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长说,他们家里对孩子做家务这件事,实行“劳务报酬”——每次女儿帮爸爸妈妈洗碗、晾衣服,都会给1元钱。有一次晚饭后,爸爸让女儿去洗碗,女儿跟爸爸撒娇说:“爸爸,1元钱有点少,能不能给我5元钱呢?”孩子的爸爸看女儿讨价还价的小大人样子很可爱,就答应了。孩子妈妈生气了,责备爸爸没有原则,告诉女儿“一分钱也不给!”,结果是,女儿不以为是地说:“不给钱我就不洗。”
这时,孩子爸爸和妈妈才发现,这种以“劳务报酬”来锻炼孩子勤劳、自律、动手能力的初衷,已经变味了。家长问:怎样的奖励方式才合适呢?
物质奖励可取么?
1
首先,长期的“金钱奖励”和“物质奖励”是万万不可取的。金钱奖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暗示,使孩子对做好一件事的本身意义不明确,认为“钱”才是他做事的终端目的。需要奖励驱动的事情,往往是孩子不喜欢做,或者没办法长期坚持的。家长希望帮助孩子接受,或者养成某种好的习惯。但金钱和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变得“金钱至上”,没有形成内驱力的可能性。
例如贴纸奖励、小红花奖励等,同样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把孩子内在“渴望变好”的内在动机,变成了“得到奖励”的外在动机。但这种形式的奖励对部分孩子还是有用的。虽然它也不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最佳选择,但比起来对孩子大吼大叫、打骂、威胁,或者放任不管来说,这种方式还是比较有建设性的。只是这种方法不太适合3岁以下的孩子,孩子至少要到3岁才能明白奖励的意义。而且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很短,一开始孩子对贴纸和小红花感到好玩,参与性也比较积极,但外驱力会逐渐失去作用。
“奖励方法”应该定制化
2
那么什么样的奖励方法更有效呢?首先,家长奖励孩子,一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培养行为习惯,首先要做得是建立规则与程序,以及言传身教等,奖励只能作为辅助,强化孩子的内驱力。
如果孩子已经很享受于某件事,比如玩拼图、运动、读绘本等,就不需要做多余的物质奖励,这个时候口头称赞就可以。
奖励方式大概有三种:
一、社会性奖励
比如赞扬、微笑、关注、拥抱等肢体爱抚;
二、物质奖励
比如玩具、食物、礼物、金钱等;
三、特权奖励
比如去动物园、去和小朋友玩、增加某些权力等。
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在接受奖励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奖励方法。一个方法好与不好,因人而异,同时取决于家长的执行方式。也就是说,尽管我们不提倡金钱和物质奖励,但如果“适时”,它也是合适的。
对于孩子来说,特别需要的是父母的肯定与接纳。我们成年人也是如此,在事业、生活上的成就,父母的认可才是最终的加持。家长给予孩子的关注,看到他们的每一次努力和进步,支持孩子的尝试与突破,诚恳而具体地表扬和鼓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奖励。
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忙于工作,赚得钱多了陪孩子的时间也少了,所以一说到奖励,大家都不自觉地与物质奖励挂钩。很多家长自身便觉得口头表扬轻飘飘的,没分量。这种想法会传递给孩子,其实传递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句表扬”,而是认可和关注。
“物质”在作为惊喜奖励的时候也有效。家长不要总是等孩子出现不良行为需要纠正的时候,才想到用奖励去改变。孩子在某方面的表现一贯很好,家长也要给予及时的奖励。这时以礼物作为惊喜奖励,就不存在外部驱动的问题,反而可以有效地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增强孩子的内在驱动。比如孩子心仪已久的玩具,出行…都是不错的选择。
“奖励”要有关联性
3
奖励要与孩子的行为有关联性,不要“太规律”。比如,如果孩子不肯配合穿衣服,妈妈说:“你乖乖穿衣服,这个周末妈妈就带你去动物园玩。”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结就太弱。
这时妈妈说:“你乖乖穿衣服,我们就有更多时间,可以在楼下玩10分钟。”关联性更强,孩子才更容易明白“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再比如,如果孩子不肯配合睡觉,“早点睡觉,明天奖励一颗糖。”这种奖励就没有逻辑关系,容易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而依赖外界奖励。不妨换成“你快点去洗脸,我们就有更多时间讲睡前故事。”
把奖励和孩子行为的结果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孩子明白家长提出要求背后的原因,而更加理解家长,乐于配合。也可以让孩子直接体会到改变行为的好处,从而更好地完成内化,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
奖励机制要适时退出
4
针对孩子某一行为的奖励,应该是暂时的,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这个奖励也就实现了它的目的,通过外部动机帮助孩子改掉了不良行为,过渡到好行为而形成习惯,最终形成孩子行为的内在动力,外部奖励就该退出舞台了。
奖励的退出要循序渐进,如果是每天/每次奖励,降低到每3天/每3次奖励,逐渐拉长周期,直至变成不规律的正面鼓励,偶尔奖励。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好的行为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奖励”
比如孩子的玩具总是乱丢,家长通过奖励让孩子养成自己整理玩具的习惯。习惯养成后,奖励机制即可退出,并且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这样的习惯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宝贝自己整理好玩具,现在想找什么玩具,一下子就能找到了,是不是很方便?”
“玩具都整理到玩具架上了,地方也变宽敞了,我们邀请几个小朋友来家里玩吧。”
“今天邻居阿姨带小姐姐来家里玩,看到你的玩具这么整齐,阿姨说过几天还要带小姐姐来和你一起玩,向你学习呢!”
这是奖励机制退出后,正面强化孩子好行为的方式。等孩子体会到改变带来的好处,习惯便成自然,孩子也就不再看重外部奖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