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心在,静待花开——乔.卡巴金《正念:此刻是一枝花》读书札记

你的日常生活是否充满了忙碌、压力、冲突、计划、思虑,由此引发了焦虑、抑郁、愤怒、失眠、身体疼痛等各种情绪和生理问题?

你是否总是在思考过去的错误、应付眼前的事情、计划未来的蓝图,却忽略了对生活本身、对此时此刻的体验?

你是否经常觉得空虚、麻木,一旦停止忙碌,便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何在,甚至在不经意的某时某刻,忽然质疑自己为何而活?

 那就打开乔·卡巴金博士《正念:此刻是一枝花》一读吧。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乔·卡巴金博士,他本该在麻省医院的实验室折腾各种瓶瓶罐罐里的试剂,安心做他的科学家,可是他不愿意。

他是印度裔美国人,虽然在美国接受了最好的科学教育,可根还在佛教的故乡。他既不想做一个科学家,也不想做一个修理身体的传统医生,他想追随佛陀的脚步,做一个改变人身体和心灵的疗愈者(Healer)。

他相信,疾病的治愈,从来都不该脱离对生活的领悟和修炼。医学界已经普遍承认病人的疾病常常是心理、生理、社会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深知,要被西方主流思想接受,正念疗法必须和现代社会最大的“宗教”——科学挂上钩。他开始为佛教和科学搭建桥。

正念减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已经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和正统。在科学界,正念已经成为心理学、神经科学、健康和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卡巴金博士成为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他将正念引入医学、心理学、教育等领域,也将正念应用到学校、企业、法院、监狱和职业运动团队等主流公共机构,训练了众多CEO、法官、奥林匹克运动员、国会工作人员使用正念。

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正念冥想有助于治疗慢性疼痛、焦虑、皮肤病、抑郁症复发、失眠、物质滥用、酒精依赖、饮食障碍、心脏疾病和癌症等心身疾病。

卡巴金博士在世界各地教授正念和正念减压,并为大众撰写了包括《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多舛的生命》在内的多部畅销书。迄今为止,他的著作已经被译为30多种语言。

第一部分 认识正念

【正念的缘起】

正念存在于佛教、道教及瑜伽修行术的核心中。它对我们现今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意义与佛教本身无关,与是否成为佛教徒无关,它与我们的觉醒、与我们能否与自身及世界和谐共处息息相关。

它关乎我们的自我意识、世界观,关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自我定位,关乎我们对生命中每一刻充实性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它关乎我们感官的敏锐。

【什么是正念】

正念意味着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不予评判地专注当下。

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连续不断的思维之流流经我们的头脑,使我们几乎没空去体验内心的宁静。而我们自己也几乎总在忙忙碌碌、奔波不停,几乎没给自己留下任何空间,哪怕稍稍去体验一下活着的感觉。

我们的所作所为常常是在这种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或瀑布一样的凡庸想法和冲动的驱使下,而不是在自觉清醒的状态下做出的。

我们深陷在这洪流中,它席卷了我们的生活,将我们带向我们不想去的地方,甚至有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前往何方。

冥想意味着学习如何从这洪流中脱身,坐在思想之河的岸边,聆听它的声音,从中学习,然后让它的力量指引而不是奴役我们。

与自己相处……满怀兴趣地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意在理解而不是评判,完全接受浮现出的一切,因为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通过以上做法鼓励深藏于内心的东西浮现出来,并利用它们带来的能量丰富你的人生,丰富你的意识。这是一种伟大的觉醒活动,它了悟了生命和心灵的本质,并以此消除障碍,释放能量。智慧带我们走向自由,敏锐的专注力则是智慧之母。

正念修习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工具,它能使我们蜕变,使世界发生转变,它能帮我们疗伤,能治愈世界,尤其如果你把它理解成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关乎重大、一刻一刻地清醒生活的方式,而不是将它当成一种技巧,当成你在已经极为繁忙的日间必须做的又一件事的话。

