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就是当你忘记一切所学到的东西之后,所剩下的就是教育。
如果你以后能够面临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能够自己独立的去思考、去分析、去客观理解不同的观点,去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你这个博士就是你可以终身拥有的终身使用的,而且不仅仅是使用在你的这个领域。——摘自李开复《美国留学给我的十大礼物》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是我跟随我学习领导力的一个小学员泥泥同学的经验分享,她找到我的时候,正在为SAT的考试和申请文书的撰写而发愁。
在考试方面,她始终没有考出最理想的高分,申请最理想的藤校康奈尔风险很大,但是她不愿妥协,父母非常着急找到了我;而在文书方面,她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但是影响力却不够大,也不清楚如何清楚简明的在文书中表现自己的领导力。
通过深入的沟通,我发现了这个孩子身上的特点非常突出,典型的双刃剑,用好了完全能转变成让人印象深刻领导力,用不好可能会给人固执与偏激的印象,需要有策略的加以引导和提炼。
比如她的理想化,非常坚持原则,在中国同学都通过刷真题直接获取高分(其实这是美国考试方反对的,中国学生会通过记忆把考题分享讨论,很多考生就能够拿到原题)的情况下,她认为这是投机,坚决不参与,期待通过实力考出高分来。
我高度肯定了她的原则性,也理解她的坚持,不过也和她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如何能够更策略的完成目标,让她能够更为全面的看待复杂的问题(体现思维的深度与成熟度),同时在文书中把自己的理想化的一面充分彰显出来(比如为中国女性权利提升而努力等),一个女性领导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又比如她性格中的强势一面,在同学和家人看来有点自我,不懂妥协。但其实是因为她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都很高,也确实能够出成绩。我就引导她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和同学描述愿景,如何通过激励和信任给他人赋能,她执行力很强,不仅能够组织非常高效的家庭会议,也能带领英语能力一般的同学做演讲和发表,真正的体验了如何提高影响力和领导力的具体细节。
她把这些真实的故事写进了文书,呈现了一个真实有力量的未来女性领导者的形象,也打动了美国名校的招生官,拿到了理想的offer。
而对于择校,通过深入的探讨,她也能更客观全面的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最后选择了和自己更为匹配的卡内基梅隆,从而为自己的美本申请生涯划上了一个阶段性句号。
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仍然挑战重重,但我知道只要她具备了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应对的抗挫能力,所有的挑战最后都会变成她的财富。这个才是去海外名校求学的最大价值所在。
正如我在我的留学经验分享文章中的那段总结,终有一天,你所有的经历会把你导到一条路上,在那里,你所有的经历与能力都能串联起来,撑起你真正想构建的未来蓝图!(走出体制求学海外:35岁高龄名校MBA经历给我的最大礼物)
愿我们都能有这份追梦的勇气!
我的留学故事:如何做好留学申请的科学规划?
文/泥泥
终于考完了2019年最后一门AP考试宏观经济,也代表着我之某人高中生涯所有足以给我动力和压力的考试的结束,应陈老师的邀请,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美国名校申请之路,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助益。
我最喜欢的侦探小说家阿婆(阿加莎)有一本书叫《漫漫长夜》,我相当喜欢。她以凶手第一人称(哎呀,一不小心就大剧透了)的角度描述了一个男子预谋骗得富豪女真心并杀害她以获取巨额遗产和情人共享不义之财的故事。一开始,男子和富豪女从相遇到定情,最终妻子死亡,读者会以为阿婆转行写爱情故事了;之后剧情急转直下,男子与情人会面,揭露男子和富豪女的相遇、她的死亡都是被精心设计好的。
直到最后,读者才知道自己被阿婆戏弄了,不得不赞叹整个闭环故事和前文颇有趣味的细小暗示。所以,这句话贯穿始终:“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人们不能区分整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一切起始于男人和富豪女的相遇?还是起始于男人和情妇的精心安排?还是起始于男人在监狱里写下自己的故事?
