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孤独的美食家》所启发想写一写关于美食的漫画。
日本漫画与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分不开的关系。“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当人们吃饱喝足后才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在接受了“马歇尔计划”之后经济开始不断回暖,民生情况不断提高。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值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相应的美食漫画热潮也由此开始了。而说到美食漫画的元祖,还要追溯到《突击拉面》以及《包丁人味平》等一批七十年代初期的美食漫画。
美食漫画算是在日漫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漫画不但可以让你看到各种各样神奇的美食做法,还会在观看的同时让你唾液分泌过剩,总想拿点东西啃一啃,就算你不饿,你也会觉得自己的嘴很寂寞。因此,有关于美食的动漫千万不要半夜观看,容易让人引起报复社会的强烈念头。日漫当中经典的美食动漫有很多,比如说老番《中华小当家》,里面会发光的菜总是令人垂涎三尺。过了还有《美食的俘虏》、《食戟之灵》等等不同类型的美食番。就连做面包蛋糕都有专门的漫画呢,比如《日式面包王》和《梦色糕点师》等等。
说《中华一番》或者它的另一个名字《中华小当家》,是漫画家小川悦司1995年至1999年在周刊少年Magazine上连载的作品,讲述了主角刘昴星追求厨艺、并以厨艺对抗“黑暗料理界”的故事。不得不说小川悦司描述美食的手法十分的“不要脸”,放到如今的审美来看,作品中人物吃到美食的反应未免过于脱戏,非常夸张,且受启发将电影《食神》和漫画改编成翻拍成了一部同名电视剧。
当年《中华一番》的由来,还得说回1995年。当时的少年漫画周刊上,有一部名为《将太的寿司》的美食漫画,掀起了一阵狂热,于是杂志出版社决定再开一部美食主题的漫画,开始招募漫画家人选。而“应聘”想要争取这次机会的漫画家当中,有一位从来没有在周刊上连载过的菜鸟漫画家,吸引了编辑的眼球。他就是小川悦司,从小就喜欢看成龙和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可以说是看着最经典版的《少林寺》长大的。中学时代,别人都在看轻漫画轻小说的时候,他却热衷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对中国文化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以中国为背景创作一部漫画,是他一直以来的希望。就凭这一点,这个没有任何连载工作方面经验的新人,竟然被破例选中,开始在热门周刊杂志上连载漫画。但是事情却并不如想象中的简单。万事开头难,为了能够首次发表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杂志方决定让小川悦司把第一话画出80页,一次性发出。80页是什么概念,周刊漫画每次也就是18到20页的篇幅,这相当于让他一次完成一个月的工作量。
虽然后来成就了《中华一番》的传奇,但是小川悦司基本上是只会吃不会做,要想首发就画出引人入胜的美食漫画,不会做饭怎么可以!于是他借来两本厚厚的《料理百科全书》开始研读。当时的他,还要一边打工一边画画才能养活自己,为了快点读完这两本书,他牺牲了睡眠时间,彻夜啃着这些专业的书籍,记下其中的食材特性和常见做法,对里面的食材了如指掌。通过不断地学习,他才知道原来除了炒饭、饺子和麻婆豆腐之外,中国料理有如此多的门派和菜式!如果不是这时候的付出,他恐怕是想不出“魔幻麻婆豆腐”的第六味的吧。整整3个月,他一边打工一边画画一边熬夜看书,才及时赶出《中华一番》第一话的原稿,但是在接下来的第二周、第三周,每周还都有着20页的工作量等着他,原稿完成还要预留时间与编辑校稿修改,最后润色。刚开始的那段时间,简直就是他一个人的战场。而且他唯一的老师,就只有料理教程书。像这种专注于某一个类别的美食料理,几乎没有前人可以借鉴,更别说是冒险+美食的全新主题。
在二十多年前,周刊漫画更有一个铁则——吃的东西,一定要是日常的食物。哪怕是在现在,以某个具体分类为主题的美食漫画也不多,例如《日式面包王》。因为分类一旦细化,就意味着会提到人们没吃过的食物,毕竟大部分人一辈子,又能够吃到多少种不同的面包呢?而在当时最普当时最普遍的看法就是,如果你画的东西是人家没有吃过的,那读者就无法想象你这个食物是什么味道,到底好不好吃,漫画看起来也会相当乏味,没有带入感,但是也不是没有因为看到漫画后想自己制作美食的人,毕竟占少数。
所以那时候漫画里的主人公,一顿顿的不是吃饺子就是拉面、炒饭。任凭你画得天花乱坠,超出日常范围的就不行,更别提什么鲶鱼做的“非面”和墨鱼汁做的纯黑星空面了。
见识到中国料理的广阔无垠之后,小川悦司原本想打破僵局,画一些平时日本人不知道的“中华料理”,把第一话的料理定为鱼肉丸,但是却遭到编辑的强烈反对:“不行!鱼肉丸是什么寡淡的食物,第一集当然是画麻婆豆腐啊!”
