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是怎么失控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在这艘船上!”

詹姆斯·卡梅隆狠狠地把一本插画集拍到了福斯影业主管的桌上,自信十足。

要卖出一个好的故事创意很难,但如果能用一句话把事情描述清楚,那便能事半功倍。詹姆斯·卡梅隆做到了这一点,他成功令到福斯对这个爱情故事倍感兴趣。

他的目标,是要拍一部关于1912年英国泰坦尼克号沉没悲剧的电影。

利用Jack Dawson和Rose Dewitt两个虚构的人物,引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1912年4月10日的南安普敦港,泰坦尼克号开始处女航行的那一天。

谁能想到,在泰坦尼克号遇难者的公墓上,有一个墓碑正好刻着J.Dawson的名字。

第一章:选角风云

詹姆斯·卡梅隆又要拍大片了。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即使人们还不知道他到底要拍什么。

《终结者》系列的成功令到这位50后导演身价飙升,他能向大制片厂要到的拍摄预算也水涨船高。

1994年《真实的谎言》,二十世纪福斯影业给到了他1.15亿美元。最终全球3.79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进一步证明了他是一个靠谱的家伙。

给他7500万美元拍一部爱情电影,不过分。

既然是爱情电影,男女主角的人选绝对是成败的关键。

听闻卡梅隆的新片要招募年轻的主演,好莱坞的演员们蜂拥而上。

谁能拿到这份工作,很可能就会像阿诺·施瓦辛格和琳达·汉密尔顿那样一夜爆红。

福斯整了一个大型招募会,专门搭建了一个20世纪10年代的布景,让演员们都直接穿上古装戏服,搞得像是做一个电视节目一样。

总会有那么几个人,能够从人群中脱颖而出。

马修·麦康纳,克里斯蒂安·贝尔,比利·克鲁德普,杰瑞米·西斯托等几位帅哥将对男一号展开最后的角逐;

女一号则有凯特·温丝莱特,格温妮丝·帕特洛,薇诺娜·瑞德等几位美女进入了制片方的视线。

马修·麦康纳和凯特·温丝莱特都异常渴望能够拿到这份工作。他们都是好莱坞的新人,无论卡梅隆最后拍出传世之作还是烂片,能参与进A级大制作就已经算是成功了。

他们在试镜中都发挥出了非凡的天赋,一次流畅的对戏几乎就让他们俩携手走上泰坦尼克号。

在试镜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福斯就已经敲定了马修·麦康纳,让他来出演男一号。

剧本到手的马修·麦康纳自己都感觉,这肯定是要成了,等通知随时开工就行了。

凯特·温丝莱特面临的竞争似乎要更加激烈,她必须要比其他人做得更多。

为了能加强导演对自己的印象,她给卡梅隆送去了一封信和玫瑰花,以表示自己拿下Rose这个角色的强烈决心。

1994年的她,只有19岁。

这个年龄要肩负起一部好莱坞大片的责任,绝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

到时整个片场可能多达上千人,如果搞砸了,不能达到要求,那么上千个人就可能因为你的问题而被迫加班,甚至会因此连累整个项目增加上百万的预算。

得知温丝莱特有信心能做好,卡梅隆心里就有底了。

不过就是男一号的人选,他还有些迟疑。

马修·麦康纳不是不够出色,而是某天试镜活动时的一次小插曲,让他怀疑有人能比他更出“色”。

一个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男子来到了试镜的场地,他引来了众多女性的围观,整栋楼像是被塞进了微波炉,顿时变得热闹沸腾。