这就像是现在的我,分不清此时到底是结束还是开始。无论如何,此时的我确实是没有标化追着打我、GPA催我的命、大学还没定下时提心吊胆式的压力,所以现在,5月份了,我想打开我的QQ音乐The Theory of Everything的电影原声带歌单,把注意放在我自己、我的过去、我的情绪上,认认真真的回忆一下,搜寻一些值得思考的体验。请忽略这篇文章对我来说已经非常标题党的标题了,它并不准确。
【申请之前】我9年级中考前一个月被爸妈劝降到念国际部。直到高一结束,我才算是摸清了美本留学的基本“套路”;当然,那个时候是我摸清了,我爸妈开始摸清的时间还要再晚一点,具体现在有木有摸清还是个谜。所以基本上,初中升高一的暑假俩月,我只知道,一我要去国际部、未来要留学,二得英语好,所以要完成国际部老师推荐要做的事:提前学习新概念英语、背新东方托福词汇15个list、看英文小说The Giver、看一些美剧(我觉得这个没什么用所以我没看)。于是我兴高采烈带着我爸顶着烈阳,去书店买了全套新概念教材,准备尝试一下自学挑战;在暑假结束前背了10个list托福单词;10天紧赶慢赶总算把The Giver看完了,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单词翻译。
从小学习英语、英语成绩一直不错的我,当时第一次接触背单词,完全是一遍一遍抄单词、念单词、背拼写走过来的。父母英语也一直处于退化状态,完全帮不上忙,所以我应该和大部分正在看这篇文章的留学小白基础相似。高一一直跟着学校走:struggle for GPA、struggle for TOEFL、struggle for SAT II(为各种考试备战)主旋律基本上是考标化、发展自己的课余爱好(机器人、小提琴、科技创新、读书、CTB)和搜索留学信息(来源于知乎、panopath、各大留学机构往年申请成果、微信公众号、学长学姐血泪经验、各大学官网和国外学生论坛,各种对比辨别真假等等)。
高一6月24日考完托福以后我才知道,接下来要考的是SAT,于是立刻开始看Official Guide。好傻,我当时一个字一个字看,以为跟理科一样看教材就可以学会SAT大法,但发现看完了以后也没有什么用。然后我意识到,学校在信息整合和传达方面是有问题的,它并没有在高一的时候就告诉学生3年学习的具体规划,以致于我在高二第一学期以前都很被动,甚至连要考SAT都不知道。
我的生活我做主。
于是我开始大量搜索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也开始养成了焦虑式“什么都得提前一点”的急性子,开始对高二和高三做整体规划。我的提醒是:学会搜集信息、学会利用手边的网络资源;对高中三年做整体规划,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现有教育资源,做最合理的留学打算;学会思考事情的逻辑性、辨别事物的真假。
【申请之时】简单来说,美国大学申请需要准备三方面主要材料:GPA和标化成绩、活动、文书(推荐信、面试等属于次要信息)。高二5月份,我开始正式构思主文书,看了4本文书选集,发现了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通过对比藤校大佬和普通还行名校学生的文章,我发现藤校大佬更多地拥有一种to see beyond的能力,即跳出事件本身宏观地思考事件反映的现象和带来的启发。
比如,我钟爱的一篇普林斯顿文章,一个小男孩描述了他久久不能忘怀的童年里失手杀死了一只幼鸟的故事。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下去?你会如何立意?我相信大部分人会和我一样,会觉得故事本身很独特,因为很少有人会失手杀死一只鸟,然后会惯性地觉得,作者回忆自己干过的“坏事”是想表达自己的痛苦、后悔,着重强调自己如何弥补以凸显自己。
出乎意料,作者并没有这样讲述。他只是思考,如果当时有旁观者立刻指责他,他也许会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受到足够的惩罚,而不会那么难过;而独自一人时,对于整件事判断的责任完全落在了他自己头上。之后,他引申道:“就像是别人了解我的短板并不代表我自己真正了解,别人命令我改变也不如自己反省、自发改变更有力量。”作者对于道德审判、内在动力的见解,确实反映出他思考的高度和深度。所以说文书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思维模式。
从高一到高三,一路三年,我踏踏实实做了不少活动,也水了一些。科技、人文、体育、音乐,多多少少自己都有涉及。慢慢探索,从中也一步一步找到了自己平衡活动和课业的节奏感。