要想修习正念,你不必皈依佛教,也不必成为瑜伽修行者。事实上,如果你对佛教有所了解的话,你会明白,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不要试图违背自己的本性。从根本上来讲,佛教关乎依从自己的真实天性,任由这种天性不受任何阻碍地散发出来。它关乎觉悟,关乎洞悉事物的本原。实际上,“佛”指的是任何已经觉醒、已经感悟到自己本性的人。

我宁愿仅仅把正念当作清明生活的艺术。它仅仅是一种修习方式,通过系统的自我观察、自我探索以及有意识的行为使你更全面地把握自我。正念修习的全部要旨在于温和、欣赏和滋养。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正念称作“心念”

【修习正念】

【停一停】

想停下手中所做的一切,其中一个良策是暂时切换为“存在”模式。将自己想象为超脱于时光之外的旁观者。观察当下,不作任何干预。会发生什么?你感受如何?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某种意义上而言,仿佛是你死了,而世界仍在继续。

在仍然活着的时候,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抽出一点来“故意死亡”,那么你会还自己一份自由,有时间品味和感受当下。这种在此刻“死亡”的做法,会使你更加精神焕发。

【不必刻意去练习】

要修习正念,你不必像他那样刻意去练习或者找个专门的地方。在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安静下来,什么也不做,然后感受自己的呼吸,这就够了。

每天抽点时间进行正式修习,这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再思考了,也不意味着你就不可以奔忙或做事了。它意味着你很可能更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因为你曾驻足停顿过、观察过、倾听过、了解过。

认为自己不具备修习冥想的能力,就有点像认为自己没有呼吸能力或没有专注或放松能力一样。但很明显,几乎每个人都能轻松呼吸。而且,条件具备的话,几乎每个人都能全神贯注、都能放松。

冥想首先是让内心顺其自然,了解我们的内心此时此刻处于什么状态。它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达到某种境界,而是说停留在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

你甚至根本不需要坐下来。在走路、站立、躺卧、单腿独立、跑步或洗澡的时候你都可以进行冥想修习。但是要坚持修习5分钟就需要有意为之了。

【观照】

关注是正念修习的核心所在。你的心灵有多平静稳定,你的正念就会有多强大。如果心灵失去了平静,那么正念之镜就会像洋面一样波涛汹涌、动荡不安。如果这样,它就无法准确地反映事物了。

如果你能为了这个目的,像梭罗一样从这个世界中隐退,长时间地静静冥想,这种平稳心境就再容易实现不过。

定力益处多多,但是如果你一味沉浸在这种令人愉悦的内在体验中,将定力视为逃避令人不快不满的世界的一种手段的话,那么它能发挥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你也许会被这种宁静平和诱惑,因而躲避日常生活的繁杂。

如果你想稍为长久地进行冥想修习,你需要一个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观照——这种观照必须是深刻的坚定的、必须能真实地反映你自己认定的个人本质、你的价值观、你的心灵方向。只有在这种极有活力的观照的推动中,你才有可能在冥想修习之路上年复一年地走下去,乐于每天进行修习,乐于修持正念,让它对所发生的一切产生影响,乐于敞开心扉接受感知的一切事物,乐于让正念指点我们该何时收何时放,以及哪些方面需要加以培养。

如果你信奉慈悲、无害、善良、智慧、慷慨、平静、独处、无为、公正和澄明,那你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对这些信条身体力行吗?要想让你的冥想修习充满活力,你必须得达到这种意识层次才行。这样你的冥想修习才不会沦落为惯性或信仰驱使下的机械练习。

在佛教中,冥想是实现内在发展的工具。冥想的确切描述是“通过精神修行实现发展”,冥想本质上就是指人的发展。

在某个时候,出于现实考虑,你坐下来,仔细思考自己的人生,叩问自己是谁,追问漫漫人生意义何在。

我们应该去寻找心灵的祭坛,只有在那里我们才能把原本七零八落的心灵碎片接合起来,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生命的和谐,并更深地理解生命,这样我们才可能自此之后——即此刻当下——生活得更幸福快乐。

