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成功是因为他既努力又勤奋:当局者迷,旁观者未必清

图片发自App

最近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资讯,向我们展示那些科技圈大佬们背后的故事,特别是现阶段大获成功的科技公司的初创历程。

先在这里讲其中两件事:

阿里巴巴初创时,找到蔡崇信,他当时在一家德国企业担任投资主管,年薪70万美元,听完马云的创业构想,坚信阿里未来不可估量,毅然辞去投资主管的工作,转投阿里,拿着每月500块人民币的薪水。

蔡崇信在法务、财务投资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非常丰富,同时具有极强的国际战略视野,他和他的团队帮助阿里在初期实现真正的规范化运作。

还记得2010年的「3Q大战」吗?其间,腾讯一度利用技术手段逼迫用户二选一:安装了360的用户就用不了QQ。走完历时四年的诉讼之路后,腾讯的品牌形象一度跌到谷底。

而在「3Q大战」开始不久,张晓龙出现了,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但他出现后开发的第一个产品你一定不陌生:微信。

张晓龙先是开发了如今活跃用户超10亿的微信,后来又带领团队力挽狂澜,让QQ邮箱起死回生,帮助腾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我们都知道,仅凭一己之力,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几乎是不现实的,回顾这些公司的创业经历,不难得出结论:一个人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除了个人特质,还有环境的影响因素。

这里说的环境,包括但不限于:产品、合作伙伴、行业氛围、国家政策... ...

我之前跟朋友聊到这个话题时,她说:一个人不可能做成一家公司,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呀。

这话没错,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家都懂的道理,在平时生活中处理日常事务、人情世故时,还是会被很多人忽略,尤其是在评价他人的时候。

举个例子。

一位是30年前爱在村口和人聊天的小青年,一位是生活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下的路人甲,你觉得谁掌握的资讯更丰富?

路人甲是吧?

不一定,我觉得很可能旗鼓相当,为什么这么说呢?考虑到资讯的体量、传播途径、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也许小青年在当时,已经是村里掌握资讯最多的人了。

路人甲面对如今这种资讯体量,能掌握的比例相对较小,所以不见得他能比小青年掌握更多资讯。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颠覆的答案,但却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思考路径,它依赖于评价时不光看个人特质,更要结合周围环境。

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心理学领域非常著名的理论:基本归因错误。它指的是:

当我们作为旁观者,观察别人产生了一个行为的时候,倾向于把原因归结为他的个人特质,比如性格、能力等,而忽略了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究其原因,是当局者和旁观者眼中的焦点不同:

当我们作为旁观者观察某个人的表现时,「人」占据了我们全部注意力,此时「环境」就自然隐身了;

反过来,我们变成当局者时,注意力更多是放在周围环境里,因为我们需要环境的反馈,来判断是否继续当前行为,这时候「人」就被弱化,而「环境」自然变得清晰起来。

因此,当局者迷,旁观者如果犯了「基本归因错误」,就会和当局者一样迷。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清楚、明白的旁观者呢?可以通过3个提问,帮助我们避免基本归因错误。

1.各种维度下,结果都一样吗?

图片发自App

经常逛书店的朋友会有一个感受:一本书被放在A书店的推荐位置,一般也会被放在B、C、D书店的推荐位置,这时候,我们能认为它是一本有分量的书吗?现在下这个结论显然过早了。

我们看到了这本书在书店展示的情况,为了避免基本归因错误,我们至少还应该通过线上渠道,看看它的销量、权威网站对它的评分以及读者评价等等。

想要了解更全面的话,甚至可以看看这位作者其他书的销售情况和口碑。

通过多维度考量后,我们就掌握了更全面的信息,如果在大部分纬度下,这位作者的书都有比较好的反馈,这时候,我们才能认为那本占据各书店推荐位置的书,很可能是一本有分量的书。

2.一贯如此吗?

图片发自App

上个月末,我去合作伙伴公司找会计拿资料,我们之前在电话里约好了见面时间,那天我提前5分钟到了,结果她比约定时间晚了15分钟才到(实际上也就是她下午上班迟到了15分钟)。

这事过了我也没太在意,前几天偶然得知她是我同事的大学同学,同事和我聊起她们大学参加各种活动时,她也是常常迟到的那位。

这又让我想起了去拿资料那天,她对于自己迟到的事,似乎没有半点歉意,也没有任何解释。

我没有在第一时间断定她是一个缺乏时间观念的人,但谁能相信一个工作都能随意迟到、没有任何解释的人,会在那些几乎没有迟到成本的各种私人约会场合,按时出现呢?

所以,当别人表现出一个行为、尤其是不太友好的行为时,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观察这个行为是不是对方一以贯之的。

如果是,那归结原因的时候,倾向于个人特质,说白了,就是人的问题;

如果不是,就要多想想环境方面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基本归因错误,更全面的看待别人以及他们的各种行为。

3.换成谁,结果都一样吗?

图片发自App

我家以前住的小区附近,有个商铺,先后被用来做过餐饮、银行网点、足疗店、超市... ...现在,已经空置小半年了。

究竟是风水不好、项目不好,还是这些经营者能力不够?都不是。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那个位置无论是整体规划、人流量、商铺内部格局还是配套设施,都存在问题,要想持久经营,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看见一个店面不停的换项目,或者一个项目不停的换负责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变化后的结果如何:

如果结果不一样,归结原因时应该倾向于个人特质;

如果结果一样,就要分析环境的影响因素了。

这样做,才能切实找到原因、避免基本归因错误。

作为旁观者,如果落入「基本归因错误」的陷阱,就很容易把看见的1%当作大局,那么,没看见的99%迟早会颠覆我们的想象。

更无奈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只看见1%,误认为自己看到了99%。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怎么能看得更全面,除了用这3个提问做辅助外,身为成年人的我们,还应该向小朋友学习: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以及对任何事物都怀揣着探究的欲望。

唯有这样,才能从1%开始,逐渐看见余下的99%,做一个真正「门儿清」的旁观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成功是因为他既努力又勤奋:当局者迷,旁观者未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