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源头是天文

                                                       文化源头是天文

                                       ——读刘明武先生《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

        刘明武先生的《清源浊流: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由海天出版社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华第一报”的《南方周末》曾专门发文介绍;《贵州日报》也组织了“中华元文化三人谈”进行讨论,这次讨论的参加者除了刘明武先生,还有贵州大学张闻玉教授和《贵州日报》的记者沈彬。《南方日报》发文关注的是刘明武先生对中华文化源和流的区分,而《贵州日报》“中华元文化三人谈”得出的结论则是:天文历法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论影响自然是《南方周末》大一些,但是我觉得《贵州日报》“三人谈”得出的结论更值得我们关注。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五四”以来一直饱受争议,近年来虽然有复兴的趋势,但显然还没有到蓬勃发展的地步,这固然和文化传统近百年的中断有关,也和时人心态有关。趋时谋利者众,潜心钻研者少,叶公好龙者众,身体力行者少。所以张闻玉老师倡导人文社科研究生多读元典,确实是矫正时弊的良药。很多静心研究元典的学者也借助西方的方法,用西方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说不能用西方的方法来治学。涉及事物本质的东西,东方西方还是相通的。钱锺书先生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有自己的特点,譬如:阴阳、四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这些中华文化独有的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它们在整个中华文明的体系中究竟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大多数研究者要么斥之为伪科学,要么避而不谈,但是如果把这些东西从中华文化中剥离出去,中华文化还是中华文化么?刘明武先生的《清源浊流: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贡献就是,他在书中指出:这些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都来自于古代天文历法。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在书中,刘明武先生指出在周易中提到的河图洛书并不是宋人的伪造,而是在远古留下来的关于天文历法的记载。这些记载在汉民族文化中没有保留下来,但是在彝族的文化中却有着明确的表述。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十二月历。洛书演化出了先天八卦,河图演化出了后天八卦,图书与八卦最初的本义都是表达天文历法的。

        洛书中的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五季,五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表达。五季始于木而终于水,一行72天。五个季节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五行的“所以然”,洛书用历法做出了解答。

        一行两个月,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一年之中,一三五七九月为阳,二四六八十月为阴。这是一种阴阳两分法。一年分暑寒两截,暑寒两截暑为阳、寒为阴。这是一种阴阳两分法。阴阳的“所以然”,洛书用历法做出了解答。

        每一行的两个月都奇偶之分。奇偶即阴阳,阴阳即奇偶。奇偶阴阳之分,划分出了阳木阴木,阳金阴金,五行依次类推。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洛书用历法做出了解答。

        十月太阳历一年十个月,月序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一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日序用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戍亥来表达。天干地支的“所以然”,洛书用历法做出了解答。

        金木水火土五季,对应于东西南北中五方;五季属于时间,五方属于空间;时间是万物生长的尺度,空间万物生长的场所;阴阳五行构筑起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

        古代天文历法孕育了阴阳、四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等一系列具有中华人文特色的文化概念,也孕育了风流蕴藉、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

       人们向来把天文地理相提并论,称赞一个人知识广博的时候往往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地理起源于天文。地理上最基础的四方的概念就要依据天文知识来确定。《周礼?考工记?匠人》有云:“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而《周髀算经》亦云:“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又曰:“(东西线)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先观测得东西线后才能测得南北方向线。“十”就是南北线东西线之交叉。有了明确的四方概念,才进一步诞生出以后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影响的概念“中”,也正是有了明确的四方概念,人们才把天上四方的星辰进行联想,才诞生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天文和地理的分量是不一样的,“知地者,智也”,你只了解地理,充其量你只能算一个智者。“知天者,圣也”,知天文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周公营建洛阳因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体现了“居中而治”的政治观,在东西南北四方之中不偏向任何一方,儒家后来发展出的所谓中庸之道即来源于此,居天下之中的洛阳也应该是有记载的第一个城市规划吧

        《周髀算经》记载:“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於圆方,圆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在伏羲(包牺)时代,人们通过天文观测已经发现了勾股定理,可见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还催生了古代数学。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理学、政治学、哲学、数学、医学等学术范畴中很多的基本观念,都是导源于天文学。天文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信不诬矣!

        刘明武先生的研究不但在认清中华文化源流方面有观点上的创新,还开创了在学术研究上的新思路。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汉族文化内,刘明武先生提出:书中没有的在墓中找,墓中没有的在山中找,在与汉族相关的少数民族中找。这些都拓宽了我们认识传统文化的思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现代的天文历法比起古人来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依然无知,或者知之甚少。从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到今天我们所追求的人定胜天,是进步还是倒退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对于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古代天文历法,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不光是历史学者,也不光是社会科学学者,而应该是全社会的反思。古代天文历法所衍生出来的以五行八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并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深不可测,反映的是相生相克的朴素自然规律。以为科学无往不利的发展模式已经使人类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反映时间观念的天文历法在本质上的指向其实是文化。人文合于天文,只有更好地领悟以“天人合一” 为基准的哲理,我们才会演化出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的现代化。

                                                                             2010·4·28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源头是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