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末、季末,就是我们YH人最忙的时刻。因为疫情的缘故,改为线上方式。今天已经开了两个视频会,晚上还有两个会议要开。现场会的减少,能够节省许多资源。希望以后这样的方式可以多一些。
昨天,把专业考核办法找出来,测算季末考核排名。五大项、若干分项指标,还有标差计分法、上浮系数,中午匆匆吃了几口饭,继续测算。
最终成型的是一张特长表格,看着预测出来的结果,以及分析带给我们下一步的指导方向,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让我又想起学习数学的那些时光。
我妈理科很差,听大舅说,她是靠背题应对考试的,一旦考试时数字改变一个,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哈哈!而我爸曾经是高中数学老师,我上初中时,家里有三个大哥大手提电话,他自己翻阅英文说明书,边翻译边捣鼓,把电话机拆开又重装,重装后的电话,带给家里人太多的便利,不可言说。他除了在我刚开始学习三角形时,曾手把手地教我怎么画锐角、钝角和直角三角形外,从未给过我其他方面的数学启蒙。但我自幼仍喜爱数学,还曾拿到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
我最喜欢几何,喜欢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辅助线来解题、验证。解题成功后,有着莫大的喜悦。
后来,我以全县第7的成绩考入了县一高的小班。
高中的日子,紧张而刻板,直到高考前,遇到自己的初恋男孩。那时候的孩子们啊,稚嫩、单纯。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为了高考又“默契”地变成了陌生人,即使在一个教室里,抬头不见低头见,也从未有过言语上的交集。
结果可想而知,高考的成绩没有发挥理想。我未如愿到自己心仪的北京某重点大学,却被调剂至第三志愿---HN大学,连院系也是负责调剂的老师们安排的———数学院。
不是心仪的大学,却是喜欢的专业。身边的同学们,藏龙卧虎,全部都是第三志愿或只填了第一志愿,但因种种原因未被录取的。
因为学理,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依旧紧张而充实,完全没有放松和懈怠。
大一暑期,我选择去了兰考某贫困村子义务支教。
大二暑期,协助高数老师办理考研辅导班。
大三暑期,在校备研。用艾宾浩斯记忆法,14天的早读,熟记了5500个考研单词。
大四暑期,与室友一起到餐馆打工……和加菲、小浣熊、小白她们度过了一个轻松、美好的毕业季。
分别那天,加菲和老乡约了同一辆车回家,看着她坐上车那刻,我哭了,她的眼眶也红了……
直到今天,每次想起当时在2号宿舍楼下的那幕,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那句“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理科思维,带给自己很多好处。比如:做事注重逻辑性、凡事喜欢刨根究底,认真、专注、执着。
但因为思维方式简单和直接,喜好分明,又会给人留下刻板和偏执的印象。
虽然,十年的工作阅历也磨掉和改变了些许,但还是庆幸自己依然保留有一份属于数学人的特质。
就像渡边淳一在《钝感力》里提到的,现代化社会里的我们,更需要保有一份“迟钝”的力量。
比如,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比如,坦然面对流言蜚语;比如,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比如,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疫情慢慢解除了,又开始怀念以往带娃们出去high的美好日子。附两张19年假期去三亚玩的照片,住的艾迪逊酒店,位于亚特兰蒂斯酒店和免税店之间,酒店里面有很大的私人沙滩,没有其他酒店海边那么多的人,海水干净、沙质细腻。除了五百多一位的自助餐觉得略贵以外,其余都特别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