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波西米亚狂想曲》有感

“哦,真的有上千次我们都怀疑这部电影拍不下来了。一路各种颠簸,但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啊。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顺畅发展,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会更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乐队的真实历史。我们皇后几乎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历经困难却能让你更强大,这部电影也是如此。”——Brian May


很多人都觉得绝对不可能在大陆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在三月底上映了。沐浴更衣,买票进场。由于之前深受小影厅之害,这次果断选择了IMAX厅。影厅给每个人都赠送了质量非常好的,卷起来超级费劲的海报(图1),还有一张复古音乐会门票(图2),真的是非常用心了。电影最后的二十分钟超高还原的“Live Aid”演唱会把大家都看傻了,音浪把我们牢牢钉在椅子上,当最后字幕开始滚动,影厅的灯开始变亮,这一次,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所有人都呆在座位上,认真聆听着那首“THE SHOW MUST GO ON”,我头皮发麻,眼中含泪,内心痛楚,怎么就结束了呢,我愿意一直听你们唱下去,我不想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我不接受!“IS THIS THE REAL LIFE,IS THIS JUST FANTASY?”


在此之前,我对于摇滚乐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披头士,如果说了解披头士是通过初中英语阅读入门,那么,了解皇后乐队就是通过JOJO入门(其实也好些年了啊)。披头士的影响力真的非常可怕了,他们不仅常常出没在英语课文和阅读中,在我们那个四五线小镇,网络还不发达,大家只能靠电视来了解外界的时代,爸妈单位里的好些叔叔阿姨,我的几位英语老师都是狂热歌迷,天天用磁带给我们放歌,大街上也有不少梳着爆炸头,穿着喇叭裤的潮流人士。


因为并不存在什么“剧透”,所以我在看电影之前,又花了一点时间来了解皇后乐队,包括但不限于乐队成员的长相,各自经历和重要事件,幸好我这么做了。在这个台湾已经宣布同性恋可以合法结婚的时代,大陆公映的电影里居然还不能出现“同性恋”这个字眼,连无害的“AIDS”都被消音了,难怪很多对皇后乐队不了解的观众对这部分剧情看得云里雾里,因为好几处关键的情节和台词都被剪得支离破碎。大家看完之后肯定会和我的小伙伴一样有以下疑问:“玛丽为什么和弗雷迪分手?”“吉姆是谁?和弗雷迪什么关系?为什么最后要去找他?”“弗雷迪得什么病了?为什么会得病?似乎很严重的样子。”“女装MV在哪里?”(I Want to Break Free,我知道看电影的诸位肯定没印象,因为全部被删掉了,MV非常值得一看,请大家不要错过。另外,看完电影之后满脑子的“RADIO GA GA,RADIO GOO GOO”,简直魔性。)


剪刀手这种做法放在这部影片里其实挺讽刺的,现在也不被大众接受甚至会视为污点的同性恋,在那个年代哪里会是能简简单单跨过去的坎。别说在七十年代,就算是在现代,大陆的大部分人对同性恋还是持绝对不接受的态度,他们中不仅有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我们是四个特立独行的人,我们的听众也一样,都是被排挤、找不到归属的人,但我们属于他们。”看电影的时我心潮澎湃,只想打满分,看完之后细细回味起来,这部电影如果当做弗雷迪一个人的传记来看,其实有不少地方的刻画我是有点小失望的。在几个可以煽情,可以深挖人物纠结的内心,展现人物的蜕变和成长的关键节点,居然都没有太多细腻的刻画,尤其是有两场和玛丽有关的戏让我非常在意。


第一场是弗雷迪和玛丽坦白自己的性取向,两人分手。在挚爱的未婚妻玛丽和自己真正的性取向之间必然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内心纠葛,对于自己身同性恋身份应该十分痛苦,最后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向玛丽坦白,电影中,弗雷迪似乎非常轻易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和玛丽分手的那段戏也毫无张力,平平淡淡就过去了。


第二场就是玛丽在雨夜去见沉溺于酒精的弗雷迪,两人经过一番交谈,弗雷迪幡然醒悟,解雇了保罗。这里我都准备好哭了,可是情绪一直酝酿不到位,两位聊了几句玛丽就乘车走了,我挺尴尬的。从记者招待会一直到解雇保罗,雨夜见玛丽是整个故事一个巨大的矛盾爆发点,是情绪释放点,也是展现人物性格变化的重要剧情,应该隐隐有点风暴来临的感觉,所有人都觉得不对劲,但是大家都说不上哪里不对劲(我怀疑乐队成员早就知道他的性取向,以及他和保罗的关系),后来乐队的矛盾爆发,到最后的“拯救生命”演唱会,乐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弗雷迪本人从身份焦虑,性取向焦虑,难以面对自己和家人,到沉溺于性和酒精,再到最后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面对自己的性取向,不断创作出精彩的作品,和家人也达成了和解,这是很大的成长。电影中每一个方面都想照顾到,每一处关键情节都草草带过,导致了好多地方人物情感变化突兀(不仅是因为大陆版的删减,听说最初的版本有三小时?),急匆匆直奔最后二十分钟而去,编剧导演似乎挥舞着荧光棒叫嚣着“没时间了,反正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精彩的在最后,大家快去看啊”。一切的一切,都太顺利了。很多人应该都了解,当热闹的派对散场,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肉体被孤独侵蚀,内心被焦灼吞噬,翻遍电话簿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是多么痛苦。


电影中,有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弗雷迪对队友们说:“我得了艾滋病,我不希望你们从别人那里知道这个消息。”有点莫名的感动,这就是家人啊。这部电影,弗莱迪是无可争议的第一男主,其他人确实是只算出场而已,“电影讲得全都是弗雷迪。是的,我们在里面,但讲述的是弗雷迪的故事,这个目的一直没变。很明显弗雷迪对我们而言太珍贵了。”皇后吉他手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作为本片音乐顾问,两位老人已经须发皆白,却依然对这部电影尽心尽力,也许,他们正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来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弗雷迪这一生的故事,由我们来讲述,而不是以后由一个像丽塔斯基特那样的八卦记者来胡乱撰写。”


最后的最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伦敦的温布利大球场,迎来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唱会。“NOTHING REALLY MATTERS,NOTHING REALLY MATTERS TO ME”。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波西米亚狂想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