无奈之下,这个新手漫画家只好照办,但是他为了应对“读者get不到这个食物有多好吃”的问题,早已想好了解决办法,就算是麻婆豆腐,我也会让你们从漫画感受到从来没尝试过的味道!
这个做法在现在看来已经极为平常,但是当时却是先驱一般的存在,也就是通过描绘吃客的面部表情,来表达食物的美味。例如评委们试吃碱水面的时候,那种面条在嘴巴里弹开的口感,他就直接画了出来,而不是堆砌文字去表述,让人仿佛能够想象到那种爽口的美味。
这期周刊一上市,就引起了极大的好评,就算想给差评的唯一理由就是吃不到了吧。
感受到他对美食的表现力之后,编辑撤回了“一定要画大家吃过的食物”的限制,也加入了和他一起“脑洞大开”的队伍:炒饭颗粒分明,就像一颗颗小石头一样,如果炒饭也像彗星那样飞起来是不是也挺过瘾的?于是就有了“从天而降的彗星炒饭”。
渐渐地,漫画《中华一番》的人气不断上升,到了直接动画化为《中华小当家》的地步,在美国、台湾和大陆的电视山都有播出。由之前所说《中华小当家》还出了真人版……
要是说关于美食的影视,其实感觉是近些年才开始的越发多了起来。日本的关于美食的漫画再2000年初左右就已经有很多了。然后近些年,美食相关的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对比中国与日本的动漫,我大概只知道国漫有个叫《 神厨小福贵 》的剧,小时候看得多,感觉多半也是走冒险的风格,对于饮食的描绘就稍弱。而日本的影视,动漫,内容的层次感还是有的。各类美食漫画的出名,也带动发展了电视剧,比如《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并没有一种类实现在各大平台大部分吃播的油腻感。如果你看过台湾版的《孤独的美食家》,它连店铺地址电话都写上了,一种变相的广告?花一集的时间看个广告,那我还是选择去看综艺,那样还更有趣。关键是要搞懂美食番的美食,在剧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是动漫中的,那就几乎都是关于厨师的热血故事,这与某些热血番并没有什么本质上不同,只是会让你的泡面吃的更香一点。而真人的影视作品,而在于人性,用食物来疗养内心的伤痛。有使人振作的力量。他可以使一种精神慰藉。吃不吃是其次,看着剧里的人吃完了,自己也好像吃过了一样满足,我觉得这样就足够了。中国的美食电影也不少了,感觉港剧一个是赌神,一个是食神,看起来也都热血沸腾。美国的美食番,不多,但也还是很有名的。像是地狱厨房,还有那个老鼠做饭的电影。饮食也是一种文化,只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一样的表达。中国的在于博大,美国的在于精致,日本更多的在于内在的表达。
日本美食漫画家绘画通常有三个途径:
1、寻找专业的美食知识:就像写论文要找资料一样,部分漫画家会在图书馆搜索某些菜系的资料或者在网上查找,例如《中华一番》(小当家)的作者;
2、和专业的美食研究人员合作:有些美食漫画家对美食不甚了解的话会委托真正的美食专家制定菜谱和拟定解说,例如《食戟之灵》的漫画家(此漫画家是从良画家);
3、透过生活经历:也有些漫画家擅长烹饪并透过实际操作研究菜谱,或者走访某餐厅记录该地的美食,然后画为漫画,例如《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