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的基因》作者:[美]普雷斯顿·埃斯特普

内容简介:

基因时代的长寿达人健康饮食建议,通过饮食调理基因,延长大脑生命力。

我们不能改变基因,但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环境+基因=性状。

关系心智长寿的重要基因:APOE与APP ,保持大脑活力、远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

汇集近百篇心智长寿食谱,助读者轻松实现心智长寿目标。


作者简介:

● 哈佛大学遗传学博士,师从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乔治•丘奇。

● TED演讲人。

● 拥有多项与基因相关的技术发明,如基于转座子选择的DNA芯片数据输出技术、通用DNA蛋白结合芯片技术等。

● 哈佛大学医学院“个人基因组计划”老年医学研究负责人,承担与基因测序相关的研究工作。

● 生命科学领域的连续创业家,与导师乔治•丘奇教授共同创立了奕真生物科技公司,并担任首席科学家。


精彩书评:

壹:

很多反常识的观点:铁元素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的元凶之一(所以女人停经后可以去献血来降低体内铁的水平);碳水化合物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可怕;无需特意补钙;无法消化牛奶的人群反而从牛奶中得益:因为牛奶喂养了肠道中的菌群;同样还有发酵类食品对肠道菌群非常有好处;早饭前可以来个前早餐:肉汤+一勺醋即可;冲绳地区的传统饮食习惯值得学习模仿。 我决定以后少吃点儿红肉。


贰:

这本书还是蛮有用的,对于家中父母有AD的子女推荐看看这本书,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自己怎么在生活中注意改善自己的饮食来预防AD有一定帮助。

AD是无法治疗的疾病,全世界目前也没有什么药物能治疗,得了AD就等于人生走到尽头了,因为AD并不只是记忆问题,而是最终彻底退化行走进食等等都不能了。

AD重在于预防,在于得病前的预防,怎么样延缓疾病的到来。而怎么样预防,平时生活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的预防AD,这是跟治疗一样,全世界都在研究也是目前无法彻底了解的问题。

这本书讲的内容,可以照着做,因为就算没有用,也没有坏处,作者讲的内容都是对健康有益的,介绍的饮食我认为也都是有益的,哪怕假设不能预防AD,也不会对身体有坏处。


叁:

1. 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遗传因素 对人类寿命的影响约占20%~35%,而其余部分则取决于诸如饮食、睡眠、精神刺激、情绪和锻炼等环境因素。

2.你可以将DNA想象为一条长长的、不时中断的信息链,或者是一本由四个字母或化学单位写成的书。这些化学单位也就是构成DNA的碱基,被称为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和T(胸腺嘧啶),它们一个接着一个联结在一起,构成了细长的链状分子——染色体。

人体大约有40万亿个细胞,23对染色体,每个细胞中全部的DNA分子连接起来大约有182厘米长。在这些DNA中,有超过60亿个碱基构成了人类基因组。人体的染色体对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基因——就间隔分布在DNA链中。在DNA链中,没有明显的物理差异可以使我们将一个基因与另一个基因区分开,但基因在DNA中是间隔排布的。这就像英文句子用大写字母和标点符号来标记一句话的开始和结束一样。从外部来看,书的所有页面看起来都是相同的,但是一旦你翻开书,了解到书的行文和页面布局之后,每一章节的开始和结束对你来说就很清楚了。

DNA上的基因排布也是如此,如果放大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表面上看起来无差别的DNA,其上面的基因间隔和排布其实是各不相同的。

3.基因+环境=性状


肆:

我们不能改变基因,但可以改变基因表达而生活得更加健康。本书是哈佛大学遗传学博士埃斯特普针对饮食对神经退行疾病(老年痴呆症等)的影响所做的研究报告,所以这里的长寿不是指生理上的长寿,而是指心智的长寿。作者通过研究心智长寿地区如日本,法国,意大利人们的传统饮食,结合基因生物技术研究,提出铁元素对人们心智寿命的影响以及当下一些错误的主流认知和偏见。书的前2/3部分介绍基因,饮食与长寿的理论及大量的案例论证饮食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对科学推导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查看结论,如:铁元素补充过量正是造成神经性退行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食物可能被过度污名化了;精致碳水化合物并不像宣传中的那样对身体健康有害…等等。书后1/3部分推介了基因时代的长寿食谱,篇幅不多但重点在于实践


伍:

让人眼前一亮的养生书,基因科学家写的,超赞!!!

lifespan,传统的长寿概念,很多人在老年之后认知能力下降,记忆衰退;

mindspan,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活多久,脑子就好用多久;

mindspan elite,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地区特别长寿又不患老年痴呆症的那些百岁老人。

APOE、APP这两个基因跟长寿密切相关。

饮食等外部环境也特别重要:

基因+环境=性状

跟“精准医疗”相似,可以称之为“精准食疗”!

