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思考_夏普利值: 如何衡量你在合作中的价值?

如何衡量一个人在一个合作当中的价值?还有类似的问题,一个产品销量好或者不好,究竟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比如汽车的销量,到底是因为外观,内饰,还是因为声音好听?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定性的感知,比如我们大概认为造型比声音对销量的贡献更大,一个公司高管对公司的价值比一个普通员工的价值大,但是如何量化呢?而且,如果一个合作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贡献,但都是最不可获取的,他们的价值相等吗?

本文和你分享一种模型“夏普利值”,它能部分回答上述问题,我会从三个方面和你分享:

什么是合作博弈以及"最后上车者价值"?

如何用“夏普利值”量化合作者价值?

"夏普利值”对我的启发是什么?

1 什么是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按照《模型思考》中定义是:

通俗讲,其实就是由一群人组织起来,共同完成一个价值创造。这个群里的每个人被称为博弈参与者,创造的价值可以表示为一个函数,叫做价值函数,而这群人的子集被称为联盟。举个你熟悉的例子,如果你在某个公司上班,公司作为整体创造价值,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合作博弈参与者,在公司还会有子团队伙伴们,就是联盟。

为什么称为合作博弈?我理解一方面是因为一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多人协作,另外一方面就需要评估自己在整体中的价值,是否有“谈判”的筹码。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有人愿意付100元将一张桌子从A搬到B处,这张桌子必须4个人用力才能搬得动,如果你们刚好有4个人,正好能完成这个价值创造,但是如果其中有人想:“少了我一个,你们就没法搬了,所以我可以将其作为谈判筹码,可以多要一些,比如50元,反正少了我不行。”,这个时候,合作能否达成,就看另外3个人对完成这件事情的意愿了,理论上来看,4个人可以这么想,而最后这个人的价值被成为“最后上车者价值”,通俗的讲,就是最后这个人的加入带来的价值,在这个情形下,任何一个人“最后上车者价值”都是100元。

但如果这张桌子3个人也能搬动,那么上面的想法就被削弱了,任何第四个加入的“最后上车者价值”都成了0。而这就好像,如果在一个合作项目中,你做的事情是无人能替代,而且又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你谈判的筹码就会很大。

在上面搬桌子的例子中,每个人的贡献是比较容易衡量的,就是100/4为25。

但是如果换了一种情况,就没那么容易衡量了。《模型思考》中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有这样的一家公司,他同时经营着西班牙和法国的业务,为了保证日常业务运营, 公司需要有会讲西班牙语和法语的人,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公司找了三个人,一个人会讲法语,一人会讲西班语,还有一个人同时会两种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两个人员工来上班了,第三个员工就不是必需的,每个参与者的“最后上车者价值”都为零。

假如这个合作业务的价值是1200美元,他们各自的价值应该是多少?肯定不会是平均的400,因为有个人同时会2种语言,这样不公平。是不是多一种语言就翻倍?比如只会一种是300,会两种语言是600,这样加起来总也是1200美元,好像稍微合理一些,但是同时会两种语言的人可能不干了,"反正我两种都会,我一个人都能贡献1200美元",但是公司可能不答应,因为这样风险比较高,万一这个人哪天休假或者离职,怎么办?

在书中提供了一个思路,就是考虑不同人加入时,对合作价值的影响,它是“最后上车者价值”的拓展,以上面公司为例,我们可以考虑这3个人加入的顺序对整体价值的影响,这三个人来上班的顺序总共有6种可能的排列组合。

对于只会讲法语的"甲"而言,只有当会讲西班牙的语的“乙”先来,甲的出现才会带来合作价值的增量,也就是1/6;对于同时会法语和西班牙语的丙来说,只要他不是最后一个加入,就总是带来价值增量,所以为4/6。如果按照这种方式,甲和乙价值就是1/6×1200=200美元,而丙是4/6×1200=800美元。

2 夏普利值

2.1 夏普利值

上面的计算思路,其实就是著名的"夏普利值",它是由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罗伊德夏普利(Lloyd Shapley)提出的。它更精确的定义是:

上面定义听上去比较绕,通俗理解,就是在一个合作中,每一个参与者的价值,等于他按不同顺序加入时,带来价值增量的平均。用这个来理解上面4个人搬桌子的例子,任何一人,只有当他作为最后者加入时,才会带来协作价值的变化,因为作为前3名加入,桌子一直搬不动,价值一直为零。而夏普利值是唯一满足如下四个公理的价值贡献计算方法(我不知道如何证明的)。

2.2 公理基础

四个公理的表述如下:

为了便于理解, 我们可以把其中的联盟想象为你所在的公司或团队,博弈参与者就是你自己,谈谈我的简单理解:

零性:如果你在任何一个团队当中,无论你以什么顺序加入,都不能给团队带来新的价值增量,你的价值就是零;

公平性和对称性:如果两个人加入任何团队,所带来的价值是相同的,那么这两个人具有相同价值;

完全分配性:就是团队中成员创造的价值相加等于总价值,反过来说,如果最后团队没有创造价值,其中的个体的价值也必然为零。

可加性:也就是说如果你同时横跨两个团队工作,你的价值是在所有团队中的价值和,这个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跨团队的桥梁的价值很高,一方面是加入的团队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最后上车者价值”很高。

2.3 典型应用

除了前面提到的计算合作中贡献,夏普利值还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在团队中的创造力贡献。《模型思考》中提到一个例子,想象3个人阿伦,贝蒂和卡洛斯参加一个测试,让他们想象区块链可以应用的领域,下图是他们分别想到的例子:

如果我们按照他们想到的点子数量来看创造力得分的话,他们得分是6分7分和6分,如果将他们看成是一个三人团队,抛开相同项, 团队的创造力是9,那么我们评估三个人在团队中创造力的贡献呢?你的直觉可能告诉你,一个点子如果越多人同时想到,每个人对这个点子产生的贡献就越小,因为即使你想不到,也会有其它人想到,比如三个人都想到可“医院”,如果每个点子是1,每个就平分,就是1/3,依次类推,可以看到阿伦虽然只贡献了6个的,但是夏普利值是3.5。

所以我们会发现,夏普利值能更合理衡量一个点子的创意性,不仅只看数量,也要看是不是其它人很容易想到。

3 成为“稀缺”者

夏普利值除了可以量化计算合作中个体的贡献,对我们还有什么启发?

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如果作为合作中的一员,要提高你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比如某个协作的价值创造,你是最关键的一环。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做的事情,随便找个人都能干,而且你的加入并不能带来新增价值,那么你在合作中的价值就越低。

反过来讲,对于一个团队或者组织而言,为了降低风险,则需要减低关键人物的影响,要么是有备份,要么建议一个强大的系统。比如早期华为因为李一男的事情,建立起不因个人变动而巨变的研发系统。

有一次和一个同事谈论,他的前公司和现在公司的不同,前公司成熟且规模大,虽然有些地方比较繁琐和僵化,但是体系完善,牛人的量大,即使某个领域有个别人离开,还是可以照常运转,而创业公司常常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一个关键人物离开,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总结

夏普利值可以很好量化合作中参与者的贡献程度,每个参与者的价值等于他按不同顺序加入时,带来合作效果价值增量的平均值;作为个体,提高合作中的价值,就是要提高稀缺性;作为组织,为了降低风险,要对关键要素有备份,或者建立系统或体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模型思考_夏普利值: 如何衡量你在合作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