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重建与自然的连接

“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多么孤单,

整个世界任你想象翱翔,

像大雁般朝你呼唤,

声声叫人心动——

一再宣告

你在万物之家的地位。”

——奥利弗(Oliver,M.),《大雁》

(余巍译,杨秀玲校)

与夏令营同期,我在读一本书《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作者是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书的第四章《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开篇引用了《大雁》这首诗的上面一段,让我深受感动。文中提出,在我们的时代,“自然被认为是有关系的、生态的和相互依赖的。现实是由事件和关系构成的,而不是由分开的物质或分开的粒子所组成的”。基于此,提出把自然看成是“历史性的相互依赖的生物共同体”。想到我们的环保教育活动,学生从最初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观看视频图片获得“对自然知识的了解”到现在深入自然通过感官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学习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作为自然中的一份子去体验、感受、思考到有所行动。我非常认同书中所提到的“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我们才能理解现实。”我们的自然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这样的机会:树叶拼图自然游戏、自然名牌制作、自然观察、黑脸琵鹭迁徙游戏,还有科普游园之夜的植物压花艺术创作、夜观自然,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与自然重新建立连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感受,对自然的认识不再是冷冰冰的知道,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儿的理解与关注。

我还同时温习了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的《与孩子共享自然》这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在书中的第六章开篇,约瑟夫提到了儿时的一次难忘的经历,在一个寒冷的、白露茫茫的早晨,在沼泽地边玩耍,被空中一阵“喀呵”吸引,抬头在雾中搜寻,看到一群雪白的珍珠般的天鹅在头顶几米高的地方伴随着浓雾突然的“裂开”出现,然后又消失。那渐渐远去的声音仿佛是在说:“跟我们走吧,跟我们走吧。”长大了的约瑟夫真的曾经追随它们并与之同处。

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动物,约瑟夫认为,是因为动物有种自然、纯真的特质,它们不时提醒我们:世界上所有的生命——包括人在内,都有权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为何我读到奥利弗的《大雁》时为何感动不已,我仿佛看见了一群大雁在我眼前,声声呼唤,让我也起了“随之而去”的念头。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这一届夏令营,“自然教育课堂”应当是受到争议和质疑最多的项目,也是最让老师们心里没底的项目。我们小组顶住了各方压力,凭着一腔热忱和对自然教育的喜爱,不断讨论、修正、演练、完善。我记得我开始的时候在心里还有过小小的抱怨,因为意见太多、没有头绪;我记得当我因为考车牌请假不在学校,大伙自己演练并商定好了自然观察的场地安排,分好了物资;我记得第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我们小组马上碰头召开了小组研讨会,对上课过程中的很多细节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商量和完善……我记得还有好多同事和带队老师给了我们诚恳的意见和建议……

昨天,我们小组的课程就已全部结束,物资也全部盘点归仓。按理说该轻松下来了,可我仍然停不下来,仍然在思考:“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活动能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问题来源于不止一个人对我说:“初中生对你们的LOLO飞行游戏根本不感兴趣,简直太‘low’了!”我无力辩解什么,因为早在演练的时候,同事的女儿,初二年级的小陈同学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我们当时也思考了应对方案。可在执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我们没法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方式。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不LOW,才是我们理想中的课堂?我想,要回到自然教育的初衷上来。我一向认为,自然教育是要让孩子们看到大自然里万事万物的不同——因为不同,所以美好。那么,为什么不我们不能够接受人与人的兴趣会有所不同,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会有所不同,每个老师的带领方式会有所不同?

就在今天晚上,当我将所有的夏令营总结翻看完一遍,看到孩子们笔头流露出来的欣喜、感动、不舍,看到他们对自然游戏这种学习方式的喜爱……我的心忽然轻松了好多。忽然间很鄙视自己,原来我还是那么看重来自“别人”的评价。不过,学生的总结和所谓“别人的评价”又不同哦,他们可是当事人。

借用华德福教师祈祷文里的一句话:

不想,再迷恋成为一个问题解决的专家……

只想,当一个,生命的陪伴者。

作为自然教育工作者,我们愿意陪伴孩子们一起,敞开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努力去帮助和关心其他生命,向大自然这位老师学习,重建与自然的连接,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幸福的“自然”人。

2016.7.31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我们重建与自然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