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总是做那个群体中的个体

人在孤独的时候,总是更清醒和理性一点。对于个体而言,自我怀疑的概率远高于对群体判断的怀疑。

比如你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明显的笔误,此时你很坚定笔者的数据或是信息源有些问题,然而你看到结尾时,发现6000多人点了赞,300多人对文章进行大加赞赏的评论,你在评论区翻了许久,都没看到你发现的问题,于是你极有可能做出的举动是:1、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不发声了吧。2、忽略掉笔误之处,并和其他人一样也默默地点了赞。

谁能保证这6000人中间没有任何人和你一样发现了问题?谁会承认自己其实是怕被大众的声音所打击或埋没才顺手点了赞?

我们试想这样一个场景,若是第一个评论的人就给出了“作者出现了笔误,并加以修正”的评论呢?大概这条评论被点赞的概率也会数以百计。第一个出头的人总是会带动一部分同样价值观的人,也会带动大部分随波逐流的人。

然而就像上面做出某些行为反馈前的一些思考一样,大家很有可能做出相同的行为,但背后的思考却是五花八门,只是这群人不论怎么对结论及做出同样的结论的人进行猜测,其实都是为了向群体的声音靠拢,从而暂时忽视自己的判断,以免自己成为笑柄或被群体质疑。

之所以人们会选择从众或是沉默,一方面质疑群体的决策可能会使自己陷入险境而无法自救,我们都知道即便你有理有据,也无法被群体中的个体的站队行为及先入为主所重新审视。

另一方面事态的发展确实与自己的关系不大,就算你原本只是想善意得提醒一下笔者,此时你可能更希望让自己与这件事不要发生关联,毕竟这种时局不适合你再发声,当然善意很有可能被众人解读成恶意。

然而最终让人安心的不是你找到自身行为的合理性了,而是通过揣测群体中个体的意图,找到了一些“辩护”的理由来支撑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

个人的行为会随着大众的平均认知水平去做调整,从而做出看似合理的反馈,有时候确实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并把自己放在群体中去任由别人的判断来影响自己的思考。

然而群体力量的庞大有时候甚至会颠倒黑白。

我们渴望在孤独的时刻能重新唤回一些思考力及判断力,因为在群体中我们不得不消耗一些所谓的本能和精力将自己倾倒在群体的力量中,生存的法则就是不与世界为敌,为了不让自己的判断脱离本质,我们必须在孤独中找回元气,否则我们可能连这份思想都守不住。

我们会发现身边总有些人是无法适应群体活动的,也有些人一到了群体中就无法阐释自己的观点从而被人认定“内向”或是不合群等等,此时群体中的个体也许为了向群体的力量倾斜,很容易与他人的观点一致,认为某些个体确实是不合群。

然而当群体解散,各自为伍享受孤独时刻的时候,人们却并非会和群体中的自己保持一致,这就是群体的力量使人失去的判断力的结果。

有些描述恰恰符合群体中的个体的一些心境,比如有些人面对很多场合说出的话总有一些是言不由衷的;在一场会议中一个提议思考再三也还是咽了回去,原因是没有人发表观点,所以不得不选择沉默。

我向来都很敬佩能够拥有独立判断力的人,他们大多是享受过独处、且不太会被外界声音所“胁迫”的人。

面对生活也一样,今天人们释放情绪,排解压力的途径众多,但是依靠团体活动来群策群力或暂时回避问题的方式仍是最受喜爱的方式之一,但是它也是最不解决问题的方式,失去判断力的群体如何给人提供既合理、智慧又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呢?

针对众说纷纭、群策群力的场景,别说判断了,人一多很可能最后都搞不清楚聊天的主题是什么了;若是靠暂时回避问题来投入到一场团体活动中,那么问题依旧在,但是时间却荒废在这场活动上了。

群体活动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能为创造独处空间的机会也一定不要轻易放过。因为发展个体的力量是必然的,就算它再弱小,再不足以改变什么,但至少你还拥有自己的声音,不至于当你作为个体出现的时候,依然无法做自己。

没有强大的个体,便不会有从众的群体。不论善恶,不可否认的是:个体的力量依旧在群体中蔓延着,不论何时何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能总是做那个群体中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