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背后的家长是怎样的

        作为老师,我们总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如自私、说谎、课堂捣乱等等,这些问题孩子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负担。于是我们总是想千方设百计地教育这些“问题”孩子,让他们不再有“问题”。透过孩子的“现象”看家长的“本质”,我们就知道了孩子“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

    学生刚升入初中时,第一节课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系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从做什么样的中学生讲到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从“见贤思齐焉”讲到“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讲到要从小做一名遵守校纪校规的好学生开始等等,然后齐读“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发现有的女孩已经悄悄地摘下了耳钉,穿着鞋托的脚收到课桌下。上完课,心里还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的思想课上得不错。想刚上初一的小孩,胆子还小,规矩立好了,应该好管。

    第一周孩子们表现得都很好,一周后的星期一,上课时发现同学小莹没有听课,而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我轻轻走过去。哦,原来小莹正在欣赏自己的指甲,修长的指甲涂着淡淡的粉色,晶莹剔透,上面还有亮晶晶的星。如果她不是学生,我会夸她的指甲很漂亮。我没有当众批评她,只是叫她站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下课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拿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她大声朗读一遍,然后对她她:“‘日常行为规范’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你做到了吗?”她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哪点没做到?”她的一双漂亮的小手一边抠着指甲一边嗫嚅地说“指甲。”“知道,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我期待她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她的头更低了,小声地说:“是妈妈带我去做的,昨天表姐结婚,我做花童。”我无语。孩子原本是好孩子,是没有问题的,是“问题”家长让孩子成了“问题”孩子。我拉过她的手,耐心地告诉她做指甲对身体有害,并且告诉她要做一个有原则的学生,不该做的事,任何人劝导都不能去做。孩子点头答应我回家想办法去除假指甲。孩子回班级后,我拿起手机拨通小莹妈妈的电话......

                              二

    男生小博是一个极其内向的孩子,自我认为小博有自闭的倾向。他从不跟任何同学说话,课堂上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脸上从看不到笑容。而且经常发现他在想其它的事情,没有听我讲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总是有意识地叫他读读课文、回答回答问题,但感觉他读课文都有些吃力。于是我私下里告诉同学下课主动找他聊天,跟他玩。我希望小博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融入到集体中,更希望小博能够开朗一些,能看到他的笑容。

    有一天课间,同学冲进办公室告诉我小博和小泉打起来了,我赶紧跑出去,当我赶到时,他俩已经被同学拉开了。我把他俩带回办公室,转身去了班级,先了解一下情况,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描述打架的经过:小泉推了小博后背一下就跑了,小博转身跑过去追上小泉,抓住小泉的脖领,不容分说对着小泉的胸部就是三拳,把小泉打傻了,愣愣地看着,同学们看到急忙拉架,拽了好半天才拉开......我一边听着同学们的描述,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又高又膀的小博气势汹汹,又瘦又小的小泉吓傻了。“这里一定有误会。”我想。

      我回到办公室,问小博打小泉的原因,小博气呼呼地说:“他打我。”我看向小泉,小泉眼泪汪汪地说:“不是,老师。我看他站在那没意思,就推了他一下,想让他追我,和我一起玩。”我明白小泉的意思了。我拉着小博的手向他解释说:“小泉不是故意打你,他想和你玩,像其他同学一样,你追我,我追你,他想和你做朋友。”小博仍然气呼呼地说:“不是的,他就是故意的。我不想和他交朋友。”“你想和咱班谁交朋友?”想趁机给小博找一个好朋友,或许能改变他。“不想和谁交朋友。”接下来,我耐心的开导小博,为什么要交朋友等等,他虽没有明显的表示,但我能看出他是似懂非懂。我安慰了小泉几句,并告诉他说:“下次,要先跟小博沟通好,要不小博不知道你要干什么,而且你突然推了小博一下,吓了小博一大跳。”经过一番劝导,终于两人握手言和,回班级上课了。

      我坐在办公桌前,先跟小泉的妈妈沟通一下,毕竟小泉挨打了。小泉的妈妈通情达理,说同学之间打打闹闹没事的。对于小博,我要放学回家后跟小博的家长仔细谈谈孩子的事。 

      下班到家,还没等我换下衣服,小博爸爸的电话打过来了,我接起电话:“喂,你好!小博爸爸,我.....”“刘老师,怎么回事?我儿子说,今天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还没等我说完,电话里就传来小博爸爸气呼呼的兴师问罪。我顿时瞠目结舌,是小博打了别人好不好,怎么来了个大逆转?我半天说不出话,缓缓,平复一下情绪,慢慢地详细地把事情的经过讲给小博爸爸,等我说完,小博的爸爸“哦哦”了两声,说了句:“好吧,老师。”

      第二天,几个同学看到我就向我汇报,小博的爸爸给家长打电话向同学调查这件事,问“小博是不是被同学打了?”同学都实事求是地说小博打了小泉。这件事就没有了下文。

      后来,我渐渐发现同学们都有意地躲开小博,不管我怎么劝导,都无济于事,我偷偷调查原因,同学说家长告诉离小博远点。我理解家长的心理,那天如果挨打的是小博,结果会是怎样的呢?看到小博依旧每天孤零零地在那想着自己的心事,我试图跟小博妈妈沟通了几次,结果是涛声依旧。我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心理默念着:如果你的家庭教育不是这样,该有多好啊。

                                三

      今年的疫情,让一部分孩子掉队了。钉钉课堂下课后,查看上课人数,小秦同学又没来上课,已经跟孩子和家长沟通了几次,还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决定中午的时候再跟家长沟通一下,孩子的自律性差,需要家长的监督。拨通电话,接电话的是小秦,我问:“妈妈呢?能把电话给妈妈吗?”“妈妈吃饭呢。老师,有事吗?”“哦,有点事,告诉妈妈方便的时候给我回话。”我开始等待,我以为小秦的妈妈吃完饭会给我回话,左等右等,1个小时过去了,也没等来电话。我不等了,再次拨通了小秦妈妈的电话,“小秦妈妈吗?”“是的,老师,有事吗?”我心里暗暗想:当然有事,要不能一遍遍打电话吗。心里虽说有怨,但正事还是要办的。再一次耐心地跟小秦妈妈讲关于小秦不上课的问题:线上课不上,课程落下了,知识脱节了,跟孩子好好沟通一下,上好线上课等等。小秦的妈妈无奈地说:“我都跟他说过了,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打工。我这一天上班这么累,回到家也不愿管他。我说的话,他也不听......”我终于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放弃自己,因为妈妈已经放弃了孩子。

      分析一个个“问题”孩子,发现这些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要想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身上的“问题”。要想教育好学生,先把家长搞定。于是我买家庭教育的书籍来读,透过孩子的“问题”,看家庭教育的缺失,寻找病根,然后再跟家长沟通,转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收到很好的效果。有时我在想,如果有所“家长学校”就好了,让家长定期参加培训学习。那样的话,我相信“问题”孩子一定会少很多。因为绝大多数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孩子背后的家长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