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江西出土穿开裆裤的不腐女尸:皮肉有弹性、毛孔清晰可见

1988年9月28日,位于江西九江德安县的义峰羽绒厂,准备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扩大生产规模,兴建新的厂房。

下午时分,施工队在桃源山新厂房不远处的向阳山坡上修建水塔。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挖土机“咔咔”作业,挖出了四个深深的土坑,接下来就是往坑里打钢筋地基。

当其中一个坑的大钢条往下打时,却突然发出了金属碰撞的声音。

经验丰富的施工队员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泥土里面有东西!”

80年代,江西出土古墓

为了弄清楚泥土里的是小块石头还是整层的花岗岩,施工队在报告领导后只能选择用挖机继续深挖作业一探究竟。

然而挖机一爪子下去,所有人都惊呆了,只见泥土里露出一大块青黑色的石板,就像方块石的一角。

“是古墓!”施工队员们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很快,施工队把这一发现迅速报告了当地政府,当地政府立即由德安县博物馆牵头派出专业的考古队员与专家赶赴现场。

专家们一抵达现场,很快就确定了其是古墓无疑,马上展开了挖掘抢救工作。

经过一下午的挖土作业,一个巨大的青石棺椁展示在人们面前。

棺椁的表面青黑浓郁,雕纹古朴讲究依稀可见。

仅凭外观与造型,考古队员暂时还无法断定此墓年份,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300年以上。

石棺保存完好,并无塌漏或缺角,也就是说棺内的木棺受损的可能性极小,各方面信息来看对考古队来说都是极大的利好。

此时,考古队员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棺椁,一探墓主人身份。

午夜开棺

然而棺椁并没有选择在现场打开,工作人员们也没有像其它大墓一样,直接就地圈地保护把棺椁留在原地。

最主要的原因是棺椁本身不大,除了它之外,在棺椁之外并无其他具有价值的陪葬品与墓葬结构。

出于对墓主的保护,只能把它先用吊车吊出来,再运回德安博物馆开棺。

出于对墓葬的保护,考古专家们最终合计选在了当日午夜开棺。

而为什么要选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开棺呢?

当时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和技术虽落后,但是已经懂得了一天当中午夜时分紫外线照射最弱的道理。

而紫外线,恰恰是加速有机物腐败腐朽的罪魁祸首。

早在1956年我国发掘明万历皇帝坟时,就吃过了这样的大亏,大量的历史瑰宝一接触空气与日光照射,直接腐朽坍塌变成了飞灰烂木。

前车之鉴,我们不得不铭记。

时间来到29日午夜时分,考古队员和专家们这才开始一点一点撬开棺椁。

石棺还未撬开,一股浓烈的矿物质味道夹杂着泥土腥味便扑鼻而来。

等到石棺彻底打开时,迎面而来的是两扇青石板“志盖”和“志铭”盖在了朱红木棺的上面,左边“志盖”赫然镂刻着“有宋安人、周氏之墓”。

仅凭“志盖”,墓主人的身份便已经一览无余,“宋安人”,宋既为宋朝,“安人”为古代妇女的称号,也就是说,墓主人的身份是一位宋朝女子。

紧接着,是右边的墓志铭,墓志铭雕刻的文字一共有153个字之多,十分复杂。

透过墓志铭,大家也基本弄清了墓主人的身份与生平简历——南宋人,周姓,丈夫为新太平洲(现在安徽境内)通判吴畴,死于34岁。

墓主人的身份搞清楚了,接下来就是最至关重要的开棺环节。

穿开裆裤的不腐女尸

在志盖和志铭之下,便是规格厚重的朱红楠木大棺。

在棺材和石棺的间隙之间,填充着石灰,这是典型的防腐吸水手段。

当木棺打开时,一下把在场所有人都惊艳得目瞪口呆:一幅绢质彩绘星宿图首先映入眼帘。

工作人员用卷尺粗摸量了一下,长有2米,宽约60厘米,这种规格的星宿图,即使放在整个考古史上也是罕见。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掀去星宿图之后,墓主人的尸骸,便完整无遗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原本,大家通过石棺里的积水,还以为墓主人尸骸的完整度应该会大打折扣,然而,她真正面世时不仅打消了所有人的顾虑,还把所有人都惊呆了。

