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4【他山之石】《狐假虎威》课例研讨(李丹 王瑜)

《狐假虎威》课例研讨

(李丹    王瑜)

这次我们研讨的是于老师《狐假虎威》这个课例,我们大家对这课例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将结合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来聊一聊这节课中的解词教学和朗读指导。

(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话题:学习本节课中于老师的解词教学,请结合于老师的教育思想谈一谈。

再读这个课例给我感触最深的依旧是于老师“重情趣”的集中体现,这是一篇二年级的课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于老师整节课都在引导学生参与,从而激活学生课堂开启键。

“重情趣”位于于老师五重教学的首位,他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从这节课中于老师的解词教学来看,抓住“假、窜、骨碌、扯、蒙、寻找、管理”等词,于老师采取了多种解词方法,但万事不离其宗,处处都渗透着“重情趣”的教育教学思想。

认真研读过后,我将本节课的解词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类:

1.联系上下文

课堂开始于老师从课题中“狐假虎威”四个字入手,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句相关的话把“狐假虎威”的意思说出来。对“假”字进行分析,当学生说是“假的”时,显然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有误,既然学生肯动脑筋,在尝试从错误中去获得正确的概念,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于老师对学生有情,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说:是吗?你再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想一想。这样一来学生没有因为回答错误而感到紧张,再读后已经明白。到此并未结束,于老师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去确认“假”的两层意思,进而确定“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

2.换字比较法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的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它逮住了。”这句话中的“窜”字成为了于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并且为了强化学生在朗读中的理解,与“跑”字进行对比,通过查找字典对比两个字的意思来加深印象。

于老师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下文做铺垫,在引导学生理解透彻“窜”的意思是逃跑时,马上指导朗读,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应该读得让人感到紧张才行。于老师的课堂上总是物尽其用,让每一句话都有教学价值。从词到句,再到朗读指导,无不渗透着对课堂的情意。

3.情景表演法

在这篇课文中最重要的是要读好狐狸和老虎的对话,于老师紧抓“骨碌、扯、蒙”这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动作来理解这几个词语,学生的课堂兴致特别高涨。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要让儿童真正理解语言,除了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嗅一嗅以外,必要时还要让儿童做一做,这样既加深了儿童对词语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课堂的高潮部分不外乎是狐狸和老虎到森林去的情景了,于老师紧抓“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几个词语,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情景表演,其余学生来当导演。当然了导演就要履行导演的职责,于老师将导演指导的内容自然地引入到了书上的内容,要求通过读书来进行指导。

多么有趣的设计呀,在模拟表演中通过课文中语言的渲染,掺和进儿童自己的想象,儿童如身临其境,抽象的语言文字顿时“活”起来了,儿童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儿童的语文”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4.迁移运用法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尔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

例如在第二课时于老师指导“寻找”一词,于老师设置了一个语言环境: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猎人正在寻找猎物: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让学生接着续编。在理解“管理”一词的时候迁移到了班级学生的职责上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理解词语。

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能够激发起学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语文的课堂,在输入的同时,输出是特别重要的,训练学生的表达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范例。

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的教学手段大部分都是指向朗读的指导。那么,在这节课中于老师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老师们在自己的课堂上又是如何实践的,可以一起分享一下。

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期待李老师带来精彩分享。

阅读课就是老师指导下的读书课。在这节课中于老师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

首先于老师指导朗读的方法是层层递进的,我将此总结为三个层次:

1.通过预习,读正确——纠正字音,读通顺。

2.认真朗读,读出情——关键字词,蕴情感。

3.表演朗读,读出意——包含精髓,悟寓意。

在《狐假虎威》这节课中,于老师的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们知道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读出感情是最难的,而于老师这节课的朗读指导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却又不着痕迹。

于老师指导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则寓言故事教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紧抓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读出层次感,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实践,虽有模仿,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的课堂实践:

在《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中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情感的变化。我在课堂上抓住情感变化这条关键信息分梯度指导学生朗读。在读通顺、流利的基础上去感受圆明园被烧毁之前的昔日辉煌,正是因为有了如此辉煌的过去,被烧毁后才会如此痛惜。

指导朗读最后一段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中,我抓住“掠、搬、毁、烧”几个关键性的动词,通过从词性的分析,体会英法联军递增式的暴行,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且经过前后的对比朗读,学生也从中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经典的课例值得反复研读,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尽在其中,我们要时刻带着学习和研究的姿态去认真读课、实践。

瑜:

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必须以读正确为基础,课堂开始,于老师指名读课文,并进行正音和领读,朗读指导扎实有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这篇寓言故事的教学中,于老师的朗读指导以理解和创设情境为主,让学生读出语气,读出画面。

除此之外,于老师的朗读指导也充满了趣味性,很符合儿童的特点。比如:“骨碌是什么意思?谁读懂了?能做个动作给我看看吗?”孩子对转动眼珠儿这个动作非常感兴趣,于老师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理解“眼珠子骨碌一转”,孩子表演,于老师读,趣味横生。再如:“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引导孩子说,师双手做拉喉咙的动作,……是什么拉长?说话用力,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表演“扯嗓子”,加之于老师幽默的动作语言,孩子不喜欢都难。在这样有趣的课堂上,孩子们自然能读得绘声绘色,课文自然也就学会了。而且这样的学才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再补充一个课堂实践