能有如此魅力,卡梅隆就让温丝莱特和他对戏试试。

刚开始的时候,迪卡普里奥还在耍酷,不太认真。以至于坊间流传着,卡梅隆对他第一印象不好的传言。

结果一正式开拍,卡梅隆就傻眼了。

迪卡普里奥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变成了Jack Dawson。

就是他了。

卡梅隆决定的事情,就连出钱又出力的制片公司都无法改变。

迟迟没有收到开工消息的马修·麦康纳,只能后悔当时没有找人去拦住在试镜路上的迪卡普里奥了。

第二章:​从7500万到2亿

在90年代,7500万要拍一部爱情电影绝对没问题,像《乱世佳人》那样的爱情史诗都没问题。

然而詹姆斯·卡梅隆这家伙压根就不是要拍爱情片,爱情故事只是他的一个垫脚石而已。

激发他拍《泰坦尼克号》的,主要是有两个因素。

首先是他本身对深海探索就倍感兴趣,热爱潜水。

神秘莫测的海洋带给了他灵感,才有了1989年的《深渊》

深埋在海底4公里深度的泰坦尼克号残骸引起了他的兴趣,作为潜水狂魔,他自然想要去一探究竟。

其次是他在对探索泰坦尼克号感兴趣的时候,正好看到了一部相关的电影,1958年的《冰海沉船》

那是改编自泰坦尼克号事故的纯灾难片,主要描述灾难发生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看完《冰海沉船》的卡梅隆灵光一现,产生了想要拍另一个版本的念头。

这样的话,他就可以拿着拍电影的理由,来赢取更多的支持,去亲自观摩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了。

前前后后,一去就是33次。

用尽各种手段,卡梅隆勉强得到了满意的镜头,并用到了电影正片当中。

但他还不满意。

为了能够做出理想中的效果,他让道具组做了按1/20比例缩小的残骸模型,补全了一些没能在海底拍摄到的画面。

花了400万美元进行深海潜水,又专门造了模型,才完成了电影开头部分的内容,这绝不是一部单纯爱情片的操作。

卡梅隆这家伙很早就想好了,他要最大程度上地结合真实的历史,在电影里还原出泰坦尼克号原来的样子。

他要拍的是“乱世佳人之冰海沉船”。

于是消耗他大量筹备工作时间的,不是打磨剧本,而是研究相关的历史资料。

包括船内的一些真实的历史照片,发生灾难时船上都发生了些什么,哪些传闻是真的,哪些传闻是假的,卡梅隆都研究得一清二楚。

一些不清楚的,就通过合理推测,并配合艺术化处理。

比如史密斯船长最后会去了哪里,船最后到底是怎么沉下去的,都是依据史实资料确定最后方案的。

要真实还原出历史的样貌,拍摄场地是至关重要的。

90年代的电脑特效还能力有限,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实拍才行。

问题是,卡梅隆怎么都找不到一处合适的取景地,现在的码头都现代化了,和10年代的场景相差甚远。

那用模型?

不行,那样拍不出壮观的感觉。

那怎么办呢?

“那好办。我们自己建一个不就行了。”卡梅隆说。

专门为了一部电影搭建大型片场,这是前所未有的。福斯可能觉得这样很酷,开创了历史,以后还可以留着用,还真的采纳了卡梅隆的建议。

1996年5月30日,福斯巴哈片厂开工建造,40英亩的海岸,32000平方英尺的大舞台,拍摄沉船戏要用的大水箱,还配备了制作办公室、道具仓库等辅助设施。

怕卡梅隆不够用,福斯还另购了60英亩地,以备不时之需。

正式开机的时候,码头的外景还没有建好,卡梅隆就先带着剧组拍摄部分的内景戏。

等到9月份,墨西哥的罗萨里托海岸线出现了一艘雄伟壮丽“泰坦尼克号”,剧组才正式进入新片场开工。

片场的事情搞定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处理细节问题了。

卡梅隆很快遇到了新的难题。

10年代的服装道具很难找到,特别是船上那些,历史照片上的家具、饰品、桌灯、瓷器、皮箱、救生衣等等,想买都买不到。

还能怎么办?