高二那年,是我做活动的高峰,我每周投入活动的时间大约有3小时敬之伴读会+5小时机器人(有时周末两天比赛可能会从早训练到晚23点)+2小时专业研究+2小时其他活动,更何况同时我还要学习SAT和6门AP。每当我收到学弟学妹告诉我要学习没时间来做活动之类的留言,我就笑笑。找节奏感的过程里,不断调整时间安排、挑战新领域、改进旧方法,确实让我的做事效率上升了不少。
活动里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就是敬之伴读会,我创办的促进社区亲子阅读的工作坊。暑假某一天的早晨,我们学校的宋老师,在波士顿郊区小旅馆餐厅里,跟我聊到了读书。她说看到我爱读书的样子很感动,觉得我能做一个课外活动介绍更多人读书。回国以后我就开始构想,在小区院子里摆几张桌子、几个凳子,带着小区孩子们看书。说干就干,立刻联系了物业,回复说一张桌子几百块钱一天,我说我们是公益的,回复说那也不行。后来,我就联系社区、街道,终于笔架山街道活动中心的钟叔叔愿意给我免费场地。之后,钟叔叔也乐意把他的书法工作室借给我用。我非常感谢他,没有他就没有敬之伴读会的继续。
高三以后,我联系合肥图书馆、联系学校所在的学林轩社区书记、联系学校团委,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也渐渐培养了更多的学弟学妹加入我的事业,致力于让更多孩子爱上阅读。其实我觉得活动本身的创意含量并不高,也许很多人都有过跟我一样的想法。但想法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被实现。我喜欢这个充满行动力的我,要保持下去哦。
我想说说成绩,可是成绩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各大微信爆款留学鸡汤千篇一律的说辞、反复出现的数字,拼命考试吧!我不愿过多提及考试的另一个原因是,我的SAT成绩并不是很高,被拖了很大一个后腿,也影响了我最终的申请决定。
我个人比较理想主义,因为喜欢学习新知识的感觉才学习,相信考试成绩是享受学习之后带来的副产品。当我考SAT遇到瓶颈时,陈老师告诉我考试是考试,一定要用考试的方法去应对它。我很冲突,我希望自己的学习行为附有一个纯粹的动机,可是却不得不用所谓“功利”的态度看文章。
即使SAT分数算是我人生里的一个至暗经历,我始终相信自己是富有学习能力的,并且我的综合能力来源于其他许许多多方面,而学习对我来说逐渐成为了一个更加广泛包罗的含义。这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但当我们期待的圣殿非要定下一个标准来区分出所谓优等生和差生时,我们就要遵守游戏规则。
选校也是申请的重要一环。申请季里身边的战友们,有及时中标的,也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坚强本强。我的顾问张禹老师经验丰富,结合我的兴趣偏好,为我制定了中肯的选校方案。首要ED(早决定)目标,一是康奈尔,二是卡梅。最后,因没能达到标化线,在陈老师的引导和支持下,保守选择了卡梅。
不后悔,因为卡梅和我实力相当,学生团体很nerd,学术和地理环境都令我满意,ED中标后我的压力也小了许多,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咯~我也见过不差钱的小伙伴在max20的common app申请列表里一个不落地列上了所有的藤校+MIT+CalTech,最终这种纯粹撞运气的申请策略可预测地失败了。
这更加证实了,不否认申请里包含运气因素,但自身实力才是主要决定因素,而合理利用资源、分析自己找到匹配的学校才是关键。毕竟,谁都想吃天鹅肉,但谁是癞蛤蟆、谁是真青蛙,招生官还是明眼人的。身边也有高二狂补活动的标化大佬、事情全部丢给中介的小白,当然更多的是凭实力一步一步终于考上自己心仪学校的圆梦快乐小孩(我感觉可以再出一个“北美留学申请学生图鉴”),而他们的实力也完全能与学校相匹配。
再说几件小事。比失眠更烦的,就是你没考好你爸妈却比你更着急。所以,从孩子的角度我想对父母们说,放心,相信你的孩子,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会走;同时,我还想对老师们说,孩子和家长都够糟心的了,老师们一定要满怀坚定的信念,冷静而全面地掌握申请留学的走向,发挥你们专业知识的长项。
核心窍门:把握ED(早决定)更高的申请率,做好功课,有策略地申请;ED没中的小伙伴也别着急,RD(常规申请)才是留学申请的主战场。
最后祝愿所有为梦想认真努力的朋友能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