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中年危机?

这几年,我读过10-20本关于中年危机的书,日本作者松浦弥太郎的《给40岁的崭新开始》,是其中的好书,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合所有正在经历,或遭遇过中年危机的朋友。

图片来自网络

归纳了书中的6个主要观点,分享如下:

1.人生的巅峰在70岁

通常,我们都认为职场人的巅峰在40岁左右,然后开始走下坡路,并引发“中年危机”。

作者认为,如果把人生的巅峰订在70岁,往后的30年,我们的心态就会不一样,就不会停止学习和成长。现在70岁的人,身体状况就像以前50一样,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当然,大部分人在职场的高度会在40岁左右达到巅峰,因为几乎所有公司都在提倡“年轻化”,后面30年还想持续发展的话,怎么办呢?

作者建议,往高度发展的努力就到四十岁为止,后面朝向70岁迈进时,重点不妨放在气度的培养上。

要培养气度,最好的方法就是“拥有质感和智慧”,而要学到这两项,首先得以坦率的态度面对所有事物,也就是回归“赤子之心”,像儿童一般,对身边的小确幸而感动、开心。

想要提升自己的智慧,除了读书思考外,还要和眼界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从对方身上学习。

2.找到自己的爱用品

作者建议,过了40岁,就不要再把钱花在无谓的购物上,尽量减少身边的物品。秘诀就是要找出自己喜爱的东西。

他的观点和“断舍离”的生活理念大致相同——减少不必要的物品,使用频率高的尽量用承受能力范围内最好的。

3.注重服饰、仪表和健康

作者有个习惯,就是每两周上一次美发店,保持头发的整齐清洁,他认为头发是仪容当中最重要的一环。除此之外,作者还饮食节制,规律运动,定期检查身体。并对自己的牙齿给予了高度重视。

我的观察是,40岁以上还注重自己仪表和健康的人,通常,男人事业有成,女人家庭幸福。和同龄人比起来,精气神完全不一样。

我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旅行时,不停地从乡村切换到城市,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乡村,中年以上的人超重、身材走样的人的比例远远多于城市里的人,尤其是大城市的人。

相对而言,大城市里的人,中产以上的,饮食节制,规律锻炼,注重仪表,40-50以上,风度翩翩、气度不凡的不少。乡村的人,暴饮暴食,衣着随便的中年人更多。

作者还提到了40岁后,一定要定期去看牙医,得注重牙齿的自我保养。

我的外公外婆这一辈,没有牙齿保养的概念和条件,70不到,牙齿就掉光了,不但无法享用美食,还对身体造成了影响,因为有些食物不能吃了。

现在很多人对牙齿的保健依然没有足够的重视,包括我以前,错误地认为洗牙会让牙缝隙变大,也怕痛,不愿洗牙。

自从我立志要吃遍天下美食后,就开始了牙龈保健,每年去洗一次牙。每天使用电动牙刷和水牙线,来清洁牙齿。

希望到我80岁时,还能轻松地享用全世界的美食。

4.从“受”转为“施”

作者从身边70岁的人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那些人大都曾事业有成,为人谦虚。退休后,还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

四十岁以后,应该清楚地告诉自己,“施”比“受”更有福。把对身边的人、认识的人以及对社会的付出定为今后的目标。当然,如果觉得“付出”这个词太沉重,不妨对自己以外的事物释放善意。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为后面的人拉住门,这在国外是很普及的动作,在国内却有很多人做不到。

比如,读别人的文章,哪怕有一点点收获,随手点个赞,不费事,却是对作者付出的尊重。

有一次,我看到某简友的文章,讲到他的读书范围,我感觉他知识结构有些失衡,年纪轻轻的,太偏重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类,而实用性不足,忍不住给了一些建议,对方认为很中肯,做了一些改变。

搁以前,我绝不会“多嘴”去建议一个不是很熟悉的人,自己要操心的事那么多,哪有余力去管别人闲事呢。

其实,能帮到别人的感觉挺好,能够获得内心的愉悦。

5.以父母为学习范本

作者建议男性观察父亲,女性观察母亲,从父母身上切实地感受和想象,因为未来的自己就在那儿

40岁以上的人,父母年龄大约在70岁以上。对大部分人来说,父母的知识结构、眼界都不如自己,已经过时,不值得效仿。但也不妨逆向思考一下:比如,他们的健康、财务和兴趣爱好等问题。

比如,我父亲70岁一过,就各种小病不断,还冠状动脉堵塞,一到冬天就呼吸困难。反思父亲在40多岁,我现在这个年龄时,每天晚上都要喝一杯白酒,配上油酥花生米,然后再往沙发上一躺,从新闻联播看到祝你晚安。从不锻炼,生活方式其实很不健康。

今日果,昨日因。所以,我基本戒酒(只在某些商务场合和朋友在一起,喝一点)、戒油酥花生等油炸食品,坚持锻炼,保持身材匀称。70岁时,我还要满世界跑呢,不能像父亲一样的身体。

在财务方面,父母也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只知道存银行定期,其它都认为是骗人的。导致了他们一生的积蓄,跑不过通货膨胀,也无法享受投资收益带来的好处。

要享受就得学会投资,越早开始越好。你有什么样的认知水平,财富的积累才能达到什么样的层次。

我的理想是,到父母年龄时,投资收益能远远超过现在的工资收入,给自己更大的自由度和享受生活的能力。

另外,父母兴趣爱好也很单一,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寄托几乎没有(有也是在儿孙身上)。导致了他们在儿孙都离家后,很失落。

可见,有一个陪伴终生的兴趣爱好有多重要,它能让我们心灵有所寄托,走出自己狭小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健康,还是财务,以及精神层面,父母都没有做好准备,当然他们自己认为还是挺幸福的。但我认为,如果从40岁开始就有所规划,幸福指数会高很多。

这是父母教给我的宝贵课程。

6.把钱花在感动上

作者提出,中年人想要优质的生活,就得把握一个原则:“把钱花在感动上。”

比如,花贵一点的钱,去吃优质的有机食物。

比如,住好一点的酒店,只为享受和体验。

我认为,中年人,大都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更应该把钱花在体验式消费,比如去旅行,去看演出,在海边做个SPA等,而不是去追求炫耀式消费,买买买带给人的快乐很短暂。

一句话,就是要由追求有形的物质,转向无形的体验。

体验式消费更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并更持久。

小结:松浦弥太郎的书大部分比较鸡汤,这本《给40岁的崭新开始》算是干货,收获颇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破解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