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十八节

前言:因此节内容最终导向“声闻”(名誉),且所谓的“君子耻之”在“声闻”方面并不会因为“过情”而追求,所以只做简单的理解,不做更深的赏析。

理解(分句):

①、源泉混混~是之取尔。

②、苟为无本~可立而待也。

③、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理解(内容):

1、“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的条件是源泉混混。即,要使得水能够注满洼地前进流到大海,这样的水需要两个先决条件:其一、源源不断的补充水量;其二、水有充分的动能供其奔腾,此两者缺一不可。

2、雨集后干涸的原因是没有新的水源补充(雨终将停歇)且在沟浍中的雨水无法拥有动力前行,也即所谓的雨水“死在”了沟浍中。

3、君子的名誉超过实情,一般不是君子自身造成的,而是周围的人夸大了君子所作出的贡献后,以讹传讹,不断致使君子的名誉自然的膨胀,最终言过其实(另:在第十七节中,亦可把无实的“实”字理解为言过其实)。

理解(联系):

①与②:此两者以“苟为无本”对立了“源泉混混”与“沟浍皆盈”的立场,引出后者的干涸是立等可待的。

②与③:声闻过情好比沟浍皆盈的盈溢(废),而“君子耻之”的“耻”也可比作“其涸也”中的涸,即当自己的名誉超过了实际状态时,若不采取相应的措施(1、努力使自己达到实际的名誉;2、澄清过誉部分的事实等),则会像沟浍中的雨水一样自我膨胀(盈溢)后干涸,也即会在过誉的影响下止步不前,直至被名声埋没,最终导致失败。

①与③:当自身被所谓的声闻羁绊之时,不妨像源泉学习:寻找能够补充自身内涵的东西(源),使自己愈发的充实起来,不被外界的流言蜚语(夸大的声誉)所影响;在处事为人的过程中,能以更多、更好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做出更为精确的判断与决策(为混混做准备)。

理解(实质)

在源泉混混~可立而待也中,孟子所展示的是两种“水”的现象(“源泉混混”与“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而就在这完美的现象展示中,蕴藏于其内的引申义昭然若揭,只需把“水”更换成“人”,把“水”的状态替换成“人物”的状态即可,亦可理解为拟人手法(人是怎样的,水是怎样的)的反用——拟物手法(水是怎样的(放乎四海/其涸也),人是怎样的(进取、成功/失败、堕落))。

引申:“沟浍皆盈”于此节内容,定然是贬义的存在,但,依旧会提及“以不变应万变”的俗语,来针对“源泉混混”。不过,倘若侧用“沟浍皆盈”,则会发现,“以不变应万变”与“源泉混混”皆有其自身的时效性,且前者的时效性往往要比后者弱很多。即,当人要有所进步的时候,必须“源泉混混”;而当人要巩固加深时,也必定“沟浍皆盈”(只是当其盈溢出之前让自己继续“寻源”与“混混”即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十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