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埠繁华今犹在


"洋港陲亭古渡头,往来是有客商舟”。清代诗人吴楷这句诗里说的,是一个叫作游埠的地方。

游埠,这个位于兰溪市西南部的千年古埠,历来是浙赣闽皖交界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商埠重镇。游埠古镇,也因此与桐乡乌镇、湖州南浔、义乌佛堂并称“浙江四大千年古镇”。

循着老茶客烧饼油条一杯茶的聊天声,走进深秋的游埠。看看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地方,如何重现曾经的盛景。

古镇遗存下来的大致格局是,郎六里古街、郎家路横贯东西,游埠溪、中山街、解放街纵列南北,形成二横、三纵的“世”字形格局,游埠溪呈“L”形转向东南汇入衢江,河边有古码头10多座。

呈十字或丁字相交的小街巷尚有多条,小巷深处,还分布着不少古民居、宗祠等建筑,白墙灰瓦,连绵成片,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传统风貌与历史格局。

游埠建镇早在东晋兰溪建县以前,且因其为龙游县下游的商埠而得名。唐初时,游埠就建有码头,有“钱江上游第一埠”之誉。到明清时代,镇上店铺林立,酒肆遍地,商贾云集,成为了衢江下游繁华兴盛的一大商埠。

行走于游埠溪边的青石板上,古桥、石阶、花灯、牌坊……保存良好的文物古迹,仿佛诉说着游埠的年纪。

不同于一些古镇的静谧,一大清早,游埠的街上已经人来人往,不时传来阵阵乡音。循着声音拐过巷口,只见一条老街,两侧都是茶馆。众多上了年纪的茶客坐在屋檐下,一边喝茶,一边啃着烧饼、油条,一边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甚是热闹。

游埠溪两岸,汇集着酱、酒、染三缸和豆腐、糖、油、炒、磨五坊。“三缸五坊”的生意,在这里最为兴盛。

游埠古商埠的建筑形式也多样,尤其是十字、丁字路口的铺面,随街转折,立面丰富,斗拱、栏杆、柱础、马头墙等都显示出丰富性与传统性。许多商号如协通大当铺、祝裕隆棉布号等,规模之大、建筑之精、保存之完好,实为罕见。

游埠过去商户云集,来往客人很多,经常天不亮就拉着货来到古镇交易。久而久之,茶馆就成了游埠早晨最热闹的地方。千百年过去了,尽管古埠的交通优势不再,这个习惯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几张老木头门板拆下来一铺,搭好桌子,再拉上几张板凳,煮起开水,茶馆就开业了。老茶客们每天按惯例喝早茶、泡茶馆,也不嫌环境简陋,有的干脆坐在屋檐下的一排石墩上,悠闲自在地饮茶。他们或独自品茗,或叙谈农事、家事,或听听东村西村的新闻。氤氲的水汽中,一杯清茶,一副烧饼夹油条,就是老茶客一个上午的“配料”。

游埠还保存着一条‘活着’的手工业老街。古老的手工艺者,散步各个角落,让你眼前一亮的打铁、篾编、手工木秤。一刀一刻,像时间的打磨一般,在这个古镇镌刻。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打铁铺也称“铁匠炉”。屋子正中放个大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炉膛内火苗直窜。那风箱会在平缓均称的节奏中加速,强力的节拍中充满希望。那灶中的火苗,一起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

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

竹编匠人,一根毛竹,在他手里,变成一丝丝绕指柔,看似简单的竹编技艺,凝聚了匠人的智慧与汗水。

或许是早已习惯了游客们的打量。面对镜头的打扰,老人专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老街的理发店,店里的一张理发椅已有百年历史,曾被选为多家电视剧拍摄地。

土布又称“家布”、“粗布”、“老布”,采用全棉织造而成,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手工编织的草鞋,让人想起当年红军爬雪山,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到当年的草鞋拿出来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要让生活在现在这么个安泰富足的社会里懂得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生活。

沿着游埠溪,建于明清时期的“太平桥”、“永安桥”、“永济桥”、“永福桥”、“潦溪桥”依次排开,姿态各异的五座古桥,总称“五马归槽”,堪称一绝。

古桥仍在,而桥下的游埠溪,已完全不是旧时的模样。

在许多人眼里,游埠古街的现貌,犹如上世纪70年代的街道模样。有人喜欢这份复古,有人感叹它的破败与停滞不前,生活在老街上的人,似乎早已看淡了这矛盾,自顾自悠闲地生活着。因为,生活要继续。

太阳渐高,白鹭纷纷展开翅膀飞离树梢,呈现出一副人鸟和谐的画面。自然原生态的游埠,又恢复了悠闲自在的节奏,等待下一个天亮。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埠繁华今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