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心理账户


如果你捡了一百块钱,你会怎么做?交给警察叔叔吗?那应该是小孩子做的事吧?但我们也不会将它看成自己的钱,比如只是随便想买点什么把它花了就完了,对于意外之财我们的心理账户是不会珍惜的。

我们看看心理账户的起源,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

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最近手机速度有点慢了,就想换个手机,可是今年因为出了事故几个月没有上班,导致今年收入锐减,支出严重超支。当然买个手机也用不到太多钱。就是有点纠结,然后发现公积金提现不是可以用吗?我也不想在北京贷款买房,就把公积金提出来一部分来花,不是挺好,而且一直以来公积金只见其名,也见不到其钱,仿佛就不是自己的钱似的。这样一想我就把公积金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了。不是太重要的钱可以拿来用用。

如此心理账户,有时真是奇怪,本来同样的钱,我们却算不清账,对于什么该花,什么不该花更多是感情用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怪的心理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