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自传》分享(一)

大家好,今天是读书分享的第一天,我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用Visio里的甘特图制定了读书计划,因为此书是关于稻盛和夫先生的个人传记,是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的,因此计划主要是围绕“一天一计划,一书一成长”的目标制定并进行开展,如图所示:

《稻盛和夫自传》阅读计划

小建议:首先,每天的事情都要经历“待办”“在办”及“已办”三个基本状态,大家可以找一张大纸,一分为四,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第一块写自己所有事务,第二块写待办,第三块写在办,第四块写已办,是很不错的管理生活或者作息的方式,或者可以将事情用小便条进行梳理;另外,每天在结束时,看看自己已完成和尚未完成的部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需要逐步调整,以更好的完成接下来的事物,应该怎么做?这都是可以花点小时间就可以完成的;除上述之外,如果是团队工作,花点小时间,告知团队成员,有哪些工作第二天需要完成,做个简单的提示,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一方面,提醒自己,另一方面,有助于团队工作更好的完成。当然,上述所有的内容都是可以借助于一些小小的事务管理软件完成的,也相信大家都在使用。

二是了解了稻盛和夫先生的生平,之前在看《老人与海》的时候,就有感受:故事本身也是在述说作者本人,因此对稻盛和夫先生这样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的身上需要学习哪些光辉点还是得从个人的成长和经历来看,我感觉到先生更多还是以老庄哲学为指导思想的;选这本书的原因在于,我很喜欢稻盛和夫先生以人为本的理念,他的经营理念是:员工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不是完全利他的完全理性人,因此,要让员工能够真心诚意的为企业付出自己的知识或技能,并能认可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文化氛围,至少应该是以服务员工为核心,来服务顾客。因此,很多企业都会有“激励-保健”的双因素考核机制,来帮助员工的成长,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本书由稻盛和夫先生自己撰写,河南科技大学杨超老师翻译。借用百度百科的资料先为先生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第二电信(原名DDI,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两大事业皆以惊人的力道成长。 稻盛和夫的释义是涵盖了生活态度、哲学、思想、伦理观等因素人格。痛惜战后的日本以选择聪明才辩型的人做领导为潮流,忽略了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导致政界、商界丑闻频发。他建议领导者的选拔标准是德要高于才,也就是居人上者,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他指出热爱是点燃工作激情的火把。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会产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积极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于所做事的人。

代表作品:《活法》《干法》《阿米巴经营》等。(这也是我后期想继续读下去的几本书)

而我选择的这本《稻盛和夫自传》是稻盛和夫先生亲笔撰写的唯一传记。从书的目录中就可以看到,它主要讲了稻盛和夫先生深情追忆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从不懂世事的少年,到开启职场奋斗的大门,并在饱经酸甜苦辣之后,如何与身边亲人、朋友、同事等一起伴企业共成长的故事。读他,就是为了给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成长带去些许帮助,正如读曾国藩可以体会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格局;读林徽因,李清照能够感受其内心那份独立和高洁;读董卿,读杨澜,读柴静等,又能望向他们坚定守住内心那份真的高贵等。人生的成长本身是全景式拍摄,看到别人会看到自己的点点,但终究不能拍的完整,也正是因为这样,造就了这个世界不完美的我,让我有机会向这些大家学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启感悟先生奋斗史的人生历程吧。

三是完成了绪论及前两个故事的阅读。首先在绪论中,有这样一句翻译,我很是喜欢:人生就是如此波澜壮阔,永远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也有点小建议,虽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越努力,越幸运;越思考,越明白。我相信是没有错的,与此同时,要保证高效的时间运用,罗胖说的一万小时定律,该辩证的去看,不是简单的时间积累就可以,比如:看了一万小时的电影,难道就可以成为导演?就可以成为电影全能手?答案应该是未必。但是如果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分析了镜头的推拉摇移跟甩技巧,同时感受每一类型电影导演的拍摄风格和欣赏风格,也许并没有看上一万小时的电影,但是在电影这个事情本身上的花费的时间远大于一万小时,收获到了很大的隐形而非外显的一万小时的价值,那才是我们最想要的吧。因此,我想,做什么事,都应该是准备好了再出发,出发时莫忘灵活处理速度和旅游路线,酣畅淋漓之际,多点思考,未尝不可。

《三小时哭神》中,充分的表达了先生的童年因为兄弟姐妹很多,父母又很忙,自己难以被很好的照料,所以会哭闹,其实文字翻译的有点硬,我个人觉得先生在表达这一段过往的时候,应该是很心酸的,孩子本身对大人是很期待的,还迫切想成为大人,进而想无所不能,应该是天性。但是,笔锋突转,先生问:我到底像谁呢?像爸爸可以坚韧,像妈妈可以乐观,哭不能解决问题,先生最终说自己还是像麻麻乐观积极。这儿写的其实很不错,因为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小心思,从一出生,大家就在关注:宝宝像谁呢?虽说生女像姑姑,生儿像舅舅,但是我们还是在说像麻麻还是像爸比。这表明,先生已经开始以自我的状态思考: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正式开启了人生旅途成熟的起点。

《孩子王的成长》有三件大事我印象很深,一是上学的难受,可谓演员的泪水——真多,这也是一个过程,家里有小孩或者带过亲戚的小孩,大家应该都有体会,儿童时期的他们对大人备受依赖,不能够承受长时间离开父母身边的状态,很正常,但随着和班里的伙伴逐渐熟悉,这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同龄人在一块,反而花样翻新,有更多的乐趣可收获;二是日本小孩都要学剑术,这时候,小和夫就已经开始懂得了些分兵布阵的内容,再加上内心深处有着如何掌控集团的梦想,很快成为孩子王。也因此,做了接下来的一件事,也就是第三件事情。三是偷柿子,凭借自己的运筹帷幄,竟率领虾兵蟹将,将他人的柿子园弄得面目全非,大家都有经历吧?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偷玩的经历,有时冒着被狗咬的风险,上树摘果,人小,以致不敢下来,困在树上老半天;有时趴在地里吃草莓,以为草莓树可以掩护我,结果被人从后边提起来,就差在半空中打转;有时还趴在西瓜地里敲西瓜吃,不识生熟,还吃了生瓜等。。。之前还有小伙伴说,在学校小卖铺偷弹珠,可谓顺手牵珠也。。。总之,那时的我们认为啥事都是大事,反而谨小慎微,做着最真的事;然而,今天的我们,认为啥事都是小事,反而甚是佛系,做着隐藏本我的事,当然只是沉默的大多数而已。


上述就是这几天自拿起这本书,开启阅读后的一点感想,分享与大家!期待我们在这样一个群里,共同成长,让力量汇聚,让思想碰撞。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因为是传记,完全取决于作者和翻译者的认识和状态。因此,尽信书不如无书,辩证的去看它,批判的去认识它,同时结合自身有点想法,也是我接下来想做的,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稻盛和夫自传》分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