冥想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冥想修习引领我们穿过“迷宫”。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即便在面对着最可怕的内心和外部困境时,它也让我们远离歧途。它提醒我们记得自己的选择,它是人性发展中的向导,是通向光明自我的路线图。

【多思则罔】

意识与思想并不等同。它存在于思考之外,虽然它利用思考,推崇思考的价值和力量。意识更像是一个容器,它盛放、容纳我们的思考,帮助我们看清思想就是思想,使我们不至于将思想当成现实。

思考着的心灵有时会凌乱如碎片。事实上,这几乎是它的常态,是它的自然状态。

只需用意识盛放这些碎片,然后任由它们在“锅”中翻腾。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的产物,都会进入这口“锅”,然后被烹煮成一体。

冥想不是通过更多思考来改变思考,而是观察思考本身。观察的过程就是盛容的过程。

观察自己的思考,独立于这些思考之外,这样你才能体悟到思考本身带来的极度自由,从而使你摆脱这些思考模式带来的束缚。

第二部分 修习的核心

【坐禅】

每天拨出时间静坐一会儿。5分钟就行,如果想进步快一些,10分钟、20分钟甚或30分钟都行。坐下来,静观时光一点点流逝,什么都不要做,只充分感受当下。利用呼吸为锚,将你的注意力固定在当下。

保持坐姿端正,但不要僵硬。将自己想象成一座山。

静坐冥想不是逃避问题或困难,也不是隔离世事,一味沉溺自我或消极抗拒。相反,它是指自愿面对痛苦、迷茫和失落,如果此刻中充斥的就是这些的话。它是指自愿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超越思考,只静静观察,只保持应有坐姿,感受一切,感受自己的呼吸,从中获得真知。

所有姿势都是“手印”:每个姿势都有特别含义,其中都蕴含着能量。掌心向下。注意体会其中的自我克制之意。掌心向上,同时保持清醒意识,象征接纳,象征乐于接纳天上之物,象征乐于接纳来自上天的能量(如国人所说,承上、启下)。

如果你最初只能抽出5分钟甚至1分钟进行冥想,那也真的很不错。这意味着你已经懂得了停顿的价值,懂得了行动与静止间的转换的价值。哪怕这种转换只是瞬间。

相反,我们鼓励他们如果能做到的话,每天或两天练习一次,一次15分钟。

45分钟足够让人心情平静下来,足够持续不断地专注下来,而且也许足够稍稍体会深层次的放松和富足感。

【山之禅】

静坐之时,如果心中有山,我们就能够在生活中时刻发生的各种变迁面前做到稳如磐石,不摇不动。

将自己幻化为一座呼吸的山,岿然不动,沉静无声,进入坐化境界,超越一切语言和思想,内敛、稳定、不动。

光影挪移,时间流逝,山岿然不动。

【湖之禅】

在心中勾勒出了湖的图像之后,躺卧或静坐下来进行冥想,使自己与湖融为一体,以清醒的意识、开放的心胸以及对自我的慈悲为皿,盛容自己的能量,就像善纳万物的大地盛容湖水一样。

湖禅中,我们静坐在那里,目的是要清醒地盛容接纳心灵和身体的一切特质,就像湖被大地盛容、拥抱湖水一样,就像湖水倒映太阳、月亮、星辰、树木、岩石、云彩、天空、飞鸟、光影一样,就像湖接受气流和风的吹拂一样——正是这一切凸显出了它的光彩、活力和本质。

【行禅】

行禅和坐禅一样妙不可言。重要的是在修习过程中如何修持心境。

可以将这种练习称为“观察自己的脚步”,这种说法虽然一意双关,但我们强调的是在内心中观察,你并不需要看着自己的脚!

