学二年级开始住校,一周回一次家,最最开始,还是非常正常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是早上被迫蒙黑跑步开始吧,我脑子里萌发出来:就这几天,回到家就可以睡懒觉了!事实上也确实是,因为平常在学校学习紧张、睡眠不足,回到家我可以睡懒觉、可以不学习。那时候对我来说,回家就是要放松的,学习什么的与家无关。

可能有人会说这挺好,学习和玩乐分开。但是这在后来还是出现了问题,而认识到这其实是问题,大概是近年的事情。小学周末、假期在家放松休息的长期“潜意识”培养,让我高中、大学寒暑假回到家,根本不学习的好吧!寒暑假作业都是临时补的好吧!也没人管的好吧!(这可能也因为…我妈觉得她上班上了一学期,假期需要放松休息…)

扯远了,也就是说,在我的认知里,我可以没日没夜、奋(lei)发(si)图(lei)强(huo)地做一件事,可是那是因为我心里知道,这件事会终(中?)止,而且每次大休(比如升学的间隙假)之后,都会update,都会更新换代、装备升级。可是做科研这件事情没有尽头啊…当然,可以休假,可是我并不想休假的时候还在伸着雷达接收latest paper…啊~不可想象…休假休着看paper有个好idea,还休个屁假啊!回去开搞啊!(ಠ .̫.̫ ಠ)寒假开学回来老板召集不齐的我们开了次组会,中间他说:这寒假还是不能放太长,你们在家坐得住吗?反正我在家都坐不下去啦!觉得再在家坐下去整个课题组都要跨掉了!(就问这种状态可怕不可怕)

况且,我向来也不是有野心的人啊!很小的时候,我妈问我以后要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说:有个大院子,可以看看书,种种花、种种草,喂喂鸡鸭。(现在想想,万一我妈当时是打算问我理想让我好好努力…hiahiahia不敢想不敢想)其实我现在回想当初的答案,根本就没有构想人际关系,或许我感情冷漠、自私自利是有历史渊源的。而现在,我想过的生活也无非是顾自己温饱、给父母宽裕;有时间读书,有时间生活,最好也可以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有所贡献。(最好所加,算是野心的标志了)

说了这么多,想想如果毕业去做个中学教师,也是蛮好,可是心里总有淡淡的不甘。不是不甘平凡,而是不甘,自己所学的武功无处施展、无处传授。

唉,自我实现和不甘心以及懒的本性,仍需斗上一斗,才可略见分晓。这期间我要做的就是,好好科研!毕竟我脑抽,说不定研三毕业的时候又觉得还是要接着读比较好。为了这种变数(我特么竟然已经沦落到觉得要读博才是变数了? … 不想继续这句话了!)

反正就是好好科研!嗯!多学习,多练功,多发paper!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第一问:路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