直接手工制作。

根据艺术指导彼得·拉蒙特的回忆,大大小小的道具总计有数千件,还有布景材料,花了近一年时间制作。

光是这些,消耗的成本就足以上千万。

由于船上的人很多,不可能在拍几个主演的时候四下无人,特效又做不出假人,所以群众演员是必须的。

刚进到巴哈片厂,卡梅隆就召集了上百名临时演员,多的时候有上千人。加上各种的幕后工作人员,单算每一天的便当开销也是不可忽略的。

这么下来,就算不加上买地的钱,7500万的预算也变得捉襟见肘。

为了这部戏,连地都已经买下来了。福斯公司不可能中途放弃,高管不得不找卡梅隆喝喝茶。

卡梅隆是个硬骨头,他宁可放弃自己的报酬,也不愿意大幅度缩减开支,搞“豆腐渣工程”。

幸运的是双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多另一家大制片厂来投资。

只是这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牺牲了北美的发行权,福斯才拉来了老牌影业派拉蒙入局,《泰坦尼克号》的成本增加到1亿3500万美元。

这使得之后北美观众看到的电影,开场片头不是福斯,而是派拉蒙。

福斯可想不了这么多了,只要这项目能顺利进行,然后回本,就算是万事大吉了。

然而等到1997年,电影计划在这一年的暑期上映,拍摄进度却只进行到一半,卡梅隆遇到了一个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1亿3500万用完了。

《泰坦尼克号》失控了!

派拉蒙意识到事情不对,将投资上限定为6500万美元,同意推后了上映时间,其他的一概不管,反正你福斯要按时间交货。

6500万买来了一部商业烂片也没关系,再冒然增加投资就很愚蠢了。

福斯就懵逼了。

卡梅隆这家伙到底干了什么?

也没什么。

就是在拍摄完进餐一场戏之后,他发现餐具上没有白星公司的标识,不符合历史。

然后花了200万美元重做。

想要实现一个从船头缓缓后拉,俯瞰整个泰坦尼克号的镜头,实拍无法完成。

然后就花了100万美元做特效。

尽管这个镜头只有短短的10余秒。

总之为了达到心目中的效果,卡梅隆多少钱都愿意花。

其实他并不是没有考虑到节省开支的问题,本来泰坦尼克号的大船模型是可以做到与原型1:1比例的,但实际上只是接近1:1,而且船只只是做了半身,因为他考虑到这能省下好几百万的开支。

他只是太想做到最好了,以至于1亿3500万无法支持他的伟大理想。

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伟大的,有的人只想赚钱。

福斯高层有人开始不爽了,想要把卡梅隆撤掉,换一个听话的导演,这绝对省事,又能完成项目。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B级制作,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到片场视察过实际情况的高管微微一笑,他们知道这并非易事。

光是沉船的戏份,卡梅隆就要指挥着超过500人进行拍摄。

这不是一个“听话的导演”所能够完成的任务啊!

要换人的话,只能是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这种级别的,否则拍摄进度只会更慢,甚至会搞砸。

大导演可不是随叫随到的。

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让卡梅隆继续了。

想当年,卓别林、范朋克、毕克馥、格里菲斯联合创立的联美影业,因为一部大制作《天堂之门》的票房惨败而破产。

福斯把老本都抵押了出来,破釜沉舟地又给了卡梅隆一笔钱后,《泰坦尼克号》的总成本去到了前所未有的两亿美元。

不好意思再拖下去的卡梅隆总算是完成了任务,福斯这艘好莱坞巨轮也走上了联美走过的那条危险航道。

随时都会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壮烈沉没。

很多人都等着看福斯的笑话,针对《泰坦尼克号》的多数是负面报道,福斯高管被嘲讽是好莱坞最愚蠢的人,《综艺日报》在为电影做着“沉船倒计时”,还有的在暗示卡梅隆的拍摄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生死存亡之际,卡梅隆把剃刀的刀片放在了他最电影幕布后面。

刀片上写着:

如果电影失败了,就用这个了结自己。

带着拍好的素材,他进入到了剪辑室,暗自决定,做不好,就不出来了。

第三章:史诗的逆转

“想剪我的电影,那就先从我尸体上跨过去!”