只见墓主人作仰卧直躺状,虽经历700多年,但是积水非但没有把她的肢体泡烂,反而尸骸高度完整,皮肤微微青黑。

工作人员轻微拨动,肢体甚至还能呈一定角度的运动,皮肤更是仍旧拥有肉眼可见的韧性与弹性。

普通的墓葬大多骨肉分离,只剩下毛发与尸骨,有的骨头甚至已经腐朽断断续续。

观这具尸骸的模样,则是完全不同,不仅尸肉高度完整,连指甲、毛发、乃至牙齿都没有脱落,仍旧与身体保持着严丝合缝的状态。

最夸张的是,当工作人员尝试用放大镜贴近观察时,她的面部皮肉有弹性、毛孔竟然仍栩栩如生、清晰可见。

这个发现把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样保存如此完好的女尸,除了长沙马王堆之后,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

与此同时,随着考古工作的更进一步,现场的发现可谓是惊喜连连、又充满了美妙的谜团。

女尸整体穿戴十分华丽,是典型的南宋风格,着一身黄褐色罗衣,下身是宋朝女子典型的开裆罗裤,贴身胸口围着金褐色罗佩绶(内衣),下体系着3条素罗卫生带(卫生巾),脚上的是素罗弓鞋和素罗袜。

全墓金银器皿等常见陪葬品极少,408件陪葬品中,有329件是绫罗绸缎,剩下的也都是女子梳妆打扮的用具与女红之物。

在整体的考古工作中,各种各样的谜团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现场的考古队员陷入了美妙的困惑之中。

1.女尸历经700多年,又有积水浸泡,为何至今未腐,乃至毛孔清晰可见?

2.最神奇的是女尸右手还持着一根桃花枝,枝条上还绑着两个大粽子,这般怪异装束有何寓意?

3.女尸具有裹足表现,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明清墓之外,首例裹足案例,是否说明有宋一朝,女子已经开始以裹足为美呢?

4.女尸的子宫竟不在体内,竟整个脱落在外,如此令人不寒而栗的景象是否是怎么回事?

5.从墓志铭和《吴氏族谱》来看,前后对周氏说法矛盾,前者说她是原配,后者又说她原配是冯氏,那么周氏到底是妻还是妾?

带着这些疑问,考古工作人员们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

最终,专家周迪人和孙家骅决定展开“问棺”环节,以找到答案。

尸身未腐之谜

所谓“问棺”,是考古人员重新通过梳理棺椁留下的一切蛛丝马迹与有用信息,加以分析、论证,最终得出最可行性的答案。

比如要弄清楚女尸为何历经700年不腐,这就得从棺椁用材料、积液充斥的材料、成份,乃至女尸防腐材料着手。

关于女尸为何历经700年不腐,这一谜团奇就奇在按照墓志铭所说,周氏在4月死于江州(今九江)廨院(官署)的,可是到9月才下葬在德安。

古时这两地地处江南,本就多雨,空气潮湿,更不用说迁葬的时候还要经历梅雨季节和三伏天。

这样的天气尸体最容易腐败,他们是如何使得尸体完整下葬的?

专家从开棺开始梳理细节,发现除了石棺与木棺之间有很多石灰之外,木棺内部还有大量灯心草、石灰和水银,在女尸嘴里也发现大量水银。

灯心草和石灰,都具有吸水的作用,而水银的防腐作用则十分显著,这些东西,都为女尸不腐提供了一定基础。

除此之外,在对木棺进行观察时大家还发现,它竟是密不透风的卯榫结构。

它的棺木每一片都是10厘米以上的成块楠木,楠木本身防腐效果显著。

其次,它的每一个转角衔接处都是卯榫衔接,衔缝里又依稀可见生漆浇灌。

棺的内壁涂满了防腐的松香,外部又那萱麻罩得严丝合缝,再涂上一层生漆,最后再刷上一层油泥,然后又是生漆、油泥。

如此涂了好几层,最后才用朱漆冠顶。

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木棺内部密不透风,空气相对难以通透进去。

尽管专家们发现的这一切,都是女尸历经700年不腐的条件,但是对于当初他的家人是如何历经5个多月,长途迁葬还能保持她尸身不腐的,这仍旧是一大未解谜团。

桃花枝与大粽子

在专家的努力下,第一个疑惑算是一知半解,随即对第二个疑点——女尸手上的桃花枝和大粽子展开了分析。

首先是桃花枝。

众所周知,桃枝、桃木剑,在道家是可以拿来驱邪避凶的。

专家彭明瀚提出看法——“桃花枝的寓意可能有两个。

一、唐宋以来,江西一带流行给死者配阴宅地券的说法,既今所谓“房产证”,人们认为人死后入土为安并不能保证死者亡魂在阴间不受困扰,他的安葬墓地还要出具阴宅地券给冥府判官,才具有居住权。因此宋墓很多都有一张地券,但是周氏墓却没有。因此有可能这个桃花枝代表了地券。

