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的“学”字如何体现?

                                                            |爱马丁

一直以来,我都想好好编写一本导学案。为此,也摸索了好几年,总觉得自己对导学案的使用对象和使用目的的定位不是很准确



为什么这么困惑呢?

先说说使用的对象:本来该是学生为第一使用人。

但因为我们这个学科的年轻教师们一上岗就是教授毕业班课程,教学时间紧,要求出教学成绩也快,所以青年教师们的工作压力一直都是很大的。为了让年轻教师能快速上手教学,不要在过河的时候,摸不着石头,被河里的青苔摔个鼻青脸肿,抱团发展,让我们这个学科成绩整体在年级上不落下风,(太功利,太功利了哈(*゚ェ゚*)),所以导学案的框架搭起来后一看,变成了让年轻教师知道怎么教,简而言之就是“我要做什么”的这么一本实践方案了。其实这真不叫导学案,成了导教案。但又要照顾到让学生有题可以练习,巩固和反馈,所以变得两不像,且内容繁多。

这样看来,这四年不断微调的这本导学案的目的也有些不单一:规范新教师的课堂流程的同时,也引导陪伴了学生的成长。



其结果就是:使用对象不专一,使用效果针对性不强!

今年暑假,我们学科的校本导学案进行了大改动,正真开始以学生“学”为主导(因为老师们都基本成熟了(^ρ^)/,设计时明确了要让学生知道:

1.我要去哪里(学习目标),

2.从哪里出发(教学起点,包括旧知再现,实验情景等形式),

3.借用什么载体,从何处获得支持(新知识呈现的形式),

4.怎么去学习认知(学习方式,方法归纳),

5.何以知道自己已经学到那里(学习结果评价,包括实验探究操作,练习题目,设计题目等形式),

6.是否明白自己是如何学会的(学后反思)

这六个环节去体现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一个教育课程片段。



这样的设计过程,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专业实践改善过程,希望在这样的不断改善中,能提升我们教学方案文本的专业性,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意识。

明确地认识到:为学生服务的同时,也是自己专业成长的最好时机。

让导学案成为学生何以学会,何以明白的“学案”,而不是让教师“报告”自己要做什么事的“教案”。

学生正在讨论他们的化学作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导学案的“学”字如何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