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的痛苦,被这本书治愈了

手机拍照

书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

我被书皮后的这段话所吸引:

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段过往,很长一段时间我腰疼到直不起身子,于是就去到一家骨科医院看病。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大夫说是椎间盘突出。

治疗方案有两种:一是住院微创手术,二是吃药缓解。

我选择了第二种,持续吃上了一阵药之后,腰部疼痛的确缓和了不少,但也产生了负面反应,长时间的吃药加重胃部负担,我时常出现恶心的状态。

于是我选择中断吃药,直到腰部加剧疼痛时,再去医院挂号。大夫给我的诊断结果依旧是椎间盘凸出,但不太乐观,如果不治疗,长久的端坐就会严重起来。

住院,微创手术,工作繁忙再加上心里负担,我常常产生一种幻觉,我要瘫痪了。

同时还产生一种羞耻感,都是一天几个小时的工作,为什么只有我得了这种职业病,内心的焦虑,烦躁,阴晴不定的情绪缠绕在我每天生活当中。

我妹将自己的护腰带送给了我,以帮助我写作时腰部支撑。家人视频也总会给我很多的建议,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方法,来缓解我的腰疼。

而真正从心里治愈我的,还是一位大夫的话。

我又换了一家医院,那天我如同蛤蟆先生一样问:“大夫,我的病能好吗?”

大夫抬头看了看我说:“如果不能好,我们这几栋骨科大楼还开它干嘛?”

那天,我走出医院大楼,如释重负,似乎他已经完全治好了我的病。我在想这两者有何区别?

我想一种是只想治好我的病,另外一种从心里解救了我,给我了希望,信心。

心理咨询师苍鹭就是这样给了蛤蟆信心,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苍鹭的带领下,勇敢的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渐帮它找回了信心和希望。

这本书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在豆瓣,小红书等等平台,很多人都在推荐这本书。

坦白说,我第一次阅读时,无感,也完全不理解这本书火的原因。

这两天闲暇无事,重新阅读时,我被书中的观点打碎了,内心似乎被劈出了裂痕,随着知识的海洋照进了我的心田。

它拧开了我心里许久的疙瘩,为什么凡事我总愿意顺从,妥协,为什么遇到气场强大的人,总喜欢跟他们一起谴责自己,在这本书里,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欺凌和伤害,会怎么样?

这个人会变得没有力量,学习顺从压迫者,不然无法生存。而顺从行为可能会导致有些人将依赖当做生活方式,这类人永远都没有真正的长大成人。

那怎么办?

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你一定也会遇到过强势的人,他没开始讲话,就让人后退三分。

“他那么强势,那么确信自己是对的,可我转念一想,为什么我要同意他的想法?”

这本书说,这是处于“父母自我状态”,尤其在机构组织里,权威人士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严厉的父母,把员工当成顽劣的孩子来惩罚。

性格软弱、内向的人呢,如同蛤蟆所问,我的“父母自我状态”去哪里了?我是不是没有?

不,每个人都有,如果将“父母自我状态”比作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顺理成章的处罚他们。

而性格收敛的人,多是选择自我评判,当无法对外宣泄自己的情绪,就必定自我攻击。

被人定罪已经很糟糕了,可更糟糕的是连自己都觉得有罪。

心理咨询师苍鹭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评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我豁然开朗,同时让我明白这只是人生状态里的一种。

人生的三种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依赖别人,没有主见,无法自己做决定。

2、成人自我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做事。

3、父母自我状态:如同一个法官,带着挑剔的眼光,总喜欢批判、教育别人。

我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同时,避免不了去探索童年的回忆,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度的抑郁,也许是有了天大的勇气,竟在网上找到了一家心理咨询机构。

一个小时500元,有效果嘛?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的生活很有效果,怎么花出去的钱,就怎么省回来。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是请不起心理咨询师的,甚至想看到的效果是需要循序渐进的,仅有的那么一两次毫无用处。

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们可以多储备,甚至多阅读,有那么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在悄无声息的变化。我想一个人只有完全的被打破,重新塑造,才能成长为另外一个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曾经的痛苦,被这本书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