二、可能是简单地驱邪避凶的寓意。古往今来,桃枝、桃木在道家看来是可以辟邪的,因此这个桃花枝极有可能是周氏家人希望周氏带着它上路往生极乐时,可以免受路上恶鬼亡魂的袭扰。”

尽管彭明瀚的说法有理有据,但并非最终论断,它的最终真相,还要靠人们进一步去发掘。

相比于桃花枝,两只大粽子则相对好解释。

专家们一致认为,楚国屈原之后,每至端午,华夏后人就有包粽子缅怀先人的习俗,因此这个粽子可单纯作缅怀之意。

其次,按照墓志铭来看,周氏大殓的日子恰是端午前夕,因此极有可能是周氏生前爱吃粽子,这是家人在其死后有意全了她这个小小爱好。

但不管如何,这个大粽子,还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最大的粽子,意义可谓非凡,为我国考古界研究宋朝传统文化提供了大量借鉴经验。

裹足之谜

在之前的考古发现中,女子裹足最早不会早于明朝。

然而周氏的脚上却缠着整整2米多的素罗裹脚布,而且脚拇指上扬,裹脚的形式十分奇特。

在此前我国考古发现中,唐之前是没有裹足现象的,而明、清出土的女墓则大多裹足,宋墓发现女子裹足这还是首次。

那么是否说明宋朝女子已经开始裹足呢?

宋诗人辛弃疾在《菩萨蛮》词中曾这样写道:“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

由此可见,宋人裹足应是有迹可循的。

可是按照明清女子裹足来看,大多都是脚趾往底裹,可周氏的却是脚拇指往上,其中道理,至今仍旧令考古专家们疑惑不解。

子宫脱落之谜

在所有考古工作中,最让考古人员们不寒而栗的,还是周氏身上的一个怪现象。

在大家一层一层勘验周氏尸身时,一位专家突然吓得大叫一声——“哎呦,这个东西是什么?”

这时大家赶紧聚拢过来,经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这才确定,这是死者的子宫。

可话又说回来了,周氏的子宫不在体内,怎么整个掉了出来呢?这是来棺以来的最大怪现象。

为了解开谜团,专家们又开始尝试从墓志铭上找答案。

墓志铭里记载,周氏是死在江州官署里的,还记载她曾生下一儿一女。

可是按照专家们翻阅乾隆版的《吴氏宗谱》,又记载她生下两子。也就是说,必定有一个记载有误。

专家们又从周氏穿的开裆裤上寻找答案,在对其卫生带观察时发现上面竟带着凝固的血迹,身下的铺垫棉被和臀部衣物,也有大量血迹。

按照医学上的解释,女子子宫脱落,要么是难产,要么是生育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导致脱落。

但不论哪一种,都和周氏曾经的生育有关。

专家孙家烨大胆作出推测,周氏应是难产而死。

在诞出第二子后死去,因此其丈夫吴畴迁怒于他的这个儿子,带着个人喜怒便没有在妻子的墓志铭上记下诞有这个“克母”的儿子。

周氏妻、妾身份之谜

在考古时,专家们发现周氏丈夫亲笔在墓志铭上承认周氏是原配,这个身份也一度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毋庸置疑。

可是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大家却在《吴氏族谱》有了不同发现。

《吴氏族谱》说吴的原配是冯氏乙娘,生子有三,后面又娶周氏生两子,那么是否说明周氏是续弦呢?又或者是妾?

倘若是妾,似乎又和周家当时的地位不对等,且其“安人”称号也有欺君之罪。

按照历史来看,周氏的娘家大有来头,其父亲乃是周应合,曾官至御史大人。

这样的官职算是顶级权贵,观当时吴畴不过是江州通判,也就是说,周氏是妥妥的下嫁。

古代世家门庭的姻亲最重门当户对,周家门庭勋贵,又下嫁吴家,又怎么可能有愿意让自家千金去做妾的道理呢?

同时,看志盖来看,周氏还被皇室封为“安人”称号,一般这种称号是正室才能享有,吴家又怎么可能顶着欺君之罪让妾去获此殊荣?

种种迹象表明,周氏的身份绝不是妾,可不是妾,《吴氏族谱》记载的正妻冯氏又是怎么回事?

因此最终专家们只能大胆作出推测,冯氏早亡,而后续弦了周氏。

但不管怎么样,历史的真相,只有历史才知道,推测毕竟只是推测,这次关于周氏墓许多论断,至今只是猜测,并无定论。

对于个中真相,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发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80年代,江西出土穿开裆裤的不腐女尸:皮肉有弹性、毛孔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