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阅读:一份写给读书初阶者的入门指南

自从开始定期写“干货读书笔记”以来,身边总有小伙伴语带羡慕地跟我说:“你们单位一定很清闲吧!”

然而,事实上,我白天的工作可真不少,还有一堆其他部门临时丢过来的工作等着我排列优先级。

至于读书,我只是利用了大家打游戏、追剧、刷朋友圈的时间。工作日的清晨,我会6点起床,窝在沙发里看会儿书。

又有小伙伴说了:“我已经好久没看完一本书了”、“工作太累了,读书读不下去”、“去年网站打折屯了一堆书,到现在都还没拆封”……

这其中有一部分小伙伴内心深处想要说服自己多读书,但却屡屡不得要领,所以读起书来总是浅尝辄止、屡试屡放弃。

这次我推荐的《高效能阅读》,可以算是写给不善读书的小伙伴们的一本入门指南。作者原尻(kāo)淳一通读了上百本关于读书方法的书,结合自身的读书经历,写出了89条实用的读书技巧。

我从书中提取了部分干货,加上我自己的理解和实践,主要与大家分享以下3方面:

I. 如何培养读书的兴趣?

II. 如何掌握读书的节奏?

III. 读书初阶者关于读书的几个误区。

1

 如何培养读书兴趣?

我发现,很多嚷嚷着“没时间读书”的小伙伴,缺少的并不是时间,而是读书的兴趣。

对读书没了兴趣,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的前言中开篇名义地指出:“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如果我们失去了对读书的兴趣,就相当于放弃了思考的权力。

那么,如何培养读书的兴趣呢?

1. 从好奇心出发

培养读书兴趣的第一步,便是以好奇心为引子。

比如最近,电影《芳华》热映,很多人看完电影后便对电影与原著间的差异产生了好奇,继而去购买、阅读原著。

再比如,有人对原著作者严歌苓产生了好奇心,觉得最近几年有好几部改编自她著作的电影,便索性买了严歌苓全集,一部接着一部读。

你会发现,当你因为好奇心作祟而开始读完一本书后,很可能会感念于读书带来的巨大乐趣和满足感,从而成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2. 降低读书的门槛

从理论上讲,不论什么领域,读“经典”都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

然而,从实际中看,很多人对读书的兴趣,恰恰是被“经典”消磨的。

一本书之所以堪称经典,必然凝结了其领域内佼佼者的最高智慧。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入门者而言,却是太高深了。

所以,读书初阶者应该尽量降低读书的门槛,从领域内比较通俗易懂的入门书开始读,然后逐渐提高水准和难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维持我们读书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有了“敲门砖”。

比如,在读书方法论领域,比较经典的书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但它的阅读难度也相对较大。所以,对于读书初阶者,我更倾向于推荐《高效能阅读》,薄薄的一小本,正文中还用黑体字标注了重点,更易读。

正如《高效能阅读》中所说:“读书时如果挑战某个初次接触的领域,请不要贸然去读超出自身能力的书。应该尽量降低读书的门槛,待积累了足够的充实感,再尝试迈上下一级台阶。”

3. 寻找一起读书的小伙伴

打游戏的人,通常都会组团打游戏。读书也一样,可以找几个小伙伴,约定好了一起读书。

比如,大家每周都交流一下上周读过的书,然后制定一下下周的读书计划,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组团一起,会比单枪匹马地前行更有乐趣,也更容易让人坚持下去。

就像《高效能阅读》中所说:“这是启动读书引擎的原动力。要在生活中设法激发这样的求职兴奋。这是实现可持续的快乐读书的窍门之一。”

2

如何掌握读书的节奏?

关于读书的节奏,我很喜欢前文提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理念: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这句话听上去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有些抽象。在讲具体应该怎么做之前,我想帮大家厘清一下读书的目的。

有些人一听到“读书的目的”5个字,就会跳脚——仿佛在书籍面前讲“目的”,玷污了一件神圣的事情。其实大可不必夸大其词或是惊慌失措,我在《一本书读完,啥都记不住,怎么破?》一文中也讲过,哪怕你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读书,只是想要陶冶情操,那么“陶冶情操”也算是你读书的目的。

尼基·斯坦顿在《沟通圣经》中,将读书的目的分为了三种:消遣、信息、判断。

消遣:享受书籍带来的乐趣,比如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

信息:获取信息,比如读致用类、社科类等书籍;

判断: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意见,以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结论,比如读观点类书籍。

对于以消遣为目的的读书过程,我自己的策略是随心所欲——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想仔细读就仔细读,想跳读就跳读,并不会刻意使用读书技巧。

而对于以获取信息或形成判断为目的的读书过程,我就比较倾向使用一些能够提升读书效率的技巧。

市面上关于读书技巧的书中所讲方法基本上大同小异,大部分都来源于鼻祖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划定的读书的4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只不过,《如何阅读一本书》理论性太强,初学者不一定能读得下去;而市面上新出的一些读书方法论,会把其理论核心拆解得更浅显易懂。

比如这本《高效能阅读》,非常一目了然地介绍了快速阅读一本书的顺序:

① 首先,通过目录检索关键词,选定自己需要或想要看的章节;

② 根据目录中选定的章节进行“跳读”,标记出重点,并贴上便利贴做标记;

③ 仔细阅读贴便利贴的重点部分,准确把握内容;

④ 做书摘,并写下自己的想法。

3

读书初阶者关于读书的几个误区

1. 觉得一本书必须得从头到尾读完。

《高效能阅读》中说,如果强迫症般地抱着必须从头到尾的观念读完每一本书,那么读书的过程就会变得痛苦、麻烦,最后变得讨厌。

法国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列出了“读者权利十条”,其中就有说读者拥有“不读完的权利”和“随意选读的权利”。

所以,读书的时候没必要逼迫自己,适当用一些技巧,取得其中精华就好。

2. 好书硬着头皮也要看完。

这可以算作上一条的进阶版了。

读书和思维一样,会因为时间、人生阅历等而发生改变。比如,有些事情我们站在当下会百思不得其解,然而人生还是要继续的呀,等到过了几年,我们再蓦然回想当年的疑惑,就会觉得迎刃而解了。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在大一的时候就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然而实在是读不进去,无数次翻开又无数次合上。去年整理书架的时候瞥见了它,索性翻开读了起来,这次竟然磕磕绊绊地读完了。我想,再过几年,再拿出来读一遍,或许会有新的感悟吧。

《高效能阅读》中说,读书也是讲求缘分的。以前读不进去的书,后来偶然翻看,却又觉得有趣,会产生与以前全然不同的解释。这是因为,跟书打交道的方式会随年龄、经验而发生改变,总之就是时机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的案头有一本读不进去的好书,不要沮丧,只是你们之间的缘分还未到而已。

查理·芒格说:“我认识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读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我领略到了,希望你也能够在这份入门指南的牵引下,爱上读书。




董小梨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效能阅读:一份写给读书初阶者的入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