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感悟44

课程原句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2.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原句译文

12.11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12.12 孔子说:“根据不完整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从没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

12.13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我更看重的是有没有让诉讼案件根本不发生的方法。”

我的感悟

12.11 孔子回答齐景公治理国家的最著名的话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每个人各司其职,国君该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该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该有的样子,孩子也要有孩子该有的样子。这就是家庭的伦理,也是国家的秩序。成语“上行下效”,意思是上位者或者长辈怎么做,下面的人基本都会模仿,尤其是不好的行为举止。所以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这句话对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因为今天很多人主张和孩子平等相处,有时候度把握得很不好,致使孩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里每个人该有的地位会混乱。

12.12、13 这两则都是讲有关诉讼的问题。孔子说凭一面之词可以断案的只有子路,他只听一半就会有正确的判断。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治”,社会治理的重点是教化。通过一辈又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劝人向善,使老百姓对礼敬服,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标准。所以打官司在中国人看来是引起纷争的表现,破坏了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然而现代化发展的大潮早已使我们进入法治社会。在今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必要且高效的途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感悟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