我现在所教授的学生虽然是五年级了,但依然做不到人人读正确、读流利,所以在初读的朗读指导上,我依然是借鉴于老师的方法,在第一课时中,扎扎实实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

 王瑜点评:

可以说,每一次研究,我都能收获一两个难忘的点,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我觉得就是成长。

成长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如果我们没有事情可以忙碌,就会陷入死循环,所以,还是期待大家积极参与,只要你能有一句新鲜的思考,一个记在心里的点就是收获。

一、   读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朗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句子中每个词语的含义,一二年级主要是字词的学习,词语不光要积累数量,还要在学习课文的时候理解并掌握用法,在这节课上,于老师通过重情趣的方法,融有趣的教法于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学生学的扎实又快乐,理解词意、表演片段,处处彰显了趣味,就解词来说,我认为于老师善于把词语和句子前后结合起来理解。

结合课文理解词意,是运用最广泛也最实用的方法,能训练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对词语的感悟力。词语是有一定生命和情感色彩的,学会了揣摩词汇,就学会了初步鉴赏、修改文章的能力。

一、   1、释义法

于老师在讲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时,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从而引出了“假”的含义,又通过查字典确认了这个字的多种含义。

2、查字典

3、换词法

于老师在讲解窜这个字的时候,就运用了换词法,这一换就知道了对比词汇的妙处,从而知道了“窜”不仅是逃跑的含义,还有一丝慌张、紧张在里面。

4、表演法

运用表演法的字就是“骨碌”“扯”,表演法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生动的表演、表情,立刻就可以让词汇的含义显现出来,表演肯定是基于理解之上的。学生首先大致理解,再加上做动作,就更体会词语的含义了。

例如第二课时,于老师让学生表演“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表演出来了也就理解了。

李老师的分析很精彩,也很全面,我们的很多观点都不谋而合。我在解词教学中也善于运用小朋友们最喜欢的表演法,比如我近期准备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先让学生上台表演“盯着”“自言自语”地说:“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然后我叫住那个学生,问她“自言自语什么意思?”她一下子就说出来了。

在讲“花谢以后”,解释“谢”的含义时,我是直接让学生说谢的意思,然后讲了在字典上,我查到的“谢”的其他意思,这就给学生做了一个表率,我还是觉得如果我能让学生都带着字典,在课堂上亲自用部首查字法查一查这个字,效果会更好。因此,于老师的这节课启发了我。我们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查阅字典的方法。以前我只教过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还真没有让他们在课堂上运用过呢。

下面我来简单分析第二个问题:朗读的借鉴。

一、   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怎么读,怎样让学生愿意读,读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呢?

那就如这节课于老师所运用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揣摩语句的感情,比如我最喜欢的那一处:“大家看看,怎样读,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大家说,声音这样小,能把老虎蒙住吗?”

这里,于老师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揣摩,这是不着痕迹的指导,要注意,这里要用感情读了,用什么感情呢,你自己多加注意。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就自己能悟出来该怎样有感情的朗读了。

于老师还有一处,我简单概括为:激将朗读,当学生读的正有感情和趣味的时候,于老师添油加醋说:“你胡说,我是森林之王,我又没到退休年龄,老天爷怎么不让我当大王了呢?你的话,我不信!”这样的激将,激发了学生在情境中朗读,既有趣又有现场感。

在课堂上,现场生成的东西很有意思,也很能显示出老师教的能力,学生学的效果,所以语文老师要多想想怎样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好了,语文课的魅力就显露无疑了。

我也经常使用于老师的这两种方法,“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劝说这个人呢?”听了你的话,我感觉你可真是个善良的邻居,学生把“别光盯着小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学生把“别”“快”语气读得很重,体现了邻居很关心他的葫芦。

儿童语言的表达与生成需要一定情境下的场域,通过老师的激发、引导,学生丰富的积累和语言素养,就会在一定情境下爆发,这样的内化、生发,就是自然而然有极具生命力的课堂。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是最具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一切语言的萌发、表现的突破,都是基于师生语言的互动,师生语言互动,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而是非常连贯的,有一定的思考,这思考,就是启发、或者启而不发,让学生把答案说出来,让学生即刻生成那种理想的结果。

记得前几天我讲古诗《夜宿山寺》,我知道自己很容易读错题目,就让学生多练,甚至学生还指导我读正确。他们慢慢读,有意注意,就把题目读正确了,如果没有有意注意,学生就会忽视这个错误。

我班学生现在很喜欢吟诵古诗,这不是一节课的效果,而是很多节课的积累与酝酿,我请小诗人们起立,来诵读这首诗,体会李白的浪漫,摘星星,现代人恋爱的时候,会说摘星星,而李白几千年前就想到了,多么具有想象力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天上有什么人?学生猜到了神仙,这里又体现了李白的夸张的想象力。

朗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很有潜力的一件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学生会朗读的有多么精彩,老师只管去引导,去示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学生不知不觉已经超越了老师的能力,而你,却要再次向儿童学习,他们天生具有语言的能力,他们要滋养在丰富、生动、鲜活、快乐、美好的语言里,才会更加热爱有温度的语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114【他山之石】《狐假虎威》课例研讨(李丹 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