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训练营班级群关于“建设性”案例的一点讨论

最近参加'得到'沟通训练营课程,听了今天有关建设性的课程,感触很深,结合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我在班级群里发出了寻求一点建设性意见:

我是英国一个大学的老师,大学迫切需要海外留学生,以往主要是依靠海外的代理,虽然每年都能维持一定数量的学生,但却很难保持增长。

我给招生办的建议是,在保持代理关系的同时开展更多的校际间合作,因为代理往往是佣金驱动的,谁给的佣金高就主推谁的项目,而学校和学校间合作一旦确立就会有比较好的忠诚度和可靠性。

当然这也需要大量的工作,如建立双方的高层互访,接待对方的访问学者,配合对方申报项目,设立奖学金,有时还要互相安排交换生等等。

好在学院层面愿意配合,也主动承担了一些工作,但招生办由于没有具体目标压力,总是以人手有限为由,对这类合作不积极,好不容易联系好的合作伙伴,总是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而具体双方合作细节的确定又绕不开招生办。

跟大学领导汇报了几次,但几次开会都各执一词,最后反倒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隔阂。

怎样才能保持开放性,找到共同点,让沟通更具有建设性呢?

吴涯同学:

我从这个案例中有一种感受,也许不对,供参考:如果招生办没有压力,招多少学生就不能算他们的目标,那么为什么招生成为邢老师您的目标呢?如果他也不是您的目标,有点儿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意味。我想问您的目标真是多招学生吗?还是需要和国内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顺带招点儿学生,如果是后者,我建议您是否换换沟通对象。如果我没能理解对您的意思,见谅!

英中老邢:

你说到了点子上,大学里没有硬性指标,好多是人浮于事。我主要负责针对中国国内大学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政府官员和大学的一些短期培训项目,想发展成更全面的合作,包括帮助大学扩大招生,但现在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而大学现在不为将来做打算,积极扩大海外学生数量,将来可能面临财政问题。

安行同学:

除了创造共识一讲,能不能再从目标感和建设性两讲中找找灵感呢?

1、“把“我”的目标翻译成“我们”的方案”。多拿几套明确的、可执行的方案去和招生办沟通。这些方案的共同点是,都有让对方获益的部分。多招到留学生对于招生办是不是有更多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好处?把对方从项目中获益纳入方案中,把其受益可视化地展现出来。

2、多几套方案,给对方带来决策便利,让其做选择题,帮其省力省时间。

3、达成共识的方案后,结合建设性一讲,与对方沟通一起抓落实,考虑“我”能做哪些最小化行动推动事情启动起来,请对方给“我”提要求。

隔行如隔山,以上只是我的纸上谈兵,谢谢你的问题,帮我梳理了一下所学的内容。

期待听到群里其他更多同学的声音。

英中老邢:

这个沟通课程也促使我考虑,我提出的方案可能还是不够细化,可能没有给对方足够说服力。

但问题是有时你认为的好事,在别人那儿不一定是好事,你想帮助他们,他们并不愿意接受。他的上司都不着急,你跟着急什么?

招生办可能想的是,我每年保持一定数量学生就可以了,凭啥你来没事找事,进入我们的业务范围,给我们徒增压力?

安行同学:

构建一个清晰的整体的思路会更好,而不是在某一个或几个点上陷入情绪化。

行者言轻同学:

招生办具体拒绝的因素是什么呢,如果是能给他们带来足够利益 ,没理由不接受啊。或者他们招生理念是什么样子?亦或者是您这边对接的项目渠道,对他们来说没有带来实质的利益增长?

英中老邢:

是的,大学要有整体目标才行,且把目标落实到人。

但英国大学好多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是永久职位,按年限升薪,基本不与效益挂钩。

试了几次私下跟他们沟通,请他们吃饭,但都进展不大。

安行同学:

这样看下来,你提的问题有点大,超出了单纯靠沟通技能就能解决的范畴。

既然很多东西是我个体无法撼动的,那我就认真思考我自己吧。

吴涯同学:

截止目前,花总讲的沟通重点是工作沟通,关键是把“我”的目标转化成“我们”共同去落实的行动。

我理解邢老师的关切能否用陈海贤老师讲的积极心理学理解:我积极建议,但是他人范畴的事情,他自己有决定权怎样做,我无法强求他一定接受。如果说涉及学校财务问题,真正操心的是校董会或者国外大学一般都有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如何拓宽财务收入。邢老师您想的很多,对学校也很好,但是好像招生办真的不关注,他要考虑学生和师资及教学资源的综合匹配度。

行者言轻同学:

这个因素我们知道的太少,比如招生办的人的收入跟学校的经费是否有关。他们招生理念是什么样子。如果不是商业行为,利益就不一定是对方考虑范围内。

英中老邢:

大学收支两条线,每年报预算花钱,跟实际招生数量关系不大,除非学生数量明显下降,预算会有问题。

我也在考虑,可以等他们自己着急了再说,而后才会主动向外寻求帮助,但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感谢各位大神的建议,我会认真反思,再找找自己的问题,恐怕原因还是在我的沟通方式上。

助教: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如果没有利益或者共同的目标,确实很难驱动的。

英中老邢:

是的,大学在这里属于非盈利组织,好多人签了永久合同又很难开除,但总体上大学却是要自负盈亏,求生存的。

同学的讨论使我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让对方产生大的驱动,而又没有太大的压力?如何通过沟通唤起集体荣誉感?

我也在想,是否可以向大学申请一些资源和政策支持,自己先把事情做起来,即我主张我负责,有了业绩才能更好说服别人。

但这无异于给自己挖坑,做不好被人嘲笑,做好了也可能让别人不舒服,甚至难堪。

老师能给点意见和建议吗?


非常感谢!

脱不花老师的回复:


英中老邢:

非常感谢脱不花老师独到的视角和切中要害的分析,虽然“诛心”,却十分受用。

看来我是陷入了在目标还不够清晰的情况下给别人提要求的尴尬状态,这是沟通不畅的主要原因。

这也让我反思,给出建设性意见前不能只是自己认为可行,还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和执行能力,对不能把“你”变成“我们”共同目标的要求尤其要慎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沟通训练营班级群关于“建设性”案例的一点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