归根究底,行走就是动中的平静,就是流动的正念。

【立禅】

要学习立禅,最佳学习对象是树木。以树的姿势站在一棵树旁,静静地站立。

想象自己的双脚在地下扎根。想象自己的身体在风中轻轻摆动,就像树木在微风中摇摆那样。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吸收雨露精华,或者闭上双眼,静静地感受周边环境。感受离自己最近的那棵树。倾听它,感受它的存在,用你的身心感触它。

利用呼吸帮助自己停留在那一刻……在每一刻,感受自己的站立姿态,呼吸,存在。

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是在林中、在山间、在河边、在自家的起居室或者仅仅是在等公交车时,尝试这样静立。在一个人独处时,可以尝试伸开双手、掌心向上、双臂以各种姿势伸展、就像树枝和树叶一样,可触地、开放地、包容地、耐心地伸展。

【卧禅】

不是每个人都能立时坐够45分钟。卧式冥想是一种为时45分钟的“身体扫描检查”。

你可以从头到脚或者从脚到头,或者也可以从身体一边到另一边。

在这整个过程中,尽可能用鼻子呼吸。

培养喉腔部位的正念可以使我们体会自己的言语及其音调特质,比如爆发性、速度、声震粗糙度、音量、节律性等特质,以及轻柔、温和、敏感及说话内容等特质。

静卧本身就可以使你不由自主地开始修习正念,在每一刻中,使呼吸和身体融合在一起,使清醒意识和接纳心态充斥身体的每一部分,倾听、倾听、聆听、聆听、成长、成长、放松、放松……

【爱心之禅】

将全副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坐姿和呼吸上。然后,从心脏到腹部开始,唤起善和爱的感觉或意象,使它们向四周传播能量,直至善和爱充满你的全身。用自己的意识抚慰自己,就好像你是一个应被关爱的孩子。使你的意识具体化为两种能量,一种是慈祥的母亲,一种是和蔼的父亲。

一旦自己变成了爱和善的中心,周身向外散发出爱心。

 你还可以更进一步。你可以将爱心指向任何人,指向你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你还可以练习将爱心指向整个人类——指向那些正遭受压迫的人,指向那些在受苦的人,指向那些正深陷战争、深陷暴力或身处仇恨中的人,认识到他们与你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有爱人、有希望、有抱负,他们也需要住房、食物、和平。

你还可以将爱心延伸至整个星球、延伸至它的崇高美丽、它默默忍受的各种磨难,指向我们的环境、小溪、河流,指向空气、海洋、森林,指向植物、动物——无论你将它们当成一个整体还是单对某个个体。

冥想或个人生活中的爱心练习是没有止境的。世间万物彼此相连,息息相关,而这种爱心练习就是一个持续不断深化这种认识的过程。这种练习就是爱心的化身。当你能在某一刻爱上一棵树、一朵花、一条狗、一个地方、一个人或者你自己时,你就会发现所有的人、所有的地方、所有的痛苦在那一刻都和谐了。

第三部分 正念的运用

【因缘】

因缘意味着万物因循而生。A和B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

如果没有正念,我们很容易陷入过去形成的惯性中,压根意识不到自己遭受的禁锢,自然也就无法从中解脱。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深陷困境总是别人的错、世界的错,而我们自己的观念和感受好像总是合情合理。而如果我们总是阻挠加以阻挠,那么此刻永远也无法成为新的开始。

那么该从何处开始?为什么不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呢?毕竟,内心才是将你所有的思想与感受、冲动和认知转换成行动的工具。当你停下外部的活动,就在此处此刻决定坐下静思冥想,那么你就等于已经在破除旧有命运,而在开创一个崭新的、更有活力的命运。改变就由此而来,人生就此转向。

【身在心在】

举目四望,你会发现到处都是破碎的关系、破碎的家庭、破碎的“人”——这些人仿佛无根无基,浮萍一般盲目地从此处漂到彼处,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关系结束一段又开始一段,逃避的想法一个接一个,急切地希望合适的人、合适的工作、合适的地方、合适的书能使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要么就是感到孤独寂寞、无人怜爱,陷在悲观绝望的深渊里自暴自弃,不再努力追求心境的平和。