懂行的詹姆斯·卡梅隆知道,电影公司的人肯定会对他的作品进行修剪。

特别是像华纳、福斯这样的老牌影业,就特别喜欢干涉导演的创作。

福斯曾经一脚踹开了大卫·芬奇,一手掌控了《异形3》的后期制作。卡梅隆已经完成了拍摄任务,现在福斯可以故技重施,把卡梅隆也一脚踢出去。

派拉蒙可能没所谓,但福斯可是连老本都砸进去的,他们不可能不管。

尤其是卡梅隆交出一个片长超过3小时的“最终版本”的时候。

可面对卡梅隆这块硬骨头,福斯再怎么老牌,也很难啃下去。

在制作处女作《食人鱼2》的时候,还只是菜鸟导演的卡梅隆就曾偷偷闯进制片方的剪辑师,硬是弄了个“导演剪辑版”,片方不注意就可能拿着他的版本去做发行了。

已经是老油条的卡梅隆,有了更丰富的经验,来守护住自己的作品。

他可以拖延时间,打死不交出“初剪版”,使得福斯来不及剪辑,或者等到最后的限期自己直接拿给派拉蒙。

拍摄计划已经从138天变成了160天,暑期档已经错过了,再错过圣诞档期的话,损失就更惨重了。

福斯无力再和卡梅隆较劲,时间紧迫是致命因素。

194分钟,死就死吧,反正破产计划已经准备好了。

首周末2863.8万美元票房。

完了。

一切都完了。

福斯的高管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卡梅隆做好了导演生涯终结的心理准备。

一般来说,次周末的票房都会较首周末下降大约30%到50%,没有5000万开画,大概率会血本无归。

更何况同期还有另一部商业大片《007之明日帝国》在上映。

次周末3545.5万美元票房。

数据错了吧?

不降反升?

史诗性逆转?

福斯和卡梅隆都肯定以为自己在做梦。

小概率事件就这样发生了。

1998年的电影院,一直在放映着《泰坦尼克号》

受到奥斯卡的胜利加成,这部电影的受欢迎程度一发不可收拾。

上映前是预算失去了控制,上映后是票房失去了控制。

买票的人络绎不绝,院线一直放到了10月初,总计42个周末,足足近300天的时间,北美票房超过了6亿,已经足以收回2亿的成本。

然后海外的票房还有12亿,美元。

泰坦尼克号成为了街谈巷议的话题。

卡梅隆的电影引起了全世界对那段悲壮历史的关注。

他浪漫而真实地还原出了一段历史,以至于有人误认为,Jack Dawson和Rose Dewitt的故事是有原型人物的。

很快有人发现,在泰坦尼克号遇难者的公墓上,真的有一个墓碑刻着J.Dawson的名字。

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人,成为了最多人到遇难者公墓纪念的一位泰坦尼克号遇难者。

实际上,Jack和Rose确实是完全虚构的。

那位J.Dawson不叫Jack,而是叫Joseph。据说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一位船工。

即便如此,大家还是愿意把他当做是Jack。

《泰坦尼克号》的梦,变成了某种真实。

这得益于詹姆斯·卡梅隆的疯狂与执着,他把电影做到了极致。

电影是一台造梦机器,一般观众都能意识到那是一场梦。当这台机器的潜能被运转到极致,她所创造的梦,会变成现实。

那就是为什么,现实也可以是梦幻的。

参考资料:

《泰坦尼克号》3D重制版幕后花絮

福斯特报:《泰坦尼克号》缔造新纪录

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再见泰坦尼克》

詹姆斯·卡梅隆相关访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泰坦尼克号》是怎么失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