关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应该如何通过饮食适当地摄入,作者的观点掷地有声。

对于肠道微生物的作用,“第二餐效应”这个概念也挺有趣的。

作者是乔治 丘奇的学生,基因科学家,他写的书,靠谱!


陆:

庄子有言:“寿多辱。”此语有偏狭,但若放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境地里,于亲人、于自身的确有所负累。我们不但要“长寿”,还得是“健康长寿”。

    普世的道理,不管放在何处,都很适用。中国前贤有这样的警语,西方现代医学工作者对此也有体悟。 美国哈佛大学遗传学博士普雷斯顿•埃斯特普,长期承担“个人基因组计划”老年医学项目,经常会遇到一些很长寿但心智退化的老人,他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俗称“老年痴呆”)有着直观的体验,“这些经验让我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个健康清明的大脑”。所以,他写了这本书,探讨“基因、饮食与心智长寿”。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向来就有“食疗”的说法。不过,西方文化可能原来更注重享受,不太重视饮食的健康之道,所以作者花了一些工夫,比较研究了几个国家人民的长寿年龄和饮食结构的关系,以此奠定理论的基础。

    日本人的生理寿命和心智寿命都居世界首位,其中冲绳居民又是日本人中寿命最长的。但作者发现,自1995年迄今的20年里,冲绳居民在长寿榜单上的位次不断下滑。据作者分析,冲绳人以前的饮食偏于清淡、自然,在吃饭前还会喝一碗用发酵食物做成的汤,但自从冲绳变成美军基地之后,西方快餐大规模涌入,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健康,证据之一是红肉摄入量数据的变化。美式快餐不利于健康的观点再次验证。

    有个论点让人惊讶:心智长寿达人都会进食更多的精制加工谷物。常见的健康理念一般推崇粗粮。而作者认为,全谷食物存在健康隐患。因为植物进化出来了一些保护谷物不受毒素和抗营养素等侵蚀和消化的物质,包括皂苷、植酸、凝集素和其他毒素,它们大多集中在谷物外层的麸皮、胚芽和外壳中,所以精制加工可以避免这些微量毒素在人体内的积累。

    作者激烈地批评了“铁”元素。“铁”在饮食中向来拥有好名声,尤其对生物氧化和造血功能有很好的功效,中国烹饪提倡用铁锅炒菜。但是,作者说:“铁,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他通过科学研究进一步指出,过量铁元素存在以下恶果:免疫力降低、代谢紊乱、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最新的研究表明,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阿尔茨海默病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致死疾病,而过量的铁元素摄入是造成这些恶疾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者的殷殷寄语体现了他的担忧。美国的大众健康跟他们的饮食结构大有关联,这也是作者作为医学专家着急改变的现实。当然,他并不是完全排斥铁,而是用激进醒目的姿态来提醒公众注意这方面的误区。我认为,过犹不及,望而生畏大可不必。任何一种微量元素的过分摄入,对于人体的系统运转肯定都是不好的。年轻的时候我们需要铁元素来促进生长发育,但在年长的时候,铁元素有可能变得极具伤害性。关键就是掌握好量度,适时检测血清铁蛋白含量,如果上了年纪的老人,就少吃点含铁食物吧。

    我们生活在食品恐慌的时代,很难保证吃到嘴里的东西的真正成分,这是有关食品安全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就我们可以选择的食物种类而言,我的看法是要抱着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去聆听专家的意见。当世界越来越具有一种威胁性的外貌时,生活就成了锻炼、节食、药物、各种精神养生法、心理自我调节以及心理治疗等手段对健康和富足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变幻不定、甚至相互矛盾的营养建议。排除其中可能的利益因素,这不仅跟专家的见识和素养相关,也跟每个人具体的身体状况有关。

    如何避免被嘈杂的信息裹挟呢?很多人都有一种食物焦虑,这从朋友圈每天都能看见大量转播的各种饮食建议就可以看出。纠结于这种营养学的喧嚣,即使吃对了东西,就一定能拥有健康吗?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除了吃,它还关系到心理、文化和社会氛围等多种要素。

    应该吃什么,应该不吃什么?人体本身有一种自我调节,吐故纳新的功能。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不要吃得太多,适可而止,相对较多地吃水果和蔬菜,我想这仍然是最通用的、最好的营养建议


如何获取本电子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寿的基因》作者:[美]普雷斯顿·埃斯特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