你以为,换个位置,换个环境,一切都会尽如你意,你会重新来过,重新开始。

这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在于,你很轻易地忽略了这个事实:你去哪儿,你的头脑和心灵也会跟着去哪儿,而你个人的所谓的“气场”也会与你如影随形。你不可能逃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冥想修习很无聊、很没用或者不适合自己,你认为只有跑到喜马拉雅山的某个山洞里、亚洲的某座寺庙中、热带的某片沙滩上或者某个位于自然胜地的静修院,事情才会有所好转,冥想才会更加有效……请三思。等你到了那个山洞、那座寺庙、那片沙滩、那个静修院,你还会是老样子,心境如旧、身体如旧、关注的呼吸如旧。说不定在山洞里待上15分钟,你就开始要么感到孤单寂寞,要么想要更多光亮,要么就是洞顶漏水滴在你头上

既如此,何不干脆一点,承认自己无论去哪儿其实都一样?其实就在承认的那一刻,你就触到了自己的本质,就把正念引入了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疗伤。

只有在明白了这一点时,你才能真正领略山洞、寺庙、沙滩、静修院等的丰盈精彩所在。

冥想修习的目的不在于启蒙,而在于专注平淡无奇的时刻,在于活在当下,活在此刻,在于将此刻的正念渗透到平常生活中去。

【做父母也是一种修习】

你可以将每个婴儿看成一个小佛陀或小禅师,看作空投到你生活中的私人正念老师。他们的存在和行为一定会惹毛你、挑战你的所有信仰和极限,会不断给你机会让你看清自己对哪些事物心存执念,从而学会放手。

每抚养一个孩子,至少就是为期18年的静修,而且不会因为你干得好就奖励你几个假期。这种静修的时间安排严苛无情,需要你不断地无私奉献,充满爱心。

孩子年龄越大,我们就越容易忘记他们其实也是住在家里的冥想师。当我渐渐地对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没有直接发言权,在这个时候要想保持正念,不反应过激,要清醒地审视自己的反应包括过度反应,要承认自己的心神飘移,都越来越难做到

 养育生活和家庭生活有时可以成为正念修习的绝佳练习场,但是如果你意志薄弱、自私懒惰或者不切实际,那绝对不行。养育如一面镜子,它迫使你审视自己。如果你能从中学习,那么你自身也会有所成长。

【整体性和个别性】

我们感受自己的整体的时候,我们感觉与每个事物合二为一;当我们与每样事物合二为一的时候,我们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整体。

体会这种相互联系,它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归属感,会使我们感到自己是万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会使我们无论在哪里都从容自在。我们也许会体味到一种超越生死的亘古永恒,并为之惊叹不已;同时,我们会在人生旅程中体验到生命的转瞬即逝,体验到我们与自己的身体、与当下、与彼此之间的联结并非永恒。

我们也许就能发现自己能顺应事物本性与万物和谐相处,我们也许就能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悲悯的情怀,也许会少一份痛苦和绝望。

所有的声音,所有的目标,所有的欢愉,所有的善恶,所有这一切,合在一起便是世界。所有这一切合在一起便是万事之河流,人生之音乐。当悉达多凝神倾听这河流之声,倾听这千万种声音汇聚成的歌曲时,当他没有倾听悲音或笑声,当他没有把自己的灵魂与某种特定声音捆绑在一起,没有将之并入自身而是聆听所有的声音时,这个整体、这个统一体、这个由千万种声音汇聚成的美妙歌曲只吟唱着一个字。——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结语

此前读完几本有关正念的书籍。

读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 》,初识正念。

读贾德森·布鲁尔《欲望的博弈》,知悉正念已成为一种心理疗法。

乔.卡巴金《正念:此刻是一枝花》,佛教与心理学在此相遇。对正念有了全方位的认识,澄清了内心关于正念的诸多困惑,而作者诗一般的语言,阅读体验让人清静平和。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正念是一个融东西方文化为一体,有深刻哲学、美学、伦理学底蕴的神奇概念。

细细体味,背后有物理之大真,有人情之大善,更有天地之大美。

生命的每一刻其实都是大片,可惜大多数观众都不在场

这里,且让我们一起凝神屏息,静待莲花徐徐开放的那一瞬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在心在,静待花开——乔.卡巴金《正念:此刻是一枝花》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