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亦兵老师的一堂生动的音乐课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堂非常生动的音乐课,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系教授朱亦兵老师,让我对音乐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知。

朱老师聊到,巴赫的名字是小溪,在西方,贵族的名字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或山、或水、或云…贫民的名字却是一种功能,或磨面(Moller)、或舒马赫、或…

朱老师聊到,人活到老,要与孩子在一起、要与音乐在一起、要与阳光在一起、要与风在一起… 巴赫没有死,他在树上、在鸟窝里… 我们需要听、用心地聆听

朱老师聊到,中国音乐是单一旋律的,西方音乐受工业革命影响,是多旋律的,好比建筑中的每个构件,又好比钟表,每一种乐器都是钟表内不可或缺的一个部件,能让他们在一起和谐运转的,不是每个部件多么与众不同,而是每个部件都有着一个统一的心跳—-节奏

朱老师聊到,用心比劳动更重要,用心的是贵族、劳动的是贫民,既用心又劳动的是伟人。

朱老师聊到,要学会一心二用,做着自己的、听着别人的,会听比会演更重要。一个优秀的人,他懂得规则很重要,秉着尊守规则的前提,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中国教育体系下的服从和齐步走。

朱老师聊到,拉琴前要调音,尤其是在合奏中,要边拉边听,把音拉准。拉琴的时候绝对不能用脚打拍子、手型一定要饱满、心里的节奏需要始终一致,并把节奏唱准、拉准。

朱老师聊到,对待音乐不比对待数学—熟知了乘法口诀就会把乘法过程忽略带过,对待音乐、不论你拉了多少年、多么资深、仍然要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过,容不得半点儿错,否则拉出来的就是垃圾。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亦兵老师的一堂